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孟子
45166400000003

第3章 不为与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

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面跳过北海,这是真的做不到,确实不能;而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枝桠说不做到,那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孟子把施行仁政比喻成为老年人折枝一类的事,认为是很容易,以此来说服梁惠王,希望他能推行仁政。这是梁惠王问孟子不为与不能之间的区别时,孟子给予的明确的答案。孟子这样说目的主要是把事情放低,希望管理者不要找借口来推托。

当然,作为管理者本身而言,其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不要找借口。遇事能够迎难而上,才能带领员工向前发展。如果遇事就找借口来推托,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

《三国演义》里讲了一个“空城计”的故事,人们看后都赞叹诸葛亮的智谋和胆略,可是细想一下却不由得要觉出几分古怪来。司马懿的才智不亚于诸葛亮,为什么他竟然会中了“空城计”呢?

如果仅仅用“多疑”来解释司马懿突然撤兵,那似乎显得过于草率,因为作为一个领兵多年的将军,他完全可以先派出小股部队入城试探,或者干脆用大军将城包围起来,耗上几天再看。然而这些正常该做的措施司马懿都没有做,一向以能征善战、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选择了退兵,这不免太反常了。

但是结合司马懿当时的背景来看,这种选择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司马懿因为才华过人,军权在握,所以时常受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掣肘。曹操就对他一直存有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等到曹丕即位后,司马懿曾一度被重用,一直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可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于是诸葛亮就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忌,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大臣们出于各自的私心也开始对司马懿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真知道司马懿是个难得的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活命,但是显赫的职位已然不保,他只得辞官回家养老。

待到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下竟然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在这种危机下,魏主才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经此大起大落,司马懿又怎么会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重新回到朝廷掌握军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诸葛亮这个对手的存在。因为满朝文武之中,只有他能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较高低,在这种情况下来看他才是有用的,政敌也就奈何他不得。可是如果诸葛亮不在了,失去了这个劲敌,对于曹魏来说他也就变成了无用的,到时候难免像不会叫的鹅要被宰杀一样,下场难料。

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势单力孤,正是一举拿下的大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在此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存亡。毫无疑问,一旦他抓住了诸葛亮,曹魏就将没有致命的强敌了,他的利用价值也就结束了,那时候谁还会在意他的死活呢?况且魏主始终对他有猜忌,是不可能在没有了劲敌之后还留着他来威胁自己的。

所以,老于世故的司马懿在这种情况下要放过诸葛亮,同时也为自己留下生存空间,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了吗?这是他对自己有用与无用的一个巧妙衡量下做出的决定。

后来,魏明帝曹睿去世,临终前让司马懿与大臣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曹芳。曹芳即位后,便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3000人,轮流护卫皇宫。曹爽虽说是皇族,但能力和资历都跟司马懿差得很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做出尊重司马懿的样子,事事听他的意见。

后来,曹爽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了重要的职位上。司马懿看在眼里,却一点也不干涉,为了去掉曹爽的疑心,他就推说生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心意,但又担心他是装病。有一次,曹爽的亲信李胜被任为荆州刺史,曹爽便让李胜以告别为由去探望司马懿,看他是否真的生病。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非常高兴,放松了对司马懿这个无用之人的警惕,在手握大权的情况下开始肆意妄为起来。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他们一出皇城,司马懿立刻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司马懿巧妙地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寻找着平衡,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可见有用和无用是要看周围环境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

一个惧怕挑战的管理者,总会为自己未能实现某种目标找出无数个理由。一旦他们心里排拒某个想法,他们就有不实现这个想法的理由。

那些喜欢发牢骚、抱怨不幸的人曾经都有过梦想,却始终无法实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找借口的毛病。

鸟类的飞行姿态能开启人类对于飞行无限的遐想,也引导我们深切渴望自由的初衷,于是人类透过诗歌文学传达这种对于飞翔自由的企盼。莱特兄弟更具体地实现了飞翔的愿望而带领人类飞上青天。

如同鸟类的飞行姿态所触动我们对于早已遗忘的真实自由的记忆,前面所描述受伤小鸟的惊心也会唤起我们在生活中挣扎求生存的痛苦经验。我们从健康自由飞翔的鸟儿身上可以神秘、无意识地察觉到早已遗忘的自由,而从受伤的鸟儿身上可以意识到痛苦经验的觉醒。

我们对于真实自由有种根本的了解,乃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有三种处于平衡状态的智慧取向。我们秉具三个平衡和谐的智慧取向降临到这个瑕瑜并存和不平衡的世界,迅即被失序的声响干扰我们原有的和谐。

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赠给各教会的风琴却多达7000台。

一生所捐的款项合计有3.65亿美元,相当于一天100万美元。他是所有富豪中最善于处理钱财的人。他曾说:“抱财而死,是一种耻辱。”

我们每个人在幼童时候所发现的最有效特殊回应方式,成为后来我们生存的长处或是偏好取向。

这种偏好取向可被比拟为鸟类的身体——这一部分是鸟类维持生命、咀嚼消化、快乐歌唱和感觉痛苦而发出嘶叫的主要部位。

鸟儿羽翼受了伤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场所隐身。

这个情况如同个人被压抑的第三个智慧取向。就鸟类而言,避免使用受伤的羽翼并非是知觉意识的活动,而是神经学习而来对痛苦所做出的机械式反应;同样地,人类规范运用受压抑的第三个心理取向,也是神经学习而来,对痛苦和不适所发展出的机械式反应。

此外,受伤的鸟儿会继续拍动另一只健全的翅膀,这犹如人类使用第二个心理取向。鸟儿随时应用那只健全的翅膀,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想再度振翅而过度应用了。

我们可以经由均衡运用心理取向中寻获完整性。一旦我们能够自觉地成长,我们就能感召各个心理取向回归到各自所属的行列中的。然后在适当的情况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此时我们即能寻获完整性。

个人自觉是治疗这种伤痛的唯一处方,而这种处方的成分是刺激和苦痛合成的灵魂粉末,唯有时常服用这帖处方,我们才能治愈伤痛,而后自由地飞翔于蔚蓝的天际。

如果你已不能双翅展飞于蓝天,那么只有你个人的自觉才可能拯救你人生即将搁浅的危险。

如果你的无限智慧尚未发挥,无法去寻求生命的轨迹,那么你得把你的智慧、价值和心理进行再一次平衡。杰克是一个长期在公司底层挣扎,直到现在还时刻面临失业危险的人。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他神清激昂,言语气愤地抱怨老板不愿意给自己机会。

“那么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争取呢?”朋友问他。

“我曾经也争取过,但是我不认为那是一种机会。”他依然义愤填膺。

“能告诉我那是什么吗?”

“前些日子,公司派我去海外营业部,但是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年纪,怎么能经受如此折腾呢。”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折腾,而不是一种机会呢?”

“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公司本部有那么多职位,却让我去如此遥远的地方。我有心脏病,这一点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

我们无法确认是否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位杰克先生有心脏病,如果有的话,真希望他肝火不要那么旺。但毫无疑问,他犯了一种最严重的职业病:推诿病。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体育界的成功者罗杰·布莱克。他的杰出并不在于他非凡的令人瞩目的竞技成绩——他曾经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银牌和世界锦标赛400米接力赛金牌。而更让人心生触动的是,所有的成绩都是在他患有心脏病的情况下取得的。

除了家人、亲密的朋友和医生等仅有的几个人知道其病情外,他没有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带着心脏病从事这种大运动量的竞技项目,不仅很难有出色的发挥,而且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第一次获得银牌后,他对自己依然不满意。如果他告诉人们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即使在运动生涯中半途而废,也会获得人们的理解的。但是罗杰却说:“我不想小题大做。即使我失败了,也不想将疾病当成自己的借口。”作为世界级的运动员,这种精神一直存在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善于找借口的人,总会失去各种机会。成功者不善于也不需要编制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

一般人都会说:“我不做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回应他说:“是的,如果你想给自己找借口的话。”

“不——这不是借口,而是理由。”他肯定会这样辩解。

一个人在面临挑战时,总会为自己未能实现某种目标找出无数个理由。正确的做法是,抛弃所有的借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态度,你选择哪一种呢?

那些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的人,并非有超凡的能力,而是有超凡的心态。他们能积极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而不是一遭遇困境就退避三舍,寻找借口。

想想看,你能费尽心思找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借口,难道连一件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吗?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总想着如何欺瞒的人,肯将一半的精力和创意用到正途上,他们一定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如果你善于寻找借口,那么试着将找借口的创造力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许情形会大为不同。

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词的专家。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为什么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