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就是从你那里出来,又回到你那儿去,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后来多用来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一次战争,邹国战败,三十多名官吏被鲁国人杀死了。奇怪的是,邹国的老百姓没有人去支援邹国的军队。
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邹穆公就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真是可恨!要是把他们杀了吧,他们人又太多;要是不杀吧,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更没有人去营救了,这种风气实在开不得。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问道:“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邹穆公说:“不知道。”孟子说:“在闹灾荒的时候,邹国的百姓们没法生活,年轻力壮的外出逃荒;年纪老的、身体弱的就死在路上,尸体丢在山沟荒野之中。而您的粮仓里储满了粮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属下却不把灾情告诉您,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还加紧搜刮、残害百姓。老百姓怎么能不恨这些官吏呢?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不会去救,曾子曾经说过:‘要注意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说,您也不要怨恨那些老百姓,如果您实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老百姓也会爱护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险的时候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豁然开朗,从此开始实行仁政,邹国也慢慢强盛起来。
“出尔反尔”又可说成“出乎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