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48

第48章 空灵境界故事(18)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灭梁后,就想要灭掉陈后主。隋文帝对手下的仆射官高熲(字昭元)说:“我同陈国之间仅仅隔着一条狭窄的长江。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应当保护他们,怎能因为这一条衣带般大小的江所阻隔,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他下令修建大批战船,准备渡江灭陈。

第二年,即公元588年,隋文帝下令发兵五十一万,以次子杨广(隋炀帝,公元589~618年)为统帅,准备渡江。陈后主说,从前北齐三次攻打陈国,北周兵也来过两次,结果都大败而去。这次隋兵来攻也一定会自投罗网,白送性命。因此,他依旧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守江诸将的告急文书置之不理。结果,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灭亡。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形容以外貌作为衡量人的标准。

此典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和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但起初,孔子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子羽其貌不扬,他第一次去拜见孔子时,孔子对他的印象就不好。

孔子心中想道:“这个人长得这么丑,一定没有出息。”因此对他的态度就非常冷淡,不好好的教导他;子羽无可奈何,只得退学。

宰予生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再加上他又能说会道,孔子一见,便很喜欢他,觉得他应该很有才气便很用心的教导他。

哪知子羽因为被孔子轻视,回去后一直发奋努力,刻苦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都投到他门下。而宰予呢,读书既不专心又很懒惰,早晨大家都起床了,他还赖在床上,孔子气得说他是一块朽木!后来宰予虽然靠他的口才当上齐国的宰相,却因与人共同作乱而被处死了。孔子接受了这个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宰予的事告诉我,不能凭说话来衡量一个人;子羽的事告诉我,不能凭容貌来衡量一个人。”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用以说明不允许推托和拒绝。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割据势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曹操势力较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连孙抗曹,并将计就计,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加强了刘孙联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孙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刘备也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决定再次亲率大军南征,遂发兵三十万,长驱直入江南。孙权得到消息后,急忙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谋士张昭说:

刘备曾受恩于鲁肃,可以派人到鲁肃那里,让他抓紧时间给刘备写信,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让他出兵助吴,对他来说应是义不容辞的。如果刘备能前来援助,江南便无祸患了。

孙权同意了张昭的建议,让鲁肃写信给刘备。刘备接到鲁肃的信以后,立即派人请来诸葛亮进行商量,并给鲁肃回了一封信,让他转告孙权,不用担心,刘备自有退兵的计策。

萤光之火

“萤光之火”比喻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含有谦逊之意。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后误了足下,我转存足下到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

足下意向如何?”

河南开封有个纨绔子弟名叫高俅,自小不成家业,只喜欢刺枪使棒,踢得一腿球,乱学了一些诗、书、词、赋。他不务正业,整天不是寻花问柳,就是赌博。

有一次因帮王员外的儿子耍狂,被王员外告到府尹那里,府尹罚他二十棍杖,刺配出界发放。开封府的人民不允许他在本地居住,高俅无可奈何,只好到淮西临淮州一家赌房去替柳世权帮闲。在柳世权那里混了三年,后来,宋哲宗赦宥罪犯,高俅思量着想回开封。柳世权有个亲戚董将士在开封府开药铺,于是写信介绍高俅前去投奔。

董将士见高俅是个纨绔子弟,没有信行,便送他一套衣服,并写了封介绍信给苏学士。

临行时,董将士对高俅说:“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怕误了足下的前程,我转荐足下到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不知足下意向如何?”高俅非常高兴,便兴致勃勃地投奔苏学士去了。

有缘千里能相会

“有缘千里能相会”

比喻真正意气相投的人,尽管原来互不相识,甚至相隔千里,一旦认识了,便能成为知己或情人。

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回:“趁如今星光月皎,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和你到后园中交欢配鸾俦去也。”

明朝苏州出了个才子,名唐寅,字伯虎,聪明盖世,精通书画音乐,中了解元后,绝意功名,放浪诗酒,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描绘在画中,每一画出,人均重价争购。

这一天,他坐在阊门游船上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注视唐寅,掩口而笑。

唐寅神荡魂摇,问舟人,乃知是无锡华学士府眷。自古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唐寅急命坐船尾随画舫,日夜不离,次日到了无锡,那画舫进城去了。

唐寅奋然登岸,办下旧衣旧帽,竟投身华学士府为仆。华学士见他生得文雅,况又知书习文,便欲留他为公子伴读,问他要多少身价,唐寅道:“身价不敢领,只要求些衣服穿,侍候老爷中意时,赏一房好媳妇足矣!”学士更喜,问其姓名,道叫康宣,乃改其名为华安,送至书馆。除伴读外,一应往来书札辄令代笔,烦简恰当,学士从未增减一字,宠信日深。华安从容打听,乃知青衣小鬟名叫秋香,是华夫人贴身丫鬟。内外有隔,年余竟不得一见,计无所出,常自悒闷。适学士家中主管病故,学士命华安暂代。月余,出纳谨慎,毫忽无私。学士更加喜爱,遂将许多丫鬟唤到中堂,命择一人为妻,以安其心。华安见二三十个丫鬟各盛饰装扮,独秋香依旧青衣,昔日风姿宛然在目。华安指道:

“若得穿青衣小娘子为妻,足遂生平。”华学士、夫人遂择了吉日,亲自主婚,两人成婚。夜半,秋香问华安道:“与君颇面善,何处曾会来?”华安笑道:“娘子想想看。”秋香凝视久之,忽地省悟,道:“向日苏州阊门游船中见的可就是你?”华安道:“好厉害的眼睛,我苏州唐解元也,为小娘子旁舟一笑,不能忘情,故屈身为仆,一年至今。”乃将学士所赠之物,一一封存,同秋香连夜回苏州去了。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表示与别人一道做好事。现指批评同志时要采取善意的态度,努力帮助他进步。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是孔子的好学生当中的一个,孟子十分欣赏他。孟子说子路很好,别人越是指出他的错误,他就越高兴。不过孟子认为子路还是比不上禹、舜。他说:“禹听了好话,就给别人敬礼;伟大的舜常常抛弃自己的缺点,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善事。他无论是种庄稼还是做陶器,从当渔夫一直到天子,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等于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和别人一道做好事。)”

忠信得罪

“忠信得罪”用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忠而获罪,信而被疑,是非颠倒,好人遭殃,这类事情时有发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分辨忠奸,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一》:“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小官。他的妻子和别人通奸。丈夫快回家时,那个奸夫忧虑重重。他妻子说:“您不要担忧,我已经准备好了毒酒。”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叫侍妾捧了一杯酒献给丈夫。这个侍妾知道这是一杯毒酒:敬呢,会毒死自己的主人;说呢,又会赶走家里的主母。她左右为难,便假装跌倒把酒泼了。那主人不知内情,大发脾气,痛打了她一顿。

这个侍妾假装跌倒泼了酒,既救了主人的命,又保全了主母,虽然忠诚到这种地步,但却免不了鞭打。这便是因为忠诚而得罪啊。

忠言逆耳

“忠言逆耳”意思就是忠实的劝告听起来不好受。比喻劝人听取不同意见。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王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又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刘邦)听樊哙言!”

据《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古运河名,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定约以后,刘邦率军占领了秦都咸阳。他见秦国的宫殿富丽堂皇,便想留住下来。这时,汉将樊哙劝刘邦不要贪恋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秦亡国的祸根。起初刘邦不听樊哙的劝告。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朝残暴无道,你才能够推翻了他而占据了咸阳。

你刚入秦,就贪图享乐,这是帮助坏人做坏事呀!忠言虽然不好听但对行动有好处,好药虽然很苦,难以入口,但却对治好疾病有所帮助。愿你听从樊哙的劝告。听了张良的这番话,刘邦放弃了享乐,还军壩上,最后终于力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比喻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战国时有一个军事家名叫吴起,他是卫国人。曾经跟从曾子学习,起初在鲁国做官,听说魏文侯贤明纳士,因而投奔魏文侯为将军。

吴起虽然做了将军,却没有一点架子,他与兵士同衣同食,晚上同睡在草地上,行军时从不骑马,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不久,魏文侯死了,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一天,武侯和吴起坐船沿黄河而下,路途中,武侯环顾四周景色说:

“你看我的江山多美,屏障多么险峻,魏国是多么坚固啊!”吴起说:“看国家坚固与否,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险要。

从前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鄱阳,可是羲德不修,禹就灭掉了他。夏桀国土,左有黄、济二河,右有泰、华二山,伊阙在南,羊肠坂道在北,但他修正不仁,终被商汤逐放。殷纣时,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北有恒山,南有黄河,但殷纣不德,虽恃诸险,周武王却能杀他。由此看来,德行比河险峻还重要。为王者不修德行,说不定这同舟的人,可以尽为敌国。”武侯说:“讲得对极了。”并即封吴起为西河太守,从此吴起声名远扬。

自惭形秽

“自惭形秽”是说自己惭愧不如别人。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的,一是内在的,表面的是说衣服外貌不如别人,而觉得羞惭;内在的是说自己的品格才学不及人家,而感到惭愧。

此典出自《后汉书·逸民·王霸妻》:“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有失耳。”

东汉光武帝时,太原有一个隐士名叫王霸,他自幼就有高尚的品格,光武帝屡次去请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妻子的志气品行也很好。王霸有一个朋友叫令狐子伯,当了楚相后,命他的儿子送信给王霸。当时子伯的儿子也正在做功曹的官,因而车马衣服和随从都十分讲究。

当他到了王霸的门前时,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里干活,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抛下锄头赶回家中。到了家里,看见令狐的儿子雍容华丽,很是体面,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装束,感到很难为情,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王霸看到他儿子的情形,也有点惭愧,心里很不自在。等客人离开后,王霸就睡到床上去,半天也不出来。他的妻子觉得奇怪,使去问王霸,王霸说:“刚才令狐的儿子衣着华丽、举手投足都十分得当,可我的儿子却发乱此齿牙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我因此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自愧不如

“自愧不如”即惭愧自己不如别人。比喻有自知之明。

此典出自《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邹忌的人,以善鼓琴事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小),而且神采奕奕,气度非凡。

有一天早上,邹忌起床后,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偷偷地照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啊?”他的妻子说:“您漂亮,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

邹忌对自己的漂亮不自信,于是他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漂亮啊?”妾回答说:

“徐公怎能赶得上您漂亮啊!”第二天,邹忌家里来了位客人,邹忌又问这位客人:

“我与徐公相比,谁漂亮啊?”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里。邹忌仔细端详他,觉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偷偷照照镜子,认真地端详着自己,觉得自己的确比徐公差远了。

唯命是从

“唯命是从”用来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听从命令。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楚灵王想得到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便向周天子索求鼎。但他担心周天子不肯给,于是向右尹子革请教:“我想派人到周天子那里去要求把九鼎给我们作为镇国之宝,你觉得周天子愿给我们吗?”右尹子革回答说:“今周与四国服侍君王,将唯命是从,岂爱其鼎?”(意思是:现在周天子和齐、晋、鲁、卫四国都服侍君王,一定会听从你的,哪里还会爱惜他的鼎呢?)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比喻躲开实质性的问题,尽说空话。

此典出自《孙子·虚实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实篇》是《孙子》中卷的第二篇,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而我实,以实现战斗中以实击虚,取得胜利的目标。实,指兵力强大而集中;虚,指兵力薄弱而分散。

魏武帝曹操在解这篇的题旨时曾说:能够做到虚彼实己,就有取胜的把握。

孙武在《虚实篇》中借助流水的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四季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等自然现象,通俗地指出:根据敌情的变化,避实就虚地去夺取胜利。孙武说:作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流是避开高处往低处流,用兵则相反,应避开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形而流动,用兵则应针对敌情去获胜。

所以说用兵没有一定的势,流水没有一定的形。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叫做用兵如神。因此说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日子也是有短有长(冬短、夏长),月亮也是有缺有圆(没有固定不变的)。

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指根据当时当地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处理办法,不必请示。

此典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何守关中……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又见《汉书·魏相传》:传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

秦末汉初时,萧何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以后,得到了秦王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为汉王朝建立以后制定法律法令、治理国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楚汉相争中,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自己则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和粮饷,支援前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