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曾经看到一本书上说,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学会宽容,学会忍让,便能与快乐和轻松相伴!一位老妈妈在她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孩子也会结交许多伙伴,他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可是,孩子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会和小伙伴闹一些矛盾,会为某一件小事而争吵,也会使朋友变成陌路人。他们也会有一些情绪的宣泄,会发怒,会忧郁,会沉闷,会痛苦。要避免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就需要教育孩子有一个广阔的胸襟,让孩子学会宽厚谦让,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让孩子与伙伴融洽相处、轻松交往。
宽厚、谦让是一种优秀品质,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它的特点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他有哥哥,也有弟弟,兄弟们常常为争抢好吃的而吵闹。孔融4岁时,有一天父亲买来一些梨放在桌上,让孩子们自己挑选。那些大大小小的梨黄澄澄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好诱人啊!孔融这次第一个拿梨,只见他伸出小手,专门挑了最小的一个。
父亲奇怪地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拿大梨而挑小的呢?”
孔融歪着小脑袋,天真地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吧。”
父亲又问:“那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吗?”
孔融说:“跟弟弟相比,我是哥哥,大的应留给弟弟。”
父亲听了孔融的话,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而他的哥哥们却惭愧地低下了头。孔融这种谦让的美德,流传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称赞。
学会谦让,把方便和好处让给别人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美德,古代的孔融都能做到懂礼、谦让,今天的孩子就更应做到了。
宽厚不仅仅等于礼让,还要在与人交往时讲究宽容。一旦与人发生不快和矛盾,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轻易动怒,而应换位思考,谅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宽容了别人也就宽容了自己。遇到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自己或无意伤害了自己时,更应当予以谅解,不应得理不让人。在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要诚恳、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错误不放,应做到得理饶人,让别人有台阶下。
威廉·麦金莱当选美国总统后,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代表前往总统府,要求麦金莱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一番。麦金莱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叫骂,最后才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这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化怒为羞,不等麦金莱解释,那位议员已经折服了,他心里懊悔自己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正是这份宽容使麦金莱的解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不再作出令人难堪的举动。
宽厚、谦让能促使人形成胸怀大度的高尚品德。宽容、谦让的人具有宽阔的胸怀,他们往往有自信心,有坚定意志,有远大目标和理想,为人开朗、豁达、礼貌。他们宽容别人、忍让别人,并不是没有力量反击,而是出自一种高尚的情操。
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女乘务员看到了,对他说:“同志,为了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个男青年不仅没有悔改,反而破口大骂,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三口痰。那位乘务员见状,气得面色涨红,流下了眼泪。乘客们议论纷纷,为乘务员抱不平。男青年的同伴却乘机起哄,骂乘客多管闲事。这时,有人悄悄说,快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把事情闹大了。没想到那位女乘务员却定了定神,平静地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并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桶里。看到这个举动,大家愣住了,那位男青年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并对乘务员喊了一声:“大姐!我服你了。”
面对辱骂,女乘务员既没有争辩,也没有与之对骂,而是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从而使她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胜利,也给那个男青年上了一课。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旋律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人而深表钦佩。正是李斯特胸怀大度、宽厚待人的品格让肖邦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