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十卷)
45150900000024

第24章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世界数亿观众端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盯着荧屏,只见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平稳地降落在北京机场,舱门一开,尼克松信步走下舷梯,把手伸向等候在一旁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接踵而至。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新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动侵朝战争,积极扶植蒋介石台湾政府。中美两国长时间处于彼此敌对和相互隔绝的状态。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毛泽东和周恩来也从国际反霸斗争的全局出发,做出与美和解的战略决策。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他主张美国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这在多年前《外交季刊》发表的文章中就有表露。就任总统后不久,他写了一份备忘录交给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主张大力鼓励政府探索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途径。他在当年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会谈中,笼统地谈到了改善美中关系的打算。

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的部分开头语是:“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3月,美国宣布放松到中国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又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管制。

在中国,1970年10月1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典礼。毛泽东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被刊在人民日报的显要位置,这是中国向美国发出的一个清晰又强烈的信号。

10月初,尼克松在接受美《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我今生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不久,叶海亚和齐奥塞斯库访问美国,尼克松请他们为美中关系正常化提供中间帮助,从而建立了“叶海亚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在欢迎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尼克松第一次有意识地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月后,尼克松口授了一个备忘录给基辛格,要求他主持研究美国“在联合国接纳赤色中国的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并特别提醒“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

12月9日,周恩来请叶海亚传话:“欢迎尼克松的代表到北京讨论台湾问题。”拜托完毕,周恩来还风趣地说:“过去我们通过不同的来源收到美国方面的口信,这次是第一次从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答复:会谈不必限于讨论台湾问题;提议双方代表在巴基斯坦会晤,商议北京高级会谈一事。

12月1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会见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说:中国外交部正在考虑允许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国人访问中国。斯诺问:是否允许尼克松这样一个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右派访问?毛泽东回答道:尼克松来访将受到欢迎,因为他是总统,中美之间的问题毕竟还是同他解决。不论他是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来访都行。毛泽东的话很快传到尼克松耳中。

1971年初,“罗马尼亚渠道”传来周恩来的口信:“美国总统的信息不是新的。我们之间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诚地试图谈判这个问题已经十五年了。如果美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这一口信语气温和,态度诚恳,使尼克松、基辛格深受鼓舞。

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第二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谈及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3月,美国国务院取消了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到中国大陆旅行的一切限制。

4月,在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被邀请到中国访问、举行表演赛。这突如其来的“乒乓外交”消息,使尼克松又惊又喜,他很快宣布取消对美中贸易的禁令。

不久,“叶海亚渠道”捎来周恩来的又一个口信。口信坚持台湾问题是中美恢复关系之前必须解决的主要和先决问题,又表示中国对中美之间为达成和解的直接会谈感兴趣,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一位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者美国国务卿,甚或美国总统本人,以进行直接会晤和商谈。

尼克松决定亲自赴北京晤谈,先行派人去交换意见;为了免遭保守的反对派破坏,公开访问一事达成协议之前,严格保密。他决定让基辛格完成北京之行。

尼克松与基辛格对秘密之行作了精心寿划。代号为“波罗”的这次中国之行被安排在7月份。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飞往越南磋商之后,到巴基斯坦停留。在巴基斯坦的招待宴会上,叶海亚开始执行预定计划。他宣布:基辛格出现了肚痛症状。由于伊斯兰堡天气太热,会影响康复,所以邀请他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去休养。这样,有叶海亚的话作掩护,基辛格得以抽身前往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地。在北京,基辛格与周恩来进行了17个小会谈,商定了尼克松访华的时间。

7月13日,基辛格回到美国向尼克松递交了一份长篇书面报告。

7月15日中美两国根据秘密达成的协议,同时发表公报,宣布了尼克松即将应邀访华的消息。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绝大多数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责。

10月20日到26日,基辛格执行了第二次北京之行。这次是对外公开的。此行的目的是为两国领导人会谈的议程作准备。基辛格在北京期间,联合国大会于10月25日通过决议,开除台湾当局,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会员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与毛泽东会晤。经过中美双方的讨论、磋商,27日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由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原则,美国方面不得不作出让步。《上海公报》写道:“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离开中国前夕,尼克松在宴会上说:“这个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我们在这里已逗留了一周时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访华后,经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自从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就为中国人所熟悉。

同年5月,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达成了关于限定美苏双方各自拥有两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

这些政绩为尼克松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他的竞选连任工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