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044

第44章 闲话张元、吴昊

张元、吴昊是宋朝人,后来成了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重臣。史称西夏攻宋之策,多出自张、吴二人。如何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说他们是汉奸,正确;说他们是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过贡献,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广义汉族(中华民族)意义上的有为之士,也没有错。

凡想得天下者,必须重视人才,延揽人才,提拔、使用人才,尊重人才。所谓求贤若渴是也。三国时的曹操曹丞相,明知庞统“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也要把他设法留在身边,期望他转化,终为自己所用,起码能使他不为别人不为对立面所用。对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关云长,曹操喜欢有加,屡次想把他延揽在自己麾下,抓到手里也不忍杀他。史称曹操阴险,凶残,狡诈,虚伪,但他爱惜人才的品格德性,在中国历史上是数得着的。

人才是成就帝业霸业的基础,是必备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原因很多,但人才问题、用人问题也是重要原因。项羽不听范曾之计,未在鸿门宴上让项庄之剑取了刘邦人头,放虎归山,已置自己于死地。而刘邦,用对了谋士项梁,又听萧何之劝,拜韩信为大将军,封其为齐王,重用了一大批有志向有谋略有勇气的文臣武将,最终将项羽赶到了乌江边上,最终成就了霸业。

张元与吴昊,属于宋江题于江边酒馆墙壁上的反诗中所说的,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的主儿。此二人是宋朝华州学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长于策论,但累举不第,困顿场屋,当不了官,做不了大事,施展不了抱负。于是他们就想到投靠急需人才,重视人才,已经招纳了不少中原人才的李元昊。

张元、吴昊投奔西夏的过程富于戏剧性。古话说:“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对西夏并不熟悉的张、吴二人,到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后,无法联系,便想出了整出点动静以自荐的主意,他们于酒楼墙壁上写下了“张元、吴昊饮此”,被西夏兵丁抓获,因他们犯了李元昊的名讳,所以被报告了李。李元昊问张、吴为什么敢犯他的名讳,张、吴往李的痛处痒处说,说“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说你元昊给宋朝上表时还用的是宋朝所赐的赵姓,骨子里还是臣子情结,你还在乎名讳。李元昊看出了二人的来意,以礼相待,“尊宠用事”,授以要职。张、吴二人也便成了元昊的要臣重臣,为西夏国尽其所能,竭诚奉献,做了许多事情。

日本人打中国,汉奸的作用比日本鬼子有时要大。西夏国打中原,汉奸的作用同样极为重要。

有名的好水川战役,宋军几十员大将阵亡,泾原路一万八千人马损失殆尽,宋朝国内一片哀痛。好水川战役西夏方的重要谋臣和指挥是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宋军战败后,张元在山崖上题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张元智慧果敢,多奇计,但喜诛杀,与元昊性情相投。他找到了他认为值得效忠之人,可以做事之地,所以施展了他的抱负,发挥了他的才能,也给后世留下了功罪难辨的历史难题。

从大宋一方说,假如满朝文武能及时发现张元、吴昊们的才能,并推荐给皇帝予以任用,对付西夏对付辽朝不是更有胜算的把握吗。可惜历朝历代都有轻视人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的事。人才压制了也就算了,中原人口众多,人才也不缺乏。可怕的是人才奇才怪才鬼才们耐不住寂寞,不愿被埋没被遗弃,跑去为别人效命了。这一跑,可就跑出了大乱子。

在选人用人方面,张元、吴昊被宋所弃,为西夏所用,对宋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例,对当世当有所警示。选人用人是大学问,应好好研究。

200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