桃花源记①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③,落英缤纷④。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⑥,并怡然自乐⑦。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⑧,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⑨,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⑩。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①《桃花源记》描绘出一片世外乐土的和平生活,表现出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文中所写桃源中人丰衣足食、老少咸乐、世风淳朴,极富生活气息,篇末引入刘子骥其人其事,更增强了艺术上的真实性。在骈文盛行的时代,作者能写出语言如此清美、境界如此新奇的散文,实属可贵。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③芳华:即芳花。一作“芳草”。④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⑤俨(yǎn演)然:整齐的样子。⑥黄发垂髫(tiáo条):指老年人和儿童。髫,小孩头上下垂的头发。⑦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⑧要(Yāo妖):邀请。⑨邑人:同乡人。绝境:和人世隔绝的地方。乃:竟,却。具言:陈述,详说。叹惋:很有感慨地叹息。延:邀请,引进。向路:旧路,即渔人当初来时之路。南阳刘子骥: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刘子骥,名辚之,好游山泽,高尚不仕。一次,他到衡山采药,深入忘返,看见一条山沟的南岸上有两石仓,一闭一开,因为水深未能过去细看。他想回家,又迷了路,幸亏伐木作弓的人为他指路,才得回去。后来听说石仓内有仙药,他打算再去寻找,但已不知石仓的所在了。(事见《晋书:隐逸传》)文中说刘子骥想探访桃源,不必实有其事,可能是刘氏寻访石仓仙药的故事流传很广,作者因此就这样写。规往:计划前往。未果:未成为事实,未实现。寻:不久。津:渡口。问津,打听渡口,此处指问路。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武陵地方,有一位靠捕鱼为职业的人。他撑船沿着溪水前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没有其他树,香花鲜艳美丽,有的纷纷飘落。捕鱼人对这片景色感到很惊奇,他继续向前划去,想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看个究竟。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就在那里看见一座山。山有小洞,洞内隐隐约约有些亮光。
捕鱼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很窄,刚能走过一个人;再往前走几十步,一下子便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里面土地平整空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子里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相互听得到。人们在里面来来往往,耕田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洞外的人完全一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垂着短发的小孩,都笑嘻嘻的愉快得很。那里的人见到捕鱼人,非常惊奇,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捕鱼人把自己的经过都告诉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作客,置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了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和外面的人断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什么魏、晋了。捕鱼人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一告诉他们,大家听了都感慨叹息。其余的人也各自把他请进家里,摆出酒饭来招待他。捕鱼人住了几天,便辞别众人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道:“我们的情况不值得和外人去说。”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那条船;就沿着来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作了标记。他到了武陵郡,便到太守那里,如此这般说了他发现桃花源的事。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从前所作的标记,但已分辨不清了,再也找不到那条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听说这件事,很高兴地打算去寻找。还没有实行,不久,他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询问通向桃花源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