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上)
45172100000010

第10章 经济调控(1)

供给

指一定期间处在市场上或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就全国范围说,供给=计划期产出+(进口-出口)+(上期末库存-本期末库存)+(国家储备拨出-国家储备拨付)+(社会潜在物资进入市场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前流失部分)-军需以及其他不经市场的物资。就一个地区来说,还要考虑商品在地区间的调出调入。我国过去不把劳务视为产品,在物质产品中,大部分生产资料也不进入市场,所以,我国长期使用的社会商品可供量指标是不包括这两部分的。在不少场合,供给也泛指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而不管这种供应是否通过市场。

需求

指人们在其持有货币额的限度内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也称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需求的大小和构成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状况、物价水平等因素决定的。需求可分为对投资品的需求和对消费品的需求。两大类还可细分为各类。对需求状况的测定是制定产业政策、生产计划和商品流转计划的重要依据。

总需求和总供给

指全社会对各类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两者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意味着社会上供给相对不足,物价就会上涨;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会有一部分产品销不出去,市场疲软,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情况,这主要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结果。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失调,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也影响了有效供给,因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当前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供求率,它是社会总商品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之间的比率,也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宏观经济变量

指能够引起或影响经济总量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的价值总量的分解和转化形式。宏观经济变量与经济总量之间、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经济参数。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可以运用经济变量之间以及经济变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调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

指揭示经济总量变化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从我国国情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手段,对我国国民经济内在结构、再生产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变量与经济总量、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作用的加强,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增强。

DIM方法

亦称决策方法,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用决策理论来比较和研究经济体制的方法。DIM是决策(DecisionMaking)、信息(Information)、动力(Motivation)的缩写。DIM方法就是采取比较经济体制的方法,把所有经济体制都看作是社会建立的,对有关生产、消费和分配等经济现象做出决策的机制,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决策权的分配(决策D结构)、向决策者提供使他们能够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信息I结构),以及决策者借以实现其决策的机制(动力M结构)。只有研究这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把握计划和市场的协调机制和计划与市场不同组合模式的特点,从而对经济体制做出正确的选择。DIM方法不涉及经济体制间的性质差别,对经济制度的分析具有片面性。但从多重角度特别从决策、信息和动力间协调关系分析经济运行的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商品的供求规律

指社会商品可供量与社会对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的矛盾运动。商品供求关系有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供求平衡,则商品销售和社会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供求不平衡,则表现为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关系总是循着从基本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新的基本平衡的宏观规律,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由于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商品数量、质量、地区、季节、批发零售、储藏、运输、消费心理等等各种因素是多变的,所以,供求恰好平衡总是偶然的,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计划上对商品生产与销售加以调控。从表面上看,商品供求关系是物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需求结构

指需求总量中各种不同商品和劳务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了不同商品、劳务需求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分为消费需求结构和投资需求结构,即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结构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结构。从其形态上分为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需求结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对应,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需求结构的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需求结构的发展如果超越了供给结构提供的可能,会造成虚假繁荣,市场信号混乱,产业、产品结构混乱,打乱正常的需求发展序列,损害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滞后于供给结构就会阻碍生产力的提高,阻碍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压抑型消费,造成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需求结构的发展不仅要与外部的供给结构协调同步,还要求其内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价值和实物形态的一致协调。按照两大部类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

需求膨胀

指由于需求增长超过了供给,引起物价上涨的现象。我国近几年出现的需求膨胀表现在: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膨胀。从1981~198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1%,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②消费基金膨胀。1983~1987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6.4%;同期社会集团消费平均每年增长19.7%,都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③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是靠货币过量发行和信贷规模膨胀支持的。我国的需求膨胀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的,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尚未起主导作用。例如,企业自主权比过去有所扩大,活力增强,但至今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缺乏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国家面对变化了的情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观控制办法。新旧体制并存的局面产生了种种摩擦、矛盾和漏洞,这造成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推动了需求膨胀,最终引起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调控系统

指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所掌握的,对社会经济具有调控作用的,由决策系统、调节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宏观调控系统以宏观均衡和宏观发展为其调节目标。决策系统由国家组织体系构成,其职能是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调节目标对经济调节进行决策。调节系统包括经济手段体系、行政手段体系、法律手段体系、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调节系统既可直接作用于企业,又可直接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市场机制既是调节对象又是调节系统内容之一。调节体系的职能是传导、贯彻决策内容、反馈市场状况于决策体系。执行体系是由微观主体构成的,企业根据指令性指标或市场机制的调节做出符合宏观经济调节目际的生产经营决策。监督体系的职能是对执行经济法的监督,它存在于以上各个系统之中,以强制方式实现职能。

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协调、有效地运转,从而促使社会生产不断扩大,使国民经济在合理的结构、恰当的比例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生产上,产品适销对路,物美价廉;分配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统筹兼顾,积累和消费比例恰当;交换或流通上,渠道多、环节少、周转快,供求基本平衡;消费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最终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正确认识本国的国情,努力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

宏观调节理论

指建立在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的研究和认识基础上的、关于宏观运行的调节方式、调节手段、实现目的的各类理论的总称。宏观调节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宏观调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并且具体地研究计划、财政、金融、投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宏观控制调节手段在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中的作用、地位和形式。由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式有不同认识,提出的宏观调节理论也是不同的。以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为认识基础,则有市场中心论;以社会主义经济是国家能够控制和调节的市场经济,则有二次调节论、参数调节论;以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则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用调节理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认识到目前为止还是很不充分的,因而还没有真正科学、系统的宏观调节理论。

紧运行

指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状态或特征的一种理论上的概括和描述。其基本意义是: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类需要,而形成的需求超前增长并受到资源约束的经济运行。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经济运行中,社会总需求始终大于总供给,包括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紧平衡”和总需求过度膨胀两种形式;②在总需求超前增长的条件下,经济运行表现为结构性失衡;③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宏观层次的紧配置和微观形式的资源滞积并存。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