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21

第21章 唯物义理故事(21)

此典出自春秋时,鲁国有一个人姓宓名不齐,字子贱,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到单文地方去做县官,他坐在公堂上,一面弹着琴,一面吩咐他的僚属办理公事,自己一直不出衙门,却能把单文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宓子贱离职,巫马子期去做单文的县官,巫马子期很勤劳,工作十分认真。他天还没有亮披着星星出门,一直到月亮很高才回来。无论什么事情,不分日夜,都要亲自去办理,所以也把单文治理得很好。

巫马子期觉得自己治理单文,总是要花费许多劳力和精力才能办理好,宓子贱整天只是坐在堂上弹弹琴,也能把单文治理好,他十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跑去见宓子贱,问道:“你每天只弹弹琴就能治理单文,我看你一点也不觉得劳苦呢?”宓子贱回答他说:“我是任用能干的人,你是亲自去费精力的。任用能干的人替我办事,我所以就安逸了,你样样事情都要亲自去做,那自然就要辛苦了。”子期说:“噢!我的施政方法,实在还不够呢!”

疲于奔命

“疲于奔命”形容因为忙于奔走应付而弄得精疲力竭。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国围攻宋国,取得了胜利。楚军班师回国以后,大将子重认为自己很有功劳,向楚庄王要申邑、吕邑两个地方的田地,来作为对他的封赏。楚庄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掌管申邑的申公巫臣,却大力反对,他对楚庄王说:

“申邑和吕邑不能赏给子重呀,我们要靠这两个地方的赋税养兵,防御来自北方的敌人。如果没有了申邑和吕邑,晋国、郑国必然会来侵犯我们,那样的话怎么办呢?”

楚庄王听信了申公巫臣的话,于是改变了主意。最终子重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他对申公巫臣非常怨恨。

到了后来,楚庄王死了,楚共王即位。这时候申公巫臣已经到了晋国,做了晋国的刑大夫。子重和子反合谋杀了巫臣的全部家族,并且夺去了所有财产、妻妾。巫臣得到这个消息,就从晋国给他俩写来一封信,信中说:

“你们这两个家伙戕害忠良,贪得无厌,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实在是可恶极了。你们等着吧,我必定叫你们奔波疲竭而死!”

于是,巫臣来到吴国,并且从晋国带来九乘车和二十五个人,教给吴国的士兵如何射箭,怎样防守,怎样排列阵势,怎样攻打楚国。还叫自己的儿子为吴国通风报信,传递军事情报。经过一番准备以后,吴国出兵讨伐楚国,并且又向楚国的附属国巢地和徐地进攻,逼得子重不得不来回奔波。

吴兵攻占了楚国的州来城,子重又奔回来救援。由于巫臣教会了吴兵作战的方法,吴兵在这一年内向楚国发动了七次进攻,楚国的子重、子反在这一年内,也奔波了七次。最后吴国扩大了许多地盘,成了强国。

平步青云

平步青云比喻地位突然一步登高。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的风气很盛,很多人凭着天花乱坠的口才,层出不穷的诡计,就可立时取得统治者的信任,掌握政治大权。那时候魏国有个名叫范雎的人,他想说服魏王,替自己干点事业,由于没有机会,便投身在魏国官员须贾门下。有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很看中范雎的辩才,派人送了些礼物和金钱给他。须贾回国后报告了宰相魏齐,魏齐不经调查便叫手下的人将范雎打得重伤,关在相府的厕所里。

范雎装死,给守门人救了出来,于是他躲在朋友郑安平家里疗伤。这时正巧有个秦国使者来魏国,郑安平将范雎介绍给秦国使者王稽,王稽便悄悄将范雎带回秦国。范雎用张禄的姓名见秦昭王,到了后来竟作了秦国的宰相,他主张攻魏。

魏王派须贾作使者,希望在宰相面前缓和局势。到了秦国,范雎便打扮成佣人去替须贾驾车去相府,等到了相府门前,他假装替须贾进去通报,便不出来了,须贾打听之下,才知道这个假扮佣人的人居然是宰相张禄!

须贾吓昏了,急忙解开衣服,跪着爬进去见范雎,叩头说:“我没有料到你能凭自己的力量经营到这样高的地位,我不敢再读天下的书,不敢再参与各国间的事。我犯有不赦的罪,请宰相将我送去塞外胡人居住的地方去吧!我是生是死,就全由宰相一人说了算了!”

蒲柳之姿

“蒲柳之姿”比喻体质衰弱;也可用它比喻地位低贱。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顾悦之(字君叔,晋代晋陵人,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曾经出任扬州别驾,后任尚书左丞)和简文帝(司马昱)一样大,但头发早就变白了。有一回,顾悦之进见简文帝,简文帝满头黑发,见顾悦之头发已经斑白,问起他的年龄,说道:

“为何你的头发先白了呢?”顾悦之回答道:“蒲树和柳树不到秋天,就开始落叶凋零;而松树和柏树经历风霜,却更加枝叶繁茂。”

骑虎难下

“骑虎难下”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却又无法中止。

此典出自《晋书·温峤传》:“峤曰:‘……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峻勇而无谋,借骄胜之势,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而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致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

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

温峤(公元288~329年),晋代太原祁县人,字太真。晋元帝时期,刘琨任司空,温峤任右司马。晋明帝即位后,温峤被拜为侍中,又转任中书令,后任骠骑大将军。

晋明帝死后,晋成帝即位,东晋王朝危而复安地持续着。那时候,外戚庾亮当权,想振作帝室,排斥权臣王导,疑忌荆州刺史陶侃,乱杀大臣,从而引起各种势力的不安。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的镇将苏峻、寿春(后改称寿阳,安徽寿县)的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叛军进攻并占领建康,温峤听说京都失陷,于是放声大哭。并说服了陶侃同赴国难,二人率兵征讨苏峻和祖约。

那时,苏峻的叛军势力较强,温峤、陶侃的军队屡战屡败,并且粮草不足。陶侃怒气冲冲地说:“温峤,以前你说,打起仗来,军中不愁没有得力的将士。但是你看,我们的军队里连个良将都没有,数战皆败。假如再没有粮吃,我就走了,只有作别的打算了。只要在今年之内平息这支叛军,就不算晚。”

温峤说:“苏峻、祖约这两个小子,已经成为天下的祸患。今天成败在此一举。

苏悛勇而无谋,打了几个胜仗,就骄傲自满,以为自己是史无前例的常胜将军了。

如今我军向叛军挑战,一鼓作气,就能擒获苏峻。您为什么放弃唾手可得的战功,制定什么退兵之计!何况,天子已被苏峻幽禁,身处叛贼的威逼之下,国家危在旦夕,天下的臣子宁愿肝脑涂地,也要为国效力,扫灭叛逆。我温峤和您都蒙受国恩,正是我们为国家效命的时候。假如能够消灭叛贼,安定天下,那就是臣下和天子的福气;假如不能胜利,就算我们的躯体灰飞烟灭,也不足以在先帝灵前洗清自己的罪责。今天事态发展的形势注定了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干下去,就像骑在猛虎背上,怎么能够中途下来呢!如果您违背众人的心愿,自己率兵撤走,军心一定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导致失败的结果,我军的义旗必将掉转方向,指向您了。”陶侃没有话说,不得不留下不走了。

温峤、陶侃率军艰苦奋战,最终在公元329年,击败了苏峻、祖约的叛军。

千载难逢

“千载难逢”比喻机会难能可贵。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韩愈,唐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为自称郡望是昌黎(今河北昌黎),故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韩愈自幼好学,长大后通六经百家之学,但早年不得志。二十五岁中进士后,近三十岁时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征为属官,以后官至吏部侍郎。在这中间几次受贬谪。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上表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以后,他给唐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感激宪宗对他的宽恕。文中极力称颂唐宪宗。他劝唐宪宗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这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一种最隆重的典礼,统治阶级可以借此抬高身价),并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前功尽弃

“前功尽弃”的意思是说,以前的功劳、成绩全部废弃。

用来指事情即将成功时却失败。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周本纪》:“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信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战国中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增强,积极向外扩展,慢慢合并其他六国。公元前294年,秦向韩进攻,攻取了武始、新城等地。第二年,韩魏联军抗秦,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交战,秦将白起大败魏将犀武,又攻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两个地方。战后不久,秦又派白起进攻魏(梁)国。

秦国的强大,引起周天子的不安,一班谋士便纷纷为他献计献策。

有一次,纵横家苏厉对周天子说,秦军之所以连打胜仗,都是因为秦将白起太厉害了。应该派人去说服白起,叫他不要这样做了。怎样才能说服白起呢?苏厉出主意说,应该对白起说以下这番话:

“楚国有个人叫养由基,是一个神射手。射距离百步以外的柳叶,百发百中。

围观的数千名观众,都夸他善射。可是,旁边有一个人却说:‘射得不错,假如再受点训练和点拨,那就更好了。’养由基十分生气,扔开弓,握紧剑,说:‘就你?还能教我射箭吗?’那个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不敢,我不能教你射箭时左手如何伸直、右手如何弯曲等类的技法。可是我想距离柳叶百步去射,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已经很了不起了,应当见好就收,及时停止射击。不然的话,一会儿气衰力竭,弓、箭发射不准,这一发没有射中,此前一百发的成绩就全都被埋没了。’同样道理,将军您已经攻破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将犀武,又北取赵国的蔺和离石两个地方,功劳真的不小啊!现在又领兵出塞,借道两周(西周和东周)之间,背对韩国,攻打魏国,这样很危险。假如这一仗打败了,那么以前的功劳就不复存在了。您不如假装有病,不要出兵攻打魏国。”

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形容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韩长孺列传》:“千里而战,兵不获利。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西汉时代有一个叫韩安国的人,在梁共王时,由于触犯了国法,被削去官职,闲居在故乡城安(今河南省兰考县)。一直到刘彻做皇帝(汉武帝),田蚡做太尉,他贿赂田蚡,田蚡在武帝面前替他美言,武帝派他做了北地都尉;又调做大司农。没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平乱有功,又升做御史大夫。这时,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请求和亲,武帝叫大臣们议论这件事。有个名叫王恢的,曾经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很熟悉,不仅要求不答应,还要派兵去讨伐。韩安国却反对说:“现在匈奴依仗兵力的强大,抱着凶险的企图,流动不定,很难制服。我们假如跑过几千里的地方去打它,人马都会因此十分疲困;而匈奴正可以以逸待劳。比如箭矢到了最后没力量的时候,连极薄的绸子也穿不透;狂风的尾力,连极轻的羽毛也吹不动。不是它本来没有力量,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弱了。所以用兵讨伐匈奴不是好办法,应该答应和亲。”

大家都同意这见解,后来也就决定对匈奴采用和亲的办法。

倾筐倒箧

“倾筐倒箧”比喻凡是看见有人拿出了所有的东西,或说出了所有的话,表示挚诚之意。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贤媛》:“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晋朝太尉郗鉴十分喜欢他的女儿,一心想替她选个好丈夫,听说司徒王导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很优秀,就叫一个学生去替他的女儿做媒。这人把这意思当面和王导说了,王导请他到东边厢房里去看哪一个少年中意。这人看过后,回去告诉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少年都很好。听说我要替你选女婿,个个都装模作样的走过来,极力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只有一个人露着肚子躺在东边的床上,自顾自的吃东西,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一边听着,一边想,忽然喜道:“这不正是我的好女婿吗?”

他放心不下,又亲自去看,果然十分满意,便把女儿嫁给了这少年。这个少年便是王导的侄子,大名鼎鼎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郗氏和王羲之结婚后,有一天她回娘家去,对她的两个弟弟说:“王家的人看见谢安和谢万来,马上把筐子里、柜子里收藏着的食物都拿出来招待……”

穷酸饿醋

“穷酸饿醋”比喻生活贫苦还自命清高,实在酸得可以。

此典出自典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与了一个富家,不枉了,却与了这穷酸饿醋。”

唐朝裴度少年时,家里十分贫穷,到了衣食不周、无以为生的地步。他的远房叔叔对他说:“裴度,你父母双亡之后,你也不成器,不肯找点买卖营生做,每日只知道读书。我想你读的那些‘穷酸饿醋’,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能够发迹也?”裴度受了这番奚落,又羞又愤,想想实在活不下去,于是跑出去寻死。这时,一个能够看得见鬼怪的道士见到他,只见他背后、左右跟随着许多饿鬼、穷鬼,百般地戏侮裴度,心里知道,裴度必定要穷饿至死,为时已不远了,心中暗暗地为裴度叹息。谁知傍晚,裴度从城里回来时,道士看见跟随、纠缠裴度的饿鬼一个也不见了,只见一些锦袍玉带的神,有的为裴度前导,有的为裴度侍卫,而裴度也神采奕奕,晦气全无。

道士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邀裴度进屋坐,献茶奉饭,然后慢慢问他这一天的经历,裴度说:他在山神庙拾到一条玉带,那玉带嵌金线,镶宝石,非常珍贵,心想:这样贵重的东西遗失了,人家不知多着急呢!

于是他就坐着等待失主。那失主原来是一家被冤枉坐牢的大官,他派管家拿玉带去进献权贵,以求昭雪冤案的,假如失去玉带,一家子就没命了。这下子得裴度还带,感谢之情自不必说了。道士听罢,禁不住叹息道:“裴度相公,你这行为已感动上帝了,你不但不会饿死,还前途无量呢!”到了后来,裴度真的成了唐朝一位有名的贤宰相。

穷途之哭

“穷途之哭”描写路的尽头,无处可走的悲哀与痛苦,或指令人悲哀的末路。

此典出自典出《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阮籍,字嗣宗,魏时尉氏人,是竹林七贤之一,他非常喜欢研究庄子和老子的学说。

而且十分喜欢喝酒,时时和山涛、刘令、嵇康、向秀、王戎、阮咸等饮酒作诗。性格放荡不羁,不肯和达官贵人们结交,也不愿出来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