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138

第138章 即此悔读书

诗人孟郊对终南山的评价极高,描述得写实与浪漫互见,令人心往神醉。诗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游终南山》)在对高山之险、自然之美作了状描与讴歌,对平凡安静的生活作了隐性的肯定后,诗的末尾,道出了孟郊的人生感悟:“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孔夫子时代,就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口号,荀子还有著名的《劝学》篇,至于民间劝学的格言,那就海了去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时代跨越度极大,内容极为丰富。直到今天,读书不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谋生的手段。中国人过去热衷科举,现在迷恋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目的十分一致,读了书“中了举”,当大官,挣大钱,过安逸富足舒心的日子。

重视读书,在中国是全民性的。希望后代读书,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并由此改变命运铺就锦绣前程的,不仅仅是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富商世贾、贩夫走卒、农民樵夫、三教九流亦然。而且,越是没读书的对后代期望与要求越高,越是底层的越希望通过子孙读书飞黄腾达。

中国有“读书做官”的主流意识,当然也就有“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否定读书的,有不读书的粗人,比如孔老夫子在列国间奔走时,有一次与学生走失了,学生问一老农,是否见了夫子。老农问哪个夫子,学生回答是孔子。老农十分不屑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夫子!”老农因为没有文化,将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与田间的劳作弄混弄拧了,但他瞧不起读书人的心态,溢于言表。社会上还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贬损之言,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轻蔑之语。

否定读书最坚决最深刻最彻底的,是读书人,是那些虽读了满腹诗书,却入仕无门,或虽入了科举之门,却不被朝廷看好,不被重用,只跑跑龙套打打杂,只混得一口饭吃,却无法运用自己的才华为黎民,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番事业,甚至于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失意文人最后悔的事就是读书。比如“一线微官误半生”的感慨,道尽了他们的心酸,比如孟郊“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的诗句,也充分反映了他们的悲愤与无奈。

读了书的人,最容易“近浮名”。读书为的是中举入仕,为的是在官场得意,都市行走,在上流社会周旋。读了书做了官而又不近浮名,不在乎浮名,甚至于不要浮名,不受浮名之累的,要有很高的修养,很高的造化,很高的道行。大约的,只有那些官做的足够大,权足够重,施展了才华与抱负的人,那些在文学或学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那些小日子过得富足舒适的人,才能做到。一般的读书人,是唯恐离名利太远,顾不得区分什么浮名实名的。

读了书,近了浮名而又没什么收获,在官场边缘尴尬地溜达着,在人生道路上穷困着,潦倒着,狼狈着,煎熬着,为“茅屋为秋风所破”烦恼,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沉痛,或者被东流放西流放,今日贬官明日贬官,人格受辱,身心俱疲,如此以来,就剩下“即此悔读书”一事可做了。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后悔读书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了。“人生不幸识字始”,读了书被文字狱搞得丢命败家灭族的人悔读书,读了书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悔读书。而今哪,那些让父母举债卖血,苦读四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不得不去当船娘,当修脚工、养猪工,甚至卖肉端盘子的人,后悔读书,真正是悔青了肠子。相信目下中国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读了孟郊的诗句,会流出会心的泪水,辛酸的泪水,悔恨的泪水。

200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