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53

第53章 空灵境界故事(23)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唯此时为然。”

孟子是战国时的大思想家,发扬孔子的学说,和孔子一样,他也有很多学生。有一次他和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

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从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百姓都苦于颠沛、暴政的折磨,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果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过的困难相比,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了。孟子最后说:

“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然会欣喜不已,就好比身上的痛苦被解除了一样。所以,给百姓的恩惠虽然只占古人的一半,但收到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死心塌地

“死心塌地”表示打定主意就决不改变,一心一意,不作他想。现在多含贬义,形容反动分子顽固不化。

此典出自《元曲选·鸳鸯被》第四折:“只要你还了时,他才死心塌地。他促眉生巧计,开口讨便宜,急饶你泼骨顽皮,也少不得要还他本和利。”

河南府尹李彦实早年丧妻,生有一女,名叫玉英,年方十七。父女两人相依为命。他虽为河南府尹,而家中并不富裕。

后来,李彦实被人诬告,须到西京受理,由于没有路费,便找玉清庵尼姑向刘员外借取白银十两,尼姑作保,由他女儿在约据上画押。李彦实借到了路费,准备启程。临行时他向女儿说:“为父此去生死难卜,今后终身望你自主。”

李彦实走后,杳无音信。刘员外因想娶玉英为妻,便叫尼姑前来逼债,并说:“如果不能还债,你们就得吃官司。”李玉英没办法只好答应和他成亲,并约当夜在玉清庵相会。没想到刘员外去玉清庵途中被巡更的人误认为是贼,被他们抓去送到了官府。

这时恰遇书生张晋卿赴京应考,没有地方歇息,来到玉清庵讨宿。李玉英误认为刘员外来了,便予接待。后来才知道他并不是刘员外,而是考生张晋卿。二人经过交谈,彼此情投意合,双方自愿结为夫妇,张晋卿约定考中后再来娶她。谁知张生一去又是音信无杳。

刘员外被释放后,又去逼玉英,且这次更急,李玉英至死不从。此后,刘员外便把她弄到酒店当垆卖酒,从此,李玉英就成了酒店的奴仆。

不久,张晋卿考中归来,任洛阳某县县尹。他乔装打扮去找李玉英,来到酒店与玉英相会之后,又到玉英家中。玉英便向张晋卿倾诉别后苦难。当谈到刘员外逼债时,他说:“这洛阳城刘员外是个贪图钱财的人,只有你还了债,他才死心塌地。他促眉生巧计,开口讨便宜,急饶你泼骨顽皮,也少不得要还他本和利。”

谈何容易

谈何容易指事情做起来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此典出自汉代东方朔《非有先生传》:“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

东方朔,字曼倩,不修边幅,狂放不羁,以滑稽幽默著称于世,即使在汉武帝面前讽谏政治的得失,也是诙谐百出。他的讽谏虽然诙谐,但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武帝常常采纳他的意见,对他很信任。不过,东方朔的官职不高,只做到侍郎。

有人对他说,武帝对你言听计从,为何不封你做高官呢?于是他就作了两篇有名的文章,一篇叫做《答客难》,另一篇叫做《非有先生传》。在《非有先生传》里,他设了一段吴王和非有先生的问答,吴王请非有先生谈谈有关政治的问题,非有先生对吴王说:“这不是开玩笑的,谈何容易呢?

从前关龙逄向桀王进谏,比干劝纣王修明政治,这两位都是贤能的忠臣,全心全意为国家前途社稷安危着想,他们所劝谏的都是为国的忠言,但是桀和纣昏庸无道,听了他们的劝谏,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认为他们诽谤君主而杀害了他们。由于他们进谏而被杀戮,所以一般明哲保身的人对暴虐无道的君主都不敢进言了。”非有先生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和君主谈政治的问题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开手脚大力进行。

此典出自《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西汉初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叫贾谊,时称贾生。他先后担任过博士(官名,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长沙王太傅(辅导皇太子的官)、梁怀王太傅等职。贾谊写过不少内容充实、议论精辟的文章,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是他的两篇代表作,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在《陈政事疏》中,他讲述了很多内容,其中一点,就是建议皇帝用“廉耻节礼”那些封建道德来约束王侯大臣。贾谊认为,封建礼义应当尊卑有序。百姓犯法,可以用在脸上刺字、割鼻子、斩脚、鞭打等方式去惩治。但是,犯了法的王侯大臣则不能用这些刑罚,再重的罪,也只能赐死,因为他们是皇帝身旁的达官贵人。贾谊说:

“有一句谚语叫‘投鼠忌器’,是指老鼠在器皿上偷东西,想打老鼠又担心损坏器物,所以打鼠时有所顾忌。对贵臣用刑,也像打从器物上偷东西的老鼠一样,惩罚重了,是有损皇帝尊严的。”

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表示同一组织的人,同一心愿,统一行动。

此典出自《尚书·泰誓中》:“子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暴虐无道,残酷地压榨压迫人民,只知道一天到晚与贵族一起喝酒打猎。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他又向周围弱小的国家频繁地发动战争。商纣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国内百姓和周围各国的怨恨。

公元前一零六八年,周武王姬发为了讨伐殷商,加紧进行准备工作。他总结过去兵力不足的教训,尽力壮大队伍。这一年,他联合了八百个诸侯,在孟津举行誓师大会。在誓词中他说:“商纣部下人很多,但都怯懦无能,又‘离心离德’;我虽然只有十个臣子,却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并且又‘同心同德’。”最后,他号召大家:

“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意思是:让我们一心一德,发誓把敌人消灭干净,让天下永享太平盛世。)由于人民都非常痛恨纣王,不愿为他打仗,因此,纣王带领的十七个(一说七十个)奴隶武装纷纷在阵前倒戈,跟着周兵一起攻入商都朝歌,最后纣王自杀,商朝从此灭亡。

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表示做事情就像往手上吐口水那么容易,用来形容极易得到的东西。

此典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云輣,唾手可取。”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高丽国大臣莫支离杀死了国王,就计划亲自率兵征伐莫支离。

为慎重起见,太宗就征求亲近臣子的意见。李勣分赞成太宗的计划,而褚遂良却坚决反对。褚遂良认为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于是上书唐太宗。上书中有这样几句:

“但遣一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云輣,唾手可取”(意思是:只须派一两个有才能的将领带领十万精兵,旌旗在前,兵车随后,前往讨伐,也是极易得胜的。)李世民采纳了褚遂良的意见,只派少量兵力前往征讨莫支离。莫支离见情势不妙,就派人带着黄金前来进贡。褚遂良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又建议李世民:“征讨杀君之罪犯是不能受贿的,只要他不闹独立愿意称臣就行了。”李世民于是下诏书,让莫支离称臣,并下令把黄金全部退回。从那以后,莫支离循规蹈矩,不敢再闹独立了。

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形容绝对不会有差错,非常有把握。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此参之,万不一失。”

蒯通本来是燕国人,后游于齐,因此又说他是齐国人。他听说韩信掌握了大权,便想说服韩信背叛刘邦,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拿定主意后,他便化装成一个看相的去见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说:“我是看相的。我只要看看一个人的骨骼,就知道他的贵和贱;瞧瞧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忧与喜;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他的性情是否果断。‘以此参之,万不一失。’(意思是:根据这三项来判断一个人的前途,是有绝对把握的。)韩信听了蒯通的这番言语,便想试试。他对蒯通说:

“先生给我看看如何?”蒯通说:“行,但必须让你周围的人回避一下。”

蒯通见韩信的随从退去后就说:“我观察你的面部,看出你做官高不过封侯,即使封了侯,也是危而不安;我看你的背部,那富贵就没法说了。”韩信诧异地追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郑重其事地说:“当今天下二分为楚汉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明争暗斗,使天下无辜的人‘肝胆涂地’。无数的人死亡。我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你应该组成第三种势力,与他们鼎足而立。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完全能做到这点。否则,让楚、汉争斗,结果必是你受到祸害。因为你助楚打败了汉,就成了汉王的罪人;你助汉打败了楚,刘邦担心你同他争夺天下,你也很危险。所以我恳请你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蒯通虽然说了一大堆让韩信反叛的理由,但韩信始终不忍背叛刘邦。

王莽使令

“王莽使令”形容主张或办法时常改变,没有固定的标准,朝令夕改。

此典出自《后汉演义》第一百回。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害死汉平帝,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结束了二百一十四年的西汉王朝的历史。

王莽登基后,对内实行一系列不得人心的复古改制,加重剥削老百姓。

王莽在钱币的制度上,曾经先后进行四次改革。他下令废止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铢钱,一会儿规定用这样几种货币,一会儿又规定用那样几种货币;甚至把远古时期曾经作为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

每次改革都是以小易大、用轻换重,钱越改越小,价越作越大,换来换去,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搜刮完了,弄得社会动荡不安。加上不断地对外征战,几十万军队连年在边境作战,更加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很多人惨死在残酷的剥削和劳役中。

王莽这些倒行逆施的政策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后来王莽被起义军砍死在斩头台上。

唯命是听

“唯命是听”亦称“唯命是从”,意思是对命令毫不反抗,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形容绝对服从。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春秋时期,郑国先与楚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可是这之后又与晋国往来密切,为此楚庄王非常生气。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楚国对手。楚国军队迅速攻破了郑国的都城。在这种危急的处境下,郑国的国君郑伯就好像罪犯一样,披头散发,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去迎接楚庄王,向楚庄王谢罪求饶。

郑伯对楚庄王说:“我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也没有尽力地侍奉贵国,得罪了大王,让您很生气,亲自率兵来到我们这破败不堪的地方。这都是我的罪过。现在,只要大王您一声令下,我怎么敢不听从呢?您即使把我俘虏到大江以南,流放海边,我也唯命是从。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割给诸侯,让郑国的男人做仆役,女人做婢妾,我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您能够顾及两国从前的交情,不消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现在,我大胆地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请您决定吧。”

楚庄王怜悯郑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表示顺服,一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我们立足于发展自己的国家,不贪图占有其他国家。”于是楚庄王下令楚军撤出郑国都城,退兵三十里,两国又订立了和约。

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