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45217500000101

第101章 牢骚家谱

家谱这玩意儿,现代的人们对它已极为陌生了。当然,即使在封建社会,真正了解并理解它的人想必也不是很多。

家谱是记载本族世袭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字(或者叫书),所以记家谱要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家族要兴旺,可保证香火不断,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有人接续;家族中要有团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家族中要有文化人,至少要有几个粗通文墨、识得几个字的人;家族中要有或者有过几个在当地有成就有影响有头有脸的人物。倘家族香火不旺,家谱便无从写来,也无法传承下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倘家族内部不团结,矛盾重重,形如散沙,这样的家族恐少有人来写实为内讧史的家谱,写出来不但对这个家族无益,还可能有害;倘家族中无文化人,便无人能担负写家谱之重任,即便花银子请人写了,没人能看懂,要家谱何用;倘家族中没有几个重要人物,家谱中所记人物尽是些“草民”,是平庸平凡之辈,这样的家谱记下来也实在乏味。

家谱这东西与其他历史书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私修而且自修。像太史公司马迁“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本纪”“世家”之类,不管它描写多么翔实、生动与可信,大概也不能叫家谱。历史讲究三百年以后写,因为当朝人写当朝历史会掩盖缺点与弊端,会夸大优点与成就,会有“春秋笔法”,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会带有种种主观性与认识的局限性。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感情沉淀、冷却以及时间与实践的磨砺与淘洗,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由后人写外人写,写出来才能更加客观公正,才能开掘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写家谱大约做不到这一点,一般的人,三代以前的祖宗就记不住了,倘三百年之后,某人再想写家谱,恐怕踪迹难觅了。所以家谱只能由当族“当朝”的人来写。当然这就有局限,最大的局限,恐怕就在于美化以至神化自己的家族。我虽然学过历史,但未正式地见到过一本家谱,从媒体只报道某人之先人曾是宋朝某官,某人之前辈在明代曾官至宰相,而无一人说其祖宗是赵高秦桧等等的情况看,这些来自家族的材料,显然可信度极小,也显然家谱里面的水分极大。找几本家谱看看,大约都能找到当过大官的祖宗,大约也都不可能找到当过地痞流氓恶棍土匪的祖宗。由此观之,家谱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到底有多大价值,就不难清楚了。

我抨击家谱文化,有“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但不全是。我们家族也有家谱,解放前在我二爷手里,也许就是他开始撰修的,因为他是我们家族的文化人,据说民国时期在我家乡那个县做过教育局长。这本家谱我父亲见过,但因那时他还小,且文化不高,里面写了些什么,如何写的,他没有记住。长大以后,出于好奇,也出于想了解一下祖宗状况的动机,我曾想从二爷子弟们手里要出那本家谱看看。但不巧的是我们离开家乡时间已久,没有找到索要的机会。前几天,听说我二爷的重孙到我大哥那里去玩,我大哥向他提出与我相同的问题。但意料之中的事果然发生了,我这个族侄以为“奇货可居”,言他已将向他索要家谱的我五爷的长子以十三条罪状斥退,言我父亲我大哥没有资格看家谱。罪名呢,是没有经常回去上坟(对不起祖宗)。此外,族侄还提出,他们要续写家谱,入谱者要掏钱。详细的计划,不得而知。对于这两件事,我有太多的感慨。

那本家谱大约不但对社会而言不会那么准确,即便对全体族人而言,也不那么磊落。老实讲,我们的家族不够团结,尤其我爷爷兄弟六人中人性的弱点表现得比较突出。而且,我祖父遭到了他两个侄子勾结外人的抢劫,巨资损失,并逃出家乡躲难,最终抑郁而终,客死他乡。我的父亲十二岁丧父,遭尽磨难。这期间,家族间有许多丑恶的意识丑恶的人性丑恶的举动。我想,这一切,出于多种考虑,撰修家谱者不可能将它客观地反映出来。这一点,用不着我以研究生的水平推理,我那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父亲早已下了断语。毕竟,他更了解他的伯伯叔叔,他对人性的体验和感悟更深。这样的家谱,如何敢给别人看,看它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是不会再向什么人要家谱看了,就是有人送到我手里,我也未必有兴趣翻。

对于是否入家谱,我已在《记不清祖宗与传宗接代意识》一文中有所表示,现在我仍是那个态度:倘你活得有地位有价值,史志中便有你的地位;倘活不出个人样,你就是进了矫饰过的“金碧辉煌”的家谱,也同样是废纸一堆,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所以,我不入任什么人撰修的家谱。我的态度是,让家谱见鬼去。人间要真情。如果还有宗族之情,那就让我们捐弃前嫌,正常交往。这也许要比搞那种霉味十足的家谱好得多,实用得多。人要首先活在现实里,其次才能活在历史里。历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不是靠笔写出来的。

199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