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中心和全民所有制的代表者,为了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和维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服务和监督的功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的范围和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不同经济体制之下有所区别。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指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它包括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的结构、管理方法等。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反映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结构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要同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相适应,要符合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具体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管理体制;农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商业、服务业等各部门的管理体制;计划、劳动工资、财政、企融、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经济区、企业等各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管理体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有机整体。
全国一盘棋
在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中贯彻全局观点的根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重点建设与一般建设等差别和矛盾。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必须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根本方针和原则,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求做到:①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②在生产建设方面,要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必要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③在经济效益方面,不能只注重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要使之符合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种数量比例关系会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所涉及的重要比例关系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生产和建设的比例关系,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比例关系等等。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党在计划期内的政治经济任务,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自觉地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适应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总体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本质内容是按比例。为了实现各项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综合平衡包括物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外汇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
指由一系列描述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型:物质产品平衡体系(APS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实行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国家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活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是我国、苏联及东欧各国采用的体系。其指标体系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形式,包括:社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国民财富及固定资产平衡表,劳动资源平衡表。其主要总量指标是:社会总产品,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生产额,使用额。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家认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服务等一切能带来收益的活动都能创造国民收入,是英、美、日等国采用的体系。该体系采用复式簿记原理的矩阵形式,将国民经济活动归纳为四大类账户:国内生产账户,收入和支出账户,资本交易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账户。其主要总量指标是: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体系
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指标的表现形式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按指标的性质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按指标反映的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指标所起的作用分为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按指标反映的问题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社会总产品,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信贷收支,固定资产投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运输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主要物资的平衡和分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外汇收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指标等。
计划机制
计划经济内在的计划编制系统、计划传导系统、计划执行系统和计划检查系统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有机结合,推动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形式就是计划机制。计划机制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功能和作用形式,是计划经济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主观上的反映和实现,形成经济的计划体制。计划机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公有制经济所特有的,它有如下作用:规定和实现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规定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规定和制约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市场运行。
社会主义建设五年计划
又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属于中长期计划。它是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编制的重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五年计划是指导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指导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有计划、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我国从1953年起编制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90年已执行了7个五年计划。(注:1962年至1966年经济调整时期,没有编制执行五年计划。)
计划管理体制
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地管理国民经济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包括:①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各级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权限划分;②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及其相互关系;③宏观经济运行计划调节形式与市场调节形式的结合方式;④国民经济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年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审议程序、决策程序及计划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等。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中统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计划管理体制,应该是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社会经济形式相适应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建立在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计划管理体制。
计划管理形式
包括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指令性计划是由国家或主管部门下达的带有强制性和行政约束力的计划管理形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它是我国计划管理的重要形式。但在现行计划体制中,它的范围过宽,应通过改革逐步缩小范围。指导性计划是由国家或主管部门下达的不带强制性的供企业决策参考的计划。国家主要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合同引导企业完成这种计划。指导性计划有广泛的适用范围。采用这种形式,既体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决策、管理和对企业进行计划指导,又给企业灵活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的余地,因而它应成为我国今后实行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市场调节是完全由价值规律作用对生产和交换的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自行安排生产经营,国家不下达计划,仅规定它的范围。它是我国计划管理的辅助形式。上述三种计划管理形式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指令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是国家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编制和下达的必须执行的计划。指令性计划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直达性,行程短、见效快,实现有保证。客观的科学的指令性计划有助于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计划任务的实现。指令性计划是推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计划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计划形式。在我国的计划体系中,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少数重点工程、骨干企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实行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反映了计划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直接调节的主要形式,实施指令性计划也要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目前,在治理整顿中,要适当加强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由国家编制和下达的供企业参考的计划。指导性计划的特点是:不具有行政强制性。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自身经济利益和自身条件自行决策;具有间接性。通过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诱导企业按照国家计划所规定的宏观目标进行决策;国家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适度调整经济参数或相应调整计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我国现阶段,大量的国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大量的商品的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形式之一。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形式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形式大体上有三种:一是指令性计划;二是指导性计划;三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是由国家计划划出一定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这种市场调节的范围适用于大量的小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性行业。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和工商行政工作对这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通过经营商业的购销活动参与市场调节。这种市场制也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它不同于市场经济单纯的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和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管理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地区开放的全国整体市场。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主义商业为主体,全民所有制商业居主导地位,个体、私营等其他形式的商业是必要的补充;在国家统一的计划管理之下,为社会主义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经营范围不是无所不包的;它是独立自主的国内市场,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与国外市场交流。广阔的农村市场也是其重要特点。它的形成能促进和调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沟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繁荣市场,稳定物价,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为市场体系,它还有待完善和发展。
市场机制
指由市场因素(如供求、竞争、价格)相互作用,推动经济运转的过程和方式。它反映了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经济运动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每个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和内在的有机联系。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在竞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运行。它反映了各种资本家集团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活动方式。每个资本家都离不开市场,但谁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利用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机制,是处在计划经济活动中起作用,并可以被人们自觉地利用。我国的“大计划,小自由”,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克服单一计划过分集中的弊病,在我国实现了多层次的经济决策。这样就充分发挥了经济组织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对搞活经济、促进计划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市场功能
指市场发挥的作用。市场功能归纳为:①商流功能。市场是商品收购和商品销售的场所。商品只有通过市场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实现其价值。②物流(实物流通)功能。这是指商品的运输和储存活动。通过市场销售渠道的储存、运输业务来实现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移动,使商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领域经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③服务功能。这是指为保证商流和物流的功能能够顺利进行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手段。如信息、金融、保险、商品的标准化以及各项服务活动。市场的这些功能是通过各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互相之间是制导的。任何一项功能如果发生故障,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市场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