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宝贵的。往往人们一提到死,就会十分恐惧。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一些人生了病首先想到的是“死亡”。由于对它的惧怕,往往心理上和精神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于是情绪低落、郁闷,而使病情不断加重。
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或者说是很偶然的事。我们人的一生就几十年,与天地的永存以及数千年的人类社会相比,是不可比拟的。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又如流星一闪,十分的短暂。如此有限的时光又有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又有谁真的愿意去死呢?
对生死有了分别之心,就贪生而怕死,却早早地死去;对生死没有差别,就会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害怕,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保持冷静,如此就会长寿。
老子的思想正如萧伯纳所说:“我没有让怕死的心理支配了我的生命,我的报酬是:我没有白活。”
走进人生,我们就是生,所面临的惟一道路就是死亡。但是,就看我们是不是懂得人生这座大阵的奥妙,能不能掌握破解这座大阵的方法了。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生的时候就通通快快地生,不要去自寻烦恼;死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死,没有留恋和惋惜。如果一味的贪生怕死,反而会更快地死去。
当我们走入人生的这座大阵之后,就看我们所持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如果我们把持的是一种平静的心态,笑看生死,把生死当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能冷静地处身阵中,懂得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就会生存得长一些。如果我们持着一种紧张的心态,一天到晚担心自己死掉,不仅不知道阵法的奥妙,身处阵中还不能冷静度势,不马上死掉已经是不错的奖赏了,还谈什么活得长久。
一个刚生下一天的婴儿被医生宣判“这个孩子不能活了”。孩子的母亲痛不欲生。
“这个孩子会活下去!”孩子的父亲坚定地劝孩子的母亲。这位父亲具有积极的心态
——他有信心——他相信医学,更相信行动。他积极地行动起来,委托一位小儿科大夫照料孩子。这位医生也有积极的心态,作为一个医生,他根据经验知道,给每个有生理缺点的人都提供了补偿的因素。这孩子确实活了下来!
一天,一位60岁的老人由于活动过量,感到胸痛,呼吸急促。他的妻子比他年轻10多岁,看到丈夫的模样大为惊慌,急忙为丈夫按摩,试图加快他的血液循环。结果,他死了。
“我再也活不下去了!”这位寡妇对她的母亲说。于是,这位寡妇经不住心理上的打击也死了。她和她的丈夫死相差两天!
那活了的婴儿和那死了的寡妇证明了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同样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积极的心态能使自己走向成功,消极的心态则会适得其反。
任何时候都要发展积极的心态,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好准备。人要有一个人生的目标,当你有了人生目标的时候,下意识心理就能把强大的激励因素加到你的有意识心理上,使得你在紧急情况中能够生存。
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从容面对死亡。这样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我们应该在每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想一想生的偶然,还有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死亡,那永远离去的日子,都会有跟这个世界前嫌冰释的悟性的,身心沐浴在平和和充满感知的月色中,好好活下去。
放下死亡的包袱,敲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才能好好地活着。
不要去在意那些繁杂的纠葛,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一切,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鲜活的生命吧!
1970年,娇来到西藏当兵。一次在摄氏零下40度的低温下进行着一场拉练实地演习。娇是位军医,平时,药包、干粮、手枪、弹药,还有30多公斤的背包重重地压在身上。当眼前出现了一座巍峨的雪山时,很多人都有些迟疑,领导派人传话:“今天不过山,你们都得活活冻死!”
当时,娇的生命感受就是痛苦,背包仿佛深深嵌入锁骨,连把它拽下来的力量都没有。她甚至想到了死,双手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反而拽得更紧,那是来自生命本能的力量。
娇在这危难时刻,首先感到是生命的宝贵,紧紧抓住背包的手,就充分表明了对生存的渴望,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翻过这座雪山,以求得生命的安全。
这是人们在困境中的一种奋斗,是人们在存在中的一种挣扎。
我们希望能够对死亡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在我们的概念中不应再是肮脏的、悲惨的,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已。
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我们不是要挑战死亡,而是要接纳死亡,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而是对文化的重新认识。
所以,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甚至是受到死亡的威胁时,要以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它,这样,你就会减轻许多自身的痛苦。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透彻的思考,所以,他的哲学可称为生命的哲学。
在生死问题上,有两则故事,很能说明他思想上的特点:
一是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的朋友惠子前往吊孝,却发现庄子没有嚎啕大哭,却正在敲打着盆子唱歌。
惠子十分诧异,并以庄子没有为妻子之死而悲伤痛哭来责怪庄子。
庄子闻言,就解释道:自己开始并不是没有悲伤,但后来想到,一个人的降生与死亡,就好像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周而复始,人死了,那就是静静地安息在天地所构成的巨室广厦之中,而我却在嗷嗷痛哭,难免就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止住了痛哭。此即是著名的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人的生死与万物的枯荣轮回是一样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宇宙万物都有其规律,当然人也不能例外,因此,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为生而喜悦,为死而伤悲。就像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生前所说:“一个人生出了,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将来会是怎样,但都会说‘恭喜,恭喜!’;一个人死了,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他生前怎样,但都要说‘可惜,可惜!”对于生死的见解,可谓精譬!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已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人活着不在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你是否活得有价值,是否对世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