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怕死,是由于对死一无所知,认为死亡之后,就什么都没了。而那些忠臣、烈士,却知道以死来求仁、求义、求万世的英名;宗教家则深信死后将进入天堂。前者以肉身的死,换取精神的不死;后者以死亡敲开永生的门户。
死亡对于他们不是绝灭,而是延续;不是消失,而是不朽;不是离家,而是归乡。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十全十美
这世上不仅是人,任何东西都很难十全十美。
钻石很硬,但是怕高温;黄金耐火,但是又重又软;铝很轻,可惜会生锈。
如果钻石能像黄金一样耐高温,黄金能如铝那么轻、如钻石那样硬,铝又能像黄金和钻石一样不生锈,该多好。
这世上不仅是人,任何东西都很难十全十美。
巴黎时装
能随时广泛地比较、学习、观摩,
是巴黎时装设计能够精益求精的原因。
巴黎被公认为世界服装设计的中心,几乎每种新款式,都由巴黎最先推出,再风行世界。所以,有人开玩笑地说:“巴黎时装界只要打个喷嚏,全球的女人就都会感冒。”
我曾经向一位巴黎的服装设计师分析我的看法,我说:“巴黎因为上有北欧著名的皮毛生产国,下有南欧最佳的丝绸,向西撷取英美的新科技,向东又有欧陆广大的腹地,加上纬度适中、四季分明,自古又有‘艺术之都’的美称,世界各地的名家群集于此,罗浮宫、凡尔赛宫更近在咫尺,集合了这许多条件,所以能成为世界时装设计的中心。”
“你忽略了一点。”时装设计师说,“巴黎也是世界各国服装的展示中心。由于大家都知道巴黎的时装讲究,所以各国的名媛、淑女到达巴黎之后,莫不穿着她们最满意和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巴黎的设计师每天看在眼里,自然能引发新构想,并融合各国服装的优点。所以,能随时广泛地比较、学习、观摩,也是巴黎时装设计能够精益求精的原因。”
过街
众人意见相左、突然改变步骤和仓促行事,都是最危险的。
据统计,行人被车撞到,经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为两人牵手过街,行到路当中,突然看见车来了,一人要向前跑,一人急着往后退,结果拉扯之下,谁也没跑掉。疾驶而至的车子,又不知向左或向右闪避,最后终于撞上。
另一种情况是行人突然冲到街上,或原来慢步过街,中途猛然加快,或原本跑步过街,半路骤然停止。这些突然的变化,都使司机无法立即反应,而造成意外。
不但过街是如此,做任何事不都一样吗?众人意见相左、突然改变步骤和仓促行事,都是最危险的。
风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风景不仅看不完、寻不尽,
而且风景之外,还有人生的哲理。
风景不仅要用眼睛欣赏,更要以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觉。
松涛、竹韵、鸟语、虫鸣,我们可以侧耳谛听;清风、细雨、骄阳、冷露,我们可以用肌肤体会。又如花的馥郁、草的幽香、水的爽洌、土的浑厚,我们可以用鼻子辨别。至于如茵的草地、积叶的秋林、细软的沙滩和青石的路面,我们则可以用脚底感触。当然,更有那凄冷、幽深、荒寒、苍老、典雅、朴拙、高古和孤危的感觉,需要我们心灵的契合。
风景不只是表面的形色,更有它蕴涵的精神。也正因此,它才能勾起我们的遐思、开拓我们的胸怀、启发我们的灵感、顿悟我们的人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风景不仅看不完、寻不尽,而且风景之外,还有人生的哲理。
对国画的误解
中国绘画并非绝不画天空,只是后来简化,而大多留白。国画不是没有光影、比例和透视,只是不一定精确。国画更非不写生,只是许多人因为师古而泥古,或一心在形似之外求画,而忽略了写生。
国画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艺术,但是外人却有许多误解。譬如:
许多人说中国画是从来不画天空的。
但是晋顾恺之在他的《画云台山记》中说:凡是天空及水色,都用青色的颜料染。
五代的荆浩在《画说》里也讲:“烘天青,泼地绿。”
许多人认为国画不讲光影。
但是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说:山的正面受光,则背面有影子;下面是山涧,则涧中反映的景物都是倒反的。
明末画家龚贤也说:画中的石块,上面白,下面黑;白的是阳,黑的为阴;石面因为平所以白,又因为受日月照射所以白;石旁边多纹理或有小草和苔藓堆积,又因为不见日月而隐在暗处,所以黑。
许多人认为中国画不求写生。
但是唐朝戴嵩画牛能表现牛的野性和筋骨之妙,甚至在牛及牧童的眼睛中画出反映的景物,画牛在溪边饮水,更表现了水中的浮影。
韩干曾对唐玄宗上奏说:“臣自有师,阶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
宋朝的范宽更卜居终南、太华,遍观奇山胜景,表示:与其向人学习,不如向大自然学习。
许多人认为国画不讲透视、不求比例。
但是唐代的王维早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石看三面,路看两头……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
五代荆浩的《画说》也记载:人坐着时,头看来约占五分之一,站着约占七分之一。
宋代的李成画山上的亭馆楼塔,更有仰画飞檐见榱桷的说法。
由以上所述,可知:
中国绘画并非绝不画天空,只是后来简化,而大多留白。国画不是没有光影、比例和透视,只是不一定精确。国画更非不写生,只是许多人因为师古而泥古,或一心在形似之外求画,而忽略了写生。当然我们在引述古人的同时,也应当自我反省,以求这一代的国画,能有更大的突破。
紧张中的轻松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与其无济于事地烦躁、慌乱,不如从紧张中找一点轻松,从颠沛中找几分安适。
我有一次坐飞机,按照预定的时间,早该降落了,但是飞机仍在天空盘旋,大家正纳闷,播音器中传来机长轻松的声音:
“报告各位一个好消息,本公司额外服务,特别免费带大家欣赏一下乡野的风光。”
但是当所有乘客的视线都转向窗外时,机长又开口了:“还要附带报告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因为机场正在下大暴雨,我们要等雨小一点才能降落。”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与其无济于事地烦躁、慌乱,倒不如学学这位机长,从紧张中找一点轻松,从颠沛中找几分安适啊!
喜与忧
古人感怀人生,描写悲喜交替的文章真是太多了,他们忽而忧、忽而喜,忧中带喜、喜中含忧。
譬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到“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由“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的咏叹,到“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感怀,都是由喜转忧。
至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由“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喟叹,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则是由悲转喜。
以上这些例子中的忧,都是因为感怀己身的渺小,生命的短暂;至于其中的喜,则是由于豁达的人生观,将自己融入万化之中。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适应
“适应”这个词是大家常用的,但在不同的句子里,却可能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
譬如说:“我刚到纽约时,完全无法适应那里的嘈杂和脏乱;经过两年多,倒也能适应了。”
“我刚到赌场工作时,看见那么多倾家荡产的悲剧,真是无法适应;而今见惯了,倒也能够适应。”
在以上两段话中,“适应”只能说是一种无奈和麻木。
又譬如:
“我刚到北方的时候,无法适应冬天的严寒;几年下来,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
“我刚入伍的时候,真无法适应那种严肃而规律的生活,经过几个月的磨炼,现在已经很能适应。”
在这两段话中,适应则代表了克服和进步。
由此可知,同样为适应,却有积极和消极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当我们自夸适应某种生活和环境时,都该好好反省一下。
冷天游泳
许多工作和环境,我们初试的时候,会觉得困难万分、辛苦无比,但是只要咬紧牙关撑下来,不久后就能应付裕如。
如果你有在冷天游泳的经验,一定会感觉最痛苦的就是下水了。那水似乎要比外面的气温凉上几十倍,就算拿脚尖轻轻探一下,也会冻得直打哆嗦。但是话说回来,当你一寸寸地潜入池中之后,似乎水又很快变得不冷,甚至还有些温温的感觉。届时,你也就能轻松愉快地逐波戏浪,一展身手了。
你曾经看过别人在冷天游泳吗?那时站在岸上的人多半会说:“天这么寒,穿着衣服站在这儿,还觉得冷,真不晓得这些人怎么能游得起来,而且好像还挺开心呢!”
至于曾经尝试,却半途而废的人,则可能会感慨地说:“我只摸了一下水,就吓得不敢尝试了!那水简直是锥心刺骨地寒,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跳下去的。”
但毕竟游泳的人在那儿愉快地游着,不觉得不可耐,也没觉得是在受罪。而岸上的人仍旧在岸上,他们看到别人游,都要打哆嗦,更不用说到水里去享受戏波的情趣了。
这个世界不就如此吗?许多工作和环境,我们初试的时候,会觉得困难万分、辛苦无比,但是只要咬紧牙关撑下来,不久后就能应付裕如。相反,那些过不了第一关的人,只好带着怀疑、怯懦且羡慕的眼光,永远站在门外张望了。
权衡轻重
权衡轻重而后取舍,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儿子很喜欢看故事书,而且碰到不懂的,一定会来问我。
某日他把故事书抱到我的面前,问:“司马光打破水缸救出跌在缸里的小孩,水缸被他打破,不是很可惜吗?”
“但是他如果不打破水缸,又没有大人去救,小朋友可能会淹死,当然只好把缸打破。”我说。
过了不久,他又走到我面前,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乌鸦为了喝瓶里的水,把小石头丢进瓶子里,乌鸦难道不怕小石头弄脏水吗?”
“可是那时乌鸦口渴,又找不到别的水源,当然只好忍着脏了。”我又向他解释。
隔了几分钟,他居然又拿了一份报纸过来,指着上面一则新闻说:“这个小孩在山里割草时被毒蛇咬到,他居然用镰刀把自己被咬的地方割开,然后吸出血水,他怎么下得了手呢?真是太可怕了!”
“因为他知道毒蛇会咬死人,而当时离村子较远,来不及找医生,所以只好这么做,以防毒液的扩散。”我拍拍他,“你由今天的三个问题,可以知道:司马光如果珍惜水缸,小朋友可能会淹死;乌鸦如果怕石头脏,可能会渴死;割草的小孩如果下不了手,可能会中毒丧命。权衡轻重而后取舍,是非常重要的。”
气球炸弹
当敌人算计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受害而不声张,敌人常会以为没有效果,而放弃进一步的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在太平洋上空放出一批携有炸弹的气球,希望它们飘到美国的本土落下,可以造成伤害。当时确实有一些民众被炸伤亡,但是美国政府并未对外发表这个消息,后来也就没继续发生气球炸弹的事件。
大战结束,日本军事专家听说这个消息,感慨地表示:“我们当年以为气球炸弹根本没用,所以只放一次,就不再制造了。如果当时知道美国确实有人被炸伤,我们一定会继续大量生产的。”
由这件事可以知道:
当敌人算计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受害而不声张,敌人常会以为没有效果,而放弃进一步的行动。这就好比别人对我们恶作剧,我们愈急愈气,他愈可能继续闹下去。相反,如果我们只当没事,对方发现毫无反应,失去了趣味,也就会停止了。
灵感
只有准备好柴薪的人,灵感才能成为火种;
只有准备好行囊的人,灵感才能成为导引;
只有笔墨在手的人,灵感才能成为书画;
只有绘好五线的人,灵感才会化作音符。
灵感真是奇妙的东西,走在路上,它会突然掠过你的耳畔;坐在车里,它会蓦地挂上你的车窗;推开门,它会飘落阶前;关起灯,它会在暗中闪耀;甚至到了梦乡,它还会扣动你的心扉。它是那么不期然地来到,那么轻、那么快,却又那么强烈、那么无痕,仿佛光的一闪、水的一波、雁的一掠,也就在刹那间,给予你无限的喜悦、无比的情思、无穷的哲理、深长的意味。
每个人都可能有灵感,但不是每个人都抓得住它。对于哲学家,它或许是苦思不得的顿悟,对于音乐家,它可能是人间难求的天籁,对于艺术家,它或许是超凡脱俗的意境,对于文学家,它或许是剔透玲珑的巧思,但是对于平凡人,它可能只是瞬间的欣喜罢了。
这是因为前者在平时就已经不断钻研、探索、搜求、构思,仿佛早已在林间张起高高的网子、在山间挖下深深的陷阱,尽管灵感的翅膀飘忽、脚步轻巧,但落入网子、跌入陷阱,也不得不束手就擒。相反,日常不多思考,或学无专精的人,仿佛竖起小小的网、掘下浅浅的坑,即使有鸟兽落入,也钩不住、套不牢。
由此可知,只有准备好柴薪的人,灵感才能成为火种;只有准备好行囊的人,灵感才能成为导引;只有笔墨在手的人,灵感才能成为书画;只有绘好五线的人,灵感才会化作音符。为了寻找灵感,你应该学习兀对寻山的范宽①、骑马觅句的李贺②;为了抓住灵感,你应该效法有感于苹果落地的牛顿、观察吊灯摇摆的伽利略③。因为只有渴求灵感的人,才能抓住灵感;也只有不放过任何小灵感的人,才能有大的创获。
讲话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