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144

第144章 儿慎勿学爷

李商隐的《骄儿诗》,在表述了自己“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困苦狼狈的情状后,告诫儿子:“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老子读书混得如此的凄惨,还怎么能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呢!

关于读书无用,有一首唐代民谣表述得最为生动深刻:“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容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神鸡童谣》)一个斗鸡的少年,成了皇帝的宠儿,享受着极高的待遇,比那些白首穷经,拼死科场的读书人,真的是太轻松太幸福太让读书人感觉没面子了。

读书人做官的不少,但如果想封万户侯,读书似乎达不到目的。李贺有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

人类有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感情,即干什么的烦什么,不希望子女走自己的道路。

读书人希望子女有文化,有些人也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学业方面能有所建树,或者经过科举走上仕途。但也有不少的人,或认真,或戏谑,或半真半假,或一贯,或短暂间歇地否定自己的读书生涯,劝告子女不要走读书求仕之路,而去“带吴钩”,去效命疆场,征战杀伐,以武功求仕,争取“凌烟阁”画像,争取高官厚禄,以改变溜政坛边墙的命运。

武将们是怎么寄望自己的子孙的?武将的地位是显赫,封万户侯者众多,但从戎之路,比文人的科举之路显然更加艰辛,甚至血腥。“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不成千上万地死人,成就不了武将。以武力求功名者,绝大多数早早地就战死了,等不到封侯。因此之故,武将倒希望子孙读书学文化,走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远离刀光剑影的科举之路。疼爱儿孙,尤其疼爱儿孙的性命,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武将希望子孙仍舞刀弄棒,骑马扛枪的有,但不是很多。

当了官尤其当了大官的人,叮嘱子女的,往往是不要做官。按常理,当大官者享受到了太多的政治、精神、物质待遇,尝到了太多为官的甜头,希望子孙继承自己的衣钵、权位,“以一世而至万世”,那才正常。但许多的当大官者,因为太了解官场,了解官场的规则与潜规则,了解官场的翻云覆雨,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了解官场的跟人站队,了解官场的行贿受贿。在官场行走,诚如司马光所言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落水,贬官、流放、屈辱,偷生,那是自然的,弄不好,还要丢脑袋,甚至被灭族。伴君如伴虎,官场是危险之地。为了子孙能过正常人安定平淡的生活,高官们希望他们学些谋生的本事,做个平头百姓。那样,人生的危险系数就会小得多。

有什么的烦什么,怕什么,没有的呢,当然就艳羡,向往。百姓想让子孙做官做高官,高官想让子孙做百姓,做自食其力却生命无虞的百姓;读书人想让子孙简单头脑,强壮体魄,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拜将封侯,武将则想让子孙远离刀兵血腥,读“四书五经”,走入仕途,封妻荫子。这可能就是生活生命的辩证法吧。

“儿慎勿学爷”,这是“爷”们的意思。至于学不学,学多少,今后干什么,就留给“儿”们去思考与选择吧。说多了没用。除了向社会彰示自己的感受与意志,没有多少警示与教化功能。

200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