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名画家马蒂斯撷取了东方绘画的平面观念,发展出他自己的风格;美国名舞蹈家玛莎·葛兰姆采用东方舞蹈的一些“地板动作”,融入她自己的技巧。我有许多习书的外国学生,也都能将国画的方法用在西洋水彩当中。洋人固然向东方学习,但是并不囫囵吞枣,而能吸收、转化,变为他们自己创作的能源。反倒是我们许多文学艺术家,硬将西洋语法带入中文作品,或一味模仿西画,却不知西为中用、扬长补短,创造出有东方血肉的作品。
罗盘、火药、印刷术诚然是中国人发明的,问题是西洋人学去之后,而今登上了月球、发射了飞弹、印刷出足以乱真的复制品,我们能不惭愧吗?
景泰蓝是自土耳其传来中国的,但是经过中国人的研究、改进,并在明朝景泰年间大为发展,而今竟成为我国的国粹,又有几人知道它早期是由阿拉伯人输入中国的呢?
圣人无常师,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韩愈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更常讲“没有状元老师,有状元学生”。不论西学中,还是中学西,都不表示谁的文化高一层。一样东西不论是西洋产生还是中国发明,都不表示谁能永久掌握。今天我们虚心向别人学,明天别人可能就得来跟我们请教;今天我们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明天就只好瞠乎其后。
修鞋的哲理
只知做表面功夫,却不知在根本上加强,结果因为基础上的毛病,改变原先的计划;更因为根本的动摇,而常常不得不从头再来。
我家附近有个修鞋店,虽然专门修理旧皮鞋,但是店中的各种机械设备齐全,绝不下于制造新鞋的工厂。
某日我问那里的老板:“你有这么好的设备,为什么不制作新鞋,却要去修理那些又脏又旧的破鞋呢?我看你修理某些破鞋所下的功夫,恐怕比制作一双新的还麻烦。”
“人们既然能生育,人口又增加那么快,为什么还要医院呢?医院是为挽救人们的生命,我的工作则是挽救皮鞋的生命啊!”老板笑道,“新生的孩子不能做成人的工作,新制的鞋也不如旧鞋舒服;从小养个孩子要下许多心血,重新买双鞋也得花不少钱,岂能随便把他们抛弃呢?”
“人是人,鞋是鞋,人是有生命的,鞋是无生命的,你怎能以鞋来比喻人呢?”我不服气地说。
“人对人有情感,对鞋也有情感;人与人有缘,人与鞋也有缘啊。你想想鞋店里有成千上万的鞋,你为什么会选上这一双?你看上它的样子,未必满意标的价钱;两者都如意,还可能找不到适合的尺寸。东挑西选,有时跑上十几家鞋店,才选上这双,岂不跟交朋友一样不容易吗?更何况它与你有长时间的相处,那简直就跟知心的老友一样……”
“听你这样讲,倒真有几分道理,鞋确实是愈穿愈适脚,只恨鞋底总容易磨坏,要不然还真舍不得换。”
“这就对了!鞋面没坏,鞋底先裂,扔了既然可惜,当然就得送来给我修。”老板得意地笑着,但是接着又叹口气,“这年头,大家挑鞋总计较鞋面的皮革软不软、滑不滑,却很少考虑鞋底的材料是否结实和做工是否精细;制鞋的人为了多销,也尽量在鞋面上下功夫,这样当然鞋底容易坏。买鞋的人原想鞋底别人看不到,差一点没关系,岂知就因为鞋底不好,使得鞋面容易变形,更因为鞋底常坏,又懒得送修,而不得不买新鞋,这岂非太浪费,也太不明智了吗!”
“这下我倒也要拿人来比喻鞋了。”我说,“我们选鞋固然重面不重底,做人不也常如此吗?只知做表面功夫,却不知在根本上加强,结果因为基础上的毛病,改变原先的计划;更因为根本的动摇,而常常不得不从头再来,这也是太浪费且太不明智了啊。”
家庭老师
孩子固然应向父母学习,父母何尝不能向孩子请教!
我有两位外交界的朋友,几年前同时被派驻美国,虽然当时他们的英文程度差不多,但是现在其中一人却比另一位进步了许多。某日我到前者的家中做客,问他何以能在几年间有如此精进时,他神秘地笑着说:“因为我有位一周七天的家庭老师,要不要我请他出来给你介绍介绍?”
说完他就把才上高中的儿子叫了出来。“这就是我的家庭老师,他在学校学的发音和文法都比我强,所以他只要听见我讲英语时的错误,就会纠正我。有时我遇到不懂的美国俚语和民俗典故,还可以拿去问他,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至于另外那位同事,大概因为孩子不在身边,所以没有这种机会。”
孩子固然应向父母学习,父母何尝不能向孩子请教!
涂涂改改
有一个学生,在看了作家手稿展览之后问我:“有些人的手稿很少涂改,仿佛下笔万言、一挥而就;有的作家却东圈西画,似乎处处梗塞、文思不顺。前者的文章是否当然要比后者来得好?”
“涂改固然影响手稿的美观,但是真正要看的是定稿之后的成品。文章好,就算涂改千百次,也是应该。①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再三斟酌、推敲、修改之后才产生的。”我说,“米开朗琪罗画西斯汀教堂顶的壁画,曾经将许多已完成的地方涂去重画;歌德写《浮士德与魔鬼》,修修改改六十年才完成;连王羲之最著名的《兰亭集序》,也有七处涂改,可是它们却能成为绘画、文学和书法的不朽作品,何曾因为创作过程中的涂改和修正,而减损了价值呢?所以做任何事,只要发现错误,就当勇于改正。”
谐音
我送的不是输,而是“赢”,
您看!这不是“萤”窗小语吗?
中国人非常讲究“谐音”,单单从画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譬如画三只羊,题“三阳开泰”;画四只羊,题“四季吉祥”(四只吉羊);画七只羊,题“吉祥”(七羊)。
又譬如画荔枝,题名“大利”;画九条鱼,题名“九如”;画蝙蝠,题为“大福”;送苹果,道声“平安”;送枣子、花生、桂圆、莲子,更表示祝福“早生贵子”。由于谐音的联想,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为生动,也制造不少生活的情趣。
但是话说回来,谐音的讲究也为人们造成了一些困扰,尽管同音异义,人们在使用时,还是极力避免意义不佳的谐音字出现。譬如贺人乔迁之喜,我们可以送灯,祝对方一步“登”天、愈“登”愈高;却绝不能送钟,因为送“钟”容易令人想到送“终”。此外人们也不太爱用“四”,迷信重的人,连买房子都不买四楼,因为“四”与“死”的音很接近。
至于最糟糕的,大概要算是送书了,书明明是最有意义的礼物,但在许多情况下,却不能送,以免令受礼的人想到“输”。
记得我在过年期间曾经送一位长辈几本书,不巧那位长辈正在打麻将,同桌的人看到我送书去,都开玩笑地对那位长辈说:“你今天非输不可了!”
我当时差点儿下不了台,幸亏灵机一动,指着书名说:“我送的不是输,而是‘赢’,您看!这不是‘萤’窗小语吗?”
公平的谈判
一
有一天,沙漠和海洋谈判。
“我太干,干得连一条小溪都没有,你却水太多,变成汪洋一片。”沙漠建议,“我们不如来个交换吧!”
“好啊!”海洋欣然同意,“我欢迎沙漠来填补海洋,但是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只要土,不要沙。”
“我也欢迎海洋来滋润沙漠。”沙漠说,“可是盐太咸了,所以只要水,不要盐。”
二
有一天,黄狗和花猫举行谈判。
“土地属于我,屋顶属于你,我们划分界限,谁也不侵犯谁,好不好?”黄狗说。
“好极了!”花猫欣然同意。
“我从来没有上过屋顶,你却经常到地面来走动,这是过去的事,我姑且原谅你。”黄狗得意地说,“但是从今以后,我不上你的屋顶,你也不准到地面来,否则你就是违约,我就要对你不客气了。”
有的谈判,看来非常理想,却永远谈不成。
有的谈判,看来非常公平,却有人吃大亏。
问路
在世界各地旅行,从“问路”这件事,往往就可以知道那个国家的人情味和民族性。
当我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向一位老先生问路时,他立刻从口袋里掏出纸笔,画了一张地图,然后指着地图告诉我方向。
当我在法国巴黎以英语向一位绅士问凯旋门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以节奏美妙的“法语”,如数家珍地“告诉”我该怎么走。
当我在英国伦敦向一位老先生问路时,他以雨伞指着方向,并告诉我在哪个巷口转弯。而当我找到那个巷子时,回头看,发现那位老先生仍站在原处,正对我频频点头呢!
当我在日本东京误入国铁车站,向一个中年人问“地下铁”的站名时,那位不会讲英语的中年人,居然把我带出“国铁”,找到“地下铁”,且买票随我步下月台,走入最前面的车厢,请车长提醒我下车,然后鞠八十度的躬离去。虽然我对日本人原有些成见,但这位中年日本人的情意,怎不令我感动?
由于自己旅行问路的经历,每当我看到国外的观光客,都盼望他能向我问路,我多么希望亲切地帮助一位异乡人,更多么希望在那短短的交谈和引路时,留给国际友人一个美好的“中国人”的印象。
手卷与人生
所以,不论手卷抑或人生,片片段段的美固然重要,浑然整体的力量更不能忽略。
中国画在格式上最特殊的要算是手卷了。手卷是把宽度不大,却横而长的画裱成卷轴的形式,长的能达数丈,短的也有好几尺,欣赏时可以一边卷,一边展,仿佛看电影的摇镜头,一段一段、一树一石、一山一水地欣赏。有些手卷上画的小路从头至尾迤逦连绵,看的人顺着小径,穿林、过桥、走栈道、涉溪渚、经津渡、访山村、临深涧、登悬崖、赏烟岚、观飞瀑,一路看下来,仿佛身游画中,怡然神往。古人说“画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手卷是最能“游”的了。
我国历代的手卷名作相当多,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和近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等等。
好的手卷不但要一石、一树画得疏密有致,一人、一马画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描绘得典雅,竹篱茅舍安排得闲逸,近山远水经营得有层次,重林幽壑处理得有深度,使欣赏的人,一尺一寸地近观,能觉得意味无穷。而且整幅手卷摊开来远看,也要能见节奏、见气魄。如果近看虽然有味,远看却是一片琐碎,山头没有大小安排,色彩毫无轻重变化,甚至画几千里的山川,全用一种笔法,地质风物毫无差异,绝不可能成为最佳的作品。
人生就仿佛手卷,一边开展、一边收卷;已经卷起的存入记忆,尚未呈现的充满新奇。随着它,我们有时能登泰山而小天下,有时入深谷而不见曦月;有时直入华美的殿堂,有时寄居拙朴的茅舍;或登东皋以舒啸,或临清流而赋诗;或引壶觞以自酌,或抚孤松而盘桓。只要手卷没有展完、生命没有结束,前面就有可看的景物、可感的人生。
问题是虽然我们从一日、一月来看自己的人生,仿佛处处可爱、时时有所获得,但是当有一天,别人把我们的一生像手卷般完全摊开时,在那许多细琐、繁复、千山、万壑之外,是否能见到最最感人的气魄、节奏和力量呢?
所以,不论手卷抑或人生,片片段段的美固然重要,浑然整体的力量更不能忽略。
泪
当我们由于痛苦而哭泣时,必须立刻将泪水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也只有明澈的眼睛,才能面对眼前的打击。
泪真是很神妙的东西,平常它储藏在泪腺中,不时分泌些,以滋润我们的角膜,使眼睛不致干燥疲劳;遇有尘沙飞入,更能及时大量地流出,将脏东西冲洗掉。泪是那么清澈、纯净而自然,所以有人说“世上最好的眼药水是泪”。
当然泪还有一个极大的功用,是任何药品都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宣泄压抑的情感。所以,我们万分痛苦时会落下悲伤的清泪,无比欢愉时也会涌出感动的热泪。它是那么自然地涌出,使我们难以克制。泪少时,或许还能噙在眼眶,暗暗地吞下肚子;泪多时,则挂上了双颊,不得不用手擦拭;至于那簌簌如断线珠子般的泪水,则难免沾湿了衣裳。
中国人是最善于隐藏情感的民族,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落泪的仍然相当多,从“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①的欲泪、“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①的掩泪,到“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②的泪痕。从“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③的涕泪、“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④的拭泪,到“长使英雄泪满襟”⑤的沾衣。更有夸张的,如“近泪无干土”⑥;抽象的,如“沧海月明珠有泪”⑦;乃至既夸张且抽象的“留得罗襟前日泪”⑧。虽然诗人词客描写了那么多落泪的情景,但是我们读起来,却毫无庸俗之感,因为流泪是最真挚的表现,它不但能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也最能引发别人的共鸣与同情。
虽然流泪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磨炼,我们愈懂得克制情感,也愈不易落泪。所以,孩子为一点小事就哭,老年人却能临大事而不沾襟;所以,有人讲“少女是泪水做的”,又说“英雄不流泪”。也正因此,同样一滴泪,如果流自老人、英雄和饱经忧患者的眼中,分量将格外深重。
虽然我们在极度痛苦和欢愉时都可能落泪,态度却应该有所不同。当我们由于痛苦而哭泣时,必须立刻将泪水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也只有明澈的眼睛,才能面对眼前的打击。相反,如果我们流的是欢欣的热泪,则不必急于擦去,因为透过泪水,眼前的幸福将更晶莹、闪烁而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