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072

第72章 西夏仁孝皇帝之重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是立国之本。

《宋史·夏国传下》载:“十三年,夏改元人庆。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

绍兴十四年夏改元为人庆,史书记载误为十三年。这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一年西夏国开始设立学校并且在“禁中”即皇宫皇亲国戚聚居之处(或曰社区)“立小学”,仁宗仁孝皇帝“亲为训导”他的子弟。

自古成霸业并欲立国长久者,无不重视人才,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元昊在创制了西夏文字后,即设立“藩学院”,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拔人才入院学习“蕃字”。藩学院应该就是学校之一种,只不过它是政府机构,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开国皇帝抓教育,元昊不比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落后,不论理念,还是政策,都不落伍。

秦始皇嬴政扫六合,灭六国,建立秦国后,做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教育上也极有作为,“设庠序学校”。秦始皇有许多****,秦朝也在秦二世时即告终结,并未传至万世,但秦始皇在统一国家,在建立国家管理体制,设郡县,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设庠序学校等方面,功绩是卓著的。

西夏第五代皇帝正式在国内设立严格意义上的学校,并设立贵族学校,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崇高之举,明智之举,是应当予以肯定与褒扬的。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兴盛时,皇帝要主持某个层级与程序的考试,要钦定一些东西,他们可能对中举者训话,但他们是否都能到学校去“亲为训导”,似乎没有多少记载。想来汉族的天子们一来忙,二来身份感地位感更强,他们的精力都用来抓“大事”了,像学校教育这样的事未必有兴趣。而西夏国的皇帝,有感于中原王朝教育的发达,有感于自己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有感于人才缺乏的压力,所以对教育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与心力。西夏仁宗仁孝皇帝的做法,后人们应当予以效法。

日本在二战之后,经过了短暂的痛苦期萧条期,经济开始迅速攀升,并最终成为了经济大国强国。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狠抓教育,以教育立国,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的选择,日本的道路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人一向以四大发明自傲,当然也以孔子,以完备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自傲,但这几十年,我们说得比做得多,做得比说得更虚,教育投资的比例严重偏低。加上这些年,将义务教育中的“义务”由国家推给了民众,教育搞起了产业化,大量的平民子弟上不起学,因此,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迟滞效应。

关于中国教育的弊端,可以说上很多。说到消除积弊,法宝便是改革,可不成功的改革本身就是更大的失误与弊端。搞好教育,途径很多,第一位的还是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此方面,我们不但要向日本人学习,也应当向西夏人学习。

20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