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25

第25章 唯物义理故事(25)

可到了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当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公元前202年12月,汉王刘邦率领汉军,将项羽的楚军四面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楚军长期被困,军粮几乎吃尽,几次突围,都没能奏效。一天夜里,包围在四周的汉军阵地上,传来了阵阵歌声。项羽侧耳一听,大吃一惊!原来汉军唱的全部都是楚地民歌。项羽号称西楚霸王,不仅楚地是他的大后方。而且楚军中最精锐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兵,也都全部是楚地人。楚霸王听到这四面楚歌,暗想:“汉军难道完全占领了楚地?他们哪来的这么多的楚人?!”事实上,这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谋士张良为了扰乱楚军的军心,有意叫士兵们学唱的。楚军士兵听到四面楚歌,也都以为家乡被汉军占领了。有的为乡音感动,引起共鸣,也哼唱起楚歌;有的思念父老乡亲、妻子儿女,竟然泣不成声。楚军没有经往这四面楚歌的攻心战,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最后突围时,跟随在楚霸王后面的只有八百来人,于是到了乌江,仅剩二十余名骑兵,而追赶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人。楚霸王最后在乌江边自杀了。

泰山压卵

“泰山压卵”比喻强大的力量压向脆弱的东西,处于绝对的势力悬殊中。

此典出自《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孙惠是晋惠帝时齐王间的谋士,齐王间兵败后,孙惠被成都王颖利用,成都王颖又起兵攻长沙王乂,孙惠非常失望,使改姓换名暂时退隐。

过了不久,东海王越又在下邳地方起兵,孙惠用南岳逸士秦的假名上书给东海王越,指出以前各代王朝危亡的事实,都是枝叶先凋零,上下根株才死亡的,所以,劝他应一心平乱,匡扶王朝。在颂扬他在诸王子中的实力,曾说:“……这力量就像叫乌获(战国时勇士)去摧毁冰块;令贵育(古时勇士)拉折那已枯的树木,使猛兽吞食狐狸:将泰山来压动物的卵;顺着风势烧毁广大的原野:这是没办法对比的。”东海王越被孙惠的恳切词句打动了,最后起用了他。

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的意思是从口袋掏东西,人们用它比喻事情极其容易办到,随手可及。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酒酣临诀,熙谓榖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榖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形成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共十个小国。那时,一些士人奔走于这些小国之间,谋求官职,有时不免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有一个士人叫韩熙载,是一个文学之士。他南下投奔吴国,他的朋友李榖为他送行,酒酣临别之际,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的国家假如重用我,让我当宰相,我一定率军长驱直入,快速平定中原一带。”李榖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说:“假如中原的国家让我当宰相,我攻取江南各国,就像伸手到口袋里取东西那样简单。”

韩熙载后来去了南唐,曾一时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信任,可是始终没有能当上宰相,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李榖在北方后周当将军,在南征过程中虽打了一些胜仗。但是,他们二人当年的雄心壮志都不能够实现。

啼笑皆非

“啼笑皆非”就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后人用“啼笑皆非”比喻处境尴尬,无可奈何。

此典出自南朝陈徐德言之妻乐昌公主诗:“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乐昌公主嫁与徐德言为妻。陈马上就要被消灭的时候,徐德言和乐昌公主被迫离散。隋文帝杨坚灭陈以后,乐昌公主被隋大臣杨素得到了。乐昌公主从原来那种安荣尊贵的生活,一下子变成了亡国之女。

在杨素那里,她想念亲人,怀念往日的生活,但又不敢表现出忧愁的样子,所以作了以上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形容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局面。

此典出自元代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一回,登上石头城四处瞭望,他不禁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因填《念奴娇·登石头城》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

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

唯有青山如壁。

这几句词的大概意思是:登上石头城的高处,遥望吴楚一带,天向下垂,空荡荡的一片,什么也没有。长江中下游,从来是豪杰争斗的地方,可现在豪杰不知何处去了。

指点汉魏六朝以来的兴盛地方,现在只剩下如壁的青山了。

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形容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的行动,亦作不顾生死,铤而走险。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tǐn)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之间争当霸主,战乱不断。在此形势下,诸侯小国处境困难,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鲁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能够当下霸主,于是就在扈地会合诸侯。那时,晋灵公认为郑穆公和楚国有勾结,不愿意和郑穆公相见。为了缓和郑国与晋国的矛盾,以免受无妄之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夫赵盾写了一封信,派掌管通讯的官吏携带书信送到晋国,用来表明郑国对晋国的态度。这封信说,我们郑国对晋国一直很尊敬,很友好。郑穆公即位三年以来,多次殷勤地侍奉晋国国君,郑国的大夫臣子,也不失时机地去进见晋国国君,而且以实际行动,影响陈、蔡等国,使他们虽然靠近楚国却不敢对晋国有二心。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如此周到地侍奉晋国,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子家在信中又写道:“当今大国说:

‘你没能让我如愿以偿。’根据这些可以得出,我们郑国惟有灭亡,没有办法再加筹码侍奉贵国了。

古人曾经说:‘怕头怕尾,身子还能剩下什么呢?’古人又说:‘鹿在临死时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小国侍奉大国,假如大国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相事;假如大国不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像临死的鹿一样,如果采取冒险行动,紧急时刻哪里还顾得了许多?贵国的命令反复无常,我们知道就要面临灭亡了。”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原意是大家同坐一条船渡过江河,后来用它比喻在危难的环境中,大家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此典出自《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

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有人问军事家孙武:“如何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回答他说:“你见过蛇吗?你假如打蛇的脑袋,蛇会用尾巴来打你,你打蛇的尾巴,它会用头部来攻击你;你若是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

打仗用兵也要像蛇反击猎手一样。因此善于布阵的人,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式,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成为一个整体,互相能够照应对方,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么军队的将士们能够像蛇那样,首尾合成一体,互相救援呢?”那人又问。

孙武告诉他说:

“这是不必多虑的,战争的形势迫使军队一定是这样。比如说,吴国和越国是敌国,两国的人互相敌视,仇恨非常深。可是当他们同乘一条船渡海,遇到大风大浪,眼看就要船翻人亡时,他们立刻互相救援,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早已忘记吴国和越国是世代为仇的国家。连互相为敌的人在危难时都能相互相救,何况没有冤仇的将士呢?因此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相互救援的。”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的本意是,屋上的土崩颓,众瓦解散。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完全崩溃,一发不可收拾。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兵马纷纷冲击秦王朝,秦始皇梦想传之万世的秦王朝处在危难之中。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等人玩弄阴谋,剥夺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的皇位继承权,并杀了他,让公子胡亥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秦二世。在起义浪潮的冲击下,篡夺了丞相大权的赵高看到情况不妙,又在望夷宫杀死了秦二世,让子婴当了秦王。子婴仇恨赵高,想办法杀了他。

子婴当了四十六天秦王,项羽引大兵四十万入关,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威威赫赫的秦王朝,最后终于土崩瓦解,落了覆灭的下场。

泰王朝为什么会快速地灭亡?许多历史学家都总结过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史记》

的作者司马迁记述这段历史时,评论说:

“秦王朝积累了衰亡的诸多因素,最终于天下败坏,归于覆灭,就像屋宇崩颓,众瓦解散一般。这种结局,就算有周公姬旦那样杰出的人才,也无法施展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假如责怪子婴一个人,那是不对的。”

土阶茅屋

“土阶茅屋”

的意思是,以泥土为台阶,以茅草为屋顶,居室简陋。人们用它形容俭约的生活。

此典出自《周书·武帝纪下》:“朕饮承丕绪,寝兴寅畏,恶衣菲食,贵昭俭约。

上栋下宇,土阶茅屋,犹恐,居之者逸,作之者劳,讵可广厦高堂,肆其嗜欲。”

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王朝瓦解,形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封建割据政权。到了后来,东魏改齐,西魏改周——后人称它为北周。

北周建德六年,周武帝宇文邕率兵灭齐。等到胜利后,就免不了大宴群臣,加官晋爵,热闹一番。然而,宇文邕要时常警惕自己:一定要艰苦朴素,千万不能奢侈浪费,从而避免重蹈齐国灭亡的覆辙。

大臣们忙于修建祠堂,大搞祭祀,用来向死去的先帝报功。宇文邕下诏说:“我奉命承续帝王大业以来,睡不能安眠,生怕自己执政有失。贯节衣缩食,居住的房屋,可是只要上有正梁,下有屋檐,以泥土为台阶,以茅草为屋顶,还担心住在里边太安逸了,并记念着造屋者的辛劳。现在,怎么能广造大厦高堂,极尽穷奢极欲之能事呢?”

瓦解冰销

“瓦解冰销”

的意思是,如瓦之裂,如冰之融,用以比喻迅速地溃败或被歼灭。

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密传》:“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陷;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泻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鼓行而进,百道俱前,以今月二十一日届于东都。

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等,昆吾恶稔,飞廉奸佞,久迷天数,敢拒义兵,驱率丑徒,众有十万,回洛仓北,遂来举斧。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小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

隋代人李密(公元582~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父亲李宽,在隋朝任上柱国、蒲山公。李密年轻时酷爱读书,曾经在外出途中,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一边看书,受到尚书令、越国公杨素的赏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佩服李密的才华,同他交往很深。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率军攻伐高丽,派杨玄感在黎阳负责监运。那时,天下骚动,纷纷扰扰,杨玄感准备起兵反隋,请李密做谋主。然而,杨玄感不肯采纳李密的策略,没多久便战死了,李密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跑。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参加翟让为首的瓦岗起义军,攻克荥阳等地,远近响应,集结众数十万人,翟让推李密为主,称魏公改元永平,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得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拜翟让为司徒,封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祖君彦为记室,剩下的人等也各有封拜。

没多久,李密派将领裴仁基等袭击洛仓,大破之,攻入隋朝的东都。没想到,东都的隋兵伺机打败裴仁基等。李密亲率三万精兵向东都进发,在故都城与隋军交战,打败隋军。李密又攻下洛仓,大修堑壕营垒,以威逼东都。同时,命令记室祖君彦作书,发给各郡县,让各地效忠李密。

当中写道:“李密指挥百万大军,吹口气则使黄河、渭河断流,喊一声则使嵩山、华山崩溃。以此攻城,何城不陷;以此击阵,何阵不摧。就像倾泻沧海之水而浇灌残存的荧火,举起昆仑山而压一个小小的鸡蛋。

击鼓进军,百条道路一起推进,在没多久逼近东都。然而朝廷中昏庸的文武大臣,留守段达等人,像夏商时被商汤灭掉的夏伯一样恶贯满盈,像殷纣的谀臣飞廉一样奸佞,他们不识天数,胆敢抗拒义兵,驱赶和率领丑恶之徒,聚有十万之众,在洛仓北边,向义兵举斧砍来。接着,熊罴之间展开角逐,貔虎之间恐后急先。段达的军队早有倒戈反叛之心,在我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之下,他们还没有站住脚,就瓦解冰销,就立即失败了。”

万死一生

“万死一生”形容多次经历死亡危险而幸免于难,亦指历经难以想像的艰险而逃生。它的反意是“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

此典出自《汉书·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唐太宗李世民,协助父亲唐高祖李渊,打下天下,这个征战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隋朝末年,义军在全国各地纷纷造反,李渊奉旨到山西、河东,充抚慰大使,他的任务就是镇压起义军。李世民那时才十八岁,便参加对义军的作战了。他们称起义军是“群盗”,这些“盗贼”

虽然被疯狂镇压,可是越镇压越反抗,渐渐的从分散而集中,并在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以及孟海公领导下,对隋朝军队,开始了强大的反攻,黄河下游及江淮间广大的地区,几乎全被义军控制住了。留守在太原的李渊,虽是隋朝的官员,并不是亲信,隋炀帝杨广还派人在太原监视他的行动。

李世民看了天下大势,劝父亲说:

“现今盗贼逐渐的多起来,到处都是,您奉诏讨贼您能讨得完吗?您讨不完还是有罪的。”李世民就这样日夜在父亲面前怂恿,要父亲起兵自立。李渊终被这个儿子说动,就拉拢豪强地主,在太原起兵。

这时隋朝早已是满身疮痍,各处都有义军活动。而罗艺、薜举、李轨、刘武周这些人,看着隋朝大势已去,也纷纷自立。

李世民认清了他与义军为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从镇压转而利用拉拢义军。隋炀帝这时已在扬州被他的亲信宇文化及等谋杀,隋朝随即覆亡了。于是展开统一战争,起初,李世民击败了薛仁呆(薜举的儿子),控制了整个的陇东地区。

接着又打败了刘武周等人。

李世民父子的政权,在王世充、窦建德两个集团溃灭后,越来越巩固了。紧接下来是剿灭刘黑达所领导的义军,和防御突厥颉利可汗。李世民统一的愿望最终达到了,他能知人善用,在他做秦王的时候,他的秦王府里,都是些杰出的人物,如尉迟敬德、秦叔宝、张亮、李靖、李勣。再加上房玄龄、杜如晦等,李世民和这些人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才平定天下。

后来李世民,玄武门政变,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都死了,秦王李世民不久就接替了皇位,于是成为贞观皇帝,后世的唐太宗。他说昔日房玄龄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做一件事情,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件重要的事了。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