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近些年由于我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而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更切。
当孩子能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考虑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培训班,请哪一方面的家庭教师,经常是节衣缩食为孩子慷慨解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人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也逐步增大。但在家庭智力投资上有一共同点值得关注,就是投资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孩子,父母自身往往不在其列。
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对市属8区2县1313个中小学生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9.9%的家长期望子女达到大学学历;家庭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平均每人每年为220元,其中最高达15000元;购买复习资料、练习册,平均每人为140.56元,其中最高达1800元。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中的45.4在家看书读报时间为0.5~1小时,7.4%的家长没有时间看书读报,59.3%的家长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学习;9.1%的家长没有一本书,32.1%的家庭中书籍只有50本以下。作为经济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上海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反映了多数家庭在智力投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已为人父母,孩子就是最重要的,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应是家庭开支的首选。而自己学习的好时光已过,无需再学,自己已没有智力投资的必要。这种思想,如进一步追究其根源,恐怕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准备式教育,教育的功利性很强,目的很明确,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能过上舒适生活,受教育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的。学校教育阶段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受教育阶段的结束,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的接力棒可以交给下一代了。以后尽管也有人继续学习,但多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而未把自我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加以考虑。这种教育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并被习惯性地“克隆”了下来。
二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认为培养孩子就是尽一切所能让孩子吃好穿暖,到一定年龄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或少年宫学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行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由教育机构,至于自己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教育是学校老师们的事情。他们没有认识到对自己进行智力投资,加强学习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对子女爱之过切,总想尽全部所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宁愿吃苦受罪,省吃俭用,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费。
四是对学习存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进学校学习才算是学习,没学可上了,那么不学习也就情有可原了。
五是没能意识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自己知识的不足以及及时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没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少人觉得,孩子小时,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应付一下还不是绰绰有余的吗?何须再学?等孩子长大上学了,即使自己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还有老师呢!
父母能否重视对自己的智力投资,这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以及亲子关系的处理上所带来的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别。
首先,表现在教育子女的能力和质量上。当小孩子稍稍懂事以后,对世界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爱读书学习的父母不仅能够很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还能给孩子讲许多有趣的故事,懂得揣摩孩子的心理,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能够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气氛温馨,孩子因而健康、聪明、活泼。相反的如果父母不注重对自身的智力投资,不喜欢看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陷于盲目,随大流,或是仅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敏锐地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所在,因而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其次,表现在父母的威信上。父母的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父母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加强对自己的智力投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维护并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子女因此也更愿意接受其教育,成效也较为显著。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老是一问三不知时,尽管表面上孩子仍然怕你,而实际上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已经渐渐地丧失了。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主持一项调查,问卷对象选择了日本15所高中的13000多名学生,美国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学生,中国内地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学生。在“谁是你最尊重的人?”一问里,日本和美国的学生将“父母”作为第一选择,而在中国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则名列十位以后。
专家分析,这表明代代传递的父母偶像作用在我国这一代独生子女眼里已越来越削弱。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原先我们生活在经验社会,上一代人的成长,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主要靠经验的传递,成人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比年轻人要多;而且媒介也不发达,除了父母和教师,孩子得到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很少,父母的权威靠自然形成。然而时代不同了,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年轻人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开阔了,父母已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国内,年轻人适应很快,他们懂的父母未必懂,且父母的很多经验和知识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另外一项调查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认为母亲能令自己产生敬佩、仰慕之情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如果不注重对自己的智力投资,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将大大降低,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第三,表现在对子女学习兴趣的培养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把父母看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以前人们常用“某某人出身书香门第”来反映此人知书达理,受过良好的家教。这说明了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熏陶作用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如果为人父母却不愿学习,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将会降低,并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
在这一方面,犹太人家庭的做法值得学习。犹太人不论大人孩子都爱读书,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居世界之最。他们的求知欲是从小就养成的。当孩子稍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孩子过生日时,礼品中总免不了有书。由于犹太人热爱学习,尊重知识,所以国民整体素质很高。以色列虽然建国时间不长,面积很小,但其科技领域内的诸多成果在国际上数一数二,因而在国际上享有“沙漠硅谷”的美誉。
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家庭对学习的热情却显得很不够。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从小抓起,并且父母应做好表率,热爱学习,使家里充满书香气息。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家庭也将是学习化家庭,亲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必然的方向。父母在家庭智力投资方面也应将自己考虑进去,保证自身素质的提高。父母应把自我投资、自我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子女独生化,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独生子女的身体、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单一性”“无可比性”,现代家庭教育出现了种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