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势,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以采取消耗敌人使之疲惫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事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出于《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战国末期,秦国的少年将军李信率领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刚开始时,秦国军队连续攻占数城,士气锐不可当。可不久后,李信就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开始使用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60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国的军队开始对持,战争一触即发。王翦在军中就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以后休养生息。秦国的将士们个个身强力壮,精力旺盛,而平时的操练技艺也是十分精进,王翦的心中是特别的高兴。就在一年以后,楚国的军队开始松懈,而将士们也已没有了斗志,认为秦军确实是防守坚劳,于是决定往东撤退。王翦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即时下令追击正在往后撤退的楚国军队。而秦国的将士们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把楚国的军队杀得溃不成军。此时秦国的军队乘此胜利来进行追击,气势锐不可当,就在公元前223年,秦国最终把楚国给消灭了。
使用这种计策需强调的是:让对方陷于困难的情势,不能只用进攻的方法。重点是在于掌握主动权,看准时机再进行行动,即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地调动敌人以便于创造有利的战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让敌人先调动自己,要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因此,不能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简单地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三国时候,关羽被吴国杀了,刘备怒不可遏,就亲自率领70万大军开始讨伐吴国。蜀国的军队从长江上游顺流进行攻击,居高临下,声势势如破竹。士兵举东而下,连续战胜十多余阵,士气正盛,直至彝陵和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就命令年青的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人开始迎战。陆逊对兵法很有研究,他正确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刘备的军队士气很旺盛并居高临下,而吴国的军队很难进攻。于是就决定实行退却的战略,以观其变。吴国的军队全部撤出山地,就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很难展开,相反地让他处于被动的地位,想战又不能战,而士兵们也感到疲惫不堪,就这样相峙了半年多,蜀国的军队开始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而在山林安营扎寨,这犯了兵家大忌。陆逊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下令开始全力的攻打,把蜀国打得措手不及。而陆逊一把火,就烧毁了蜀国军队近七百里的连营,蜀国伤亡十分惨重,就赶紧趁乱撤退。而陆逊创造了有史以来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