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099

第99章 不才明主弃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首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他不再向朝廷上书言事,回终南山他的破房子里去隐居。他说因为没有(或者缺少)才能,君主弃他不用。又因为身老多病,朋友们也一个个疏远了。这应该是反话吧,他一怪皇帝不识才爱才用才,将自己晒在了干滩上;二怪朋友们过于势利,不把官小位卑的自己当回事,不太答理自己。

孟浩然一生除了做过张九龄的幕僚,基本没做过什么官,堪称一介布衣。但孟浩然博学多才,诗与王维齐名。他胸中有丘壑,非平庸之辈。但他的才能又不为朝廷所赏识,所以除了写诗,他一生再无其他的、更大更为实际的作为。当他年老的时候,躺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回首往事,旁观四周,牢骚还是要发几句的。

中国自隋代开始,有了科举制度。想当官,你就得读书,尤其要读四书五经,要不断地一级一级去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之类吧。应该说,这是一个好制度,是对读书人相对公平的制度,是凭本事做官的制度。因为有了这个制度,历朝历代有雄心、有素养、有本事的人,大多在仕途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事物是复杂的,科举制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有不少有才甚至有大才的人,或不愿考试,或不擅考试,没有办法进入天子的视线,进入官场。由此观之,“明主”所弃的,有“不才”,当然也有人才乃至天才。

得了功名,进入官场的人不少,真正能为“明主”所用所大用的,数量有限。有些人,被朝廷被皇帝弃置了,或给个闲散之差事应付了。为什么被弃?有些人是因为才能太差,考试的分数不低,名次不差,干事的本领缺乏,干什么也没有创意没有起色没有亮点,或者干什么砸什么。此等的窝囊官,历朝历代都不乏人。有些被弃置的人,不一定“不才”,或许还是有些小才以至大才的。事情有可能就坏在自以为有才上。有才的人,个性突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总嫌自己的官帽小、职位低,大材小用,总感到怀才不遇,总在“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学冯谖弹铗,在吟“归去来辞”。这样的人,应了杜甫的那句“古来材大难为用”,只能等着老去朽去了。还有一些人,才不大不小,是能担当一定之任,能做一些事情的,可他们要么不很听话,不会来事,要么不是权力中心所信赖的人,他们进不了那个圈子,所以也只能被弃置或变相弃置。

被“明主”所弃,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在于或不全在于有才无才,才大才小。只要你的才能用在点子上,哪怕你就如高俅一样,混混出身,但会踢球,那也是能当上太尉的。官场上行走,你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眼儿要十分的活。要把握社会大动向,文凭时兴时捞文凭,哪怕用买的方法也可行;年龄框人时要改年龄,哪怕五六岁就参了军;地望吃香时要改地望,犯一犯毛老人家批评的“同乡、同事、知心朋友”等等的自由主义完全必要。要把握领导的脾性爱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顺竿子往上爬,有时也非常必要。不想这么做,梗着脖子,等着以自己的才能与业绩求得朝廷与皇帝的欢心,求得高升重用,有时会落空的。

按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逻辑推理,“明主”们弃人才不用,没什么稀奇,也无可厚非。“明主”们不弃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前途,其他均在可弃之列。

孟浩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想安邦治国,上慰君王,下惠百姓,可他不按规矩出牌,一是不去求功名,不从科举之路起步;二是他的工夫下在了吟诗作赋、酬唱应答上,而没有想办法向地方官向朝廷向皇帝建言献策,或他献的策不合国情,不对皇帝胃口。一介布衣,要朝廷破格提拔重用,难度实在是太大。如此想来,孟浩然“不才明主弃”的超级牢骚,其实是没多少道理的。遭“明主”所弃,不能怪“明主”,只能怪自己。今之人,应当从孟浩然身上记取教训。

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