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自己回到了前世,前世我是个小女孩儿,住在一个深山里,很像一个偏僻的农村。”小纪说。
小纪是高二的学生。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来我这里求助的。这个梦是她与我第四次工作时讲给我的。
“那个女孩儿有多大?”我问。
“大约6岁吧,”小纪的表情也像6岁的小女孩儿,“她梳着两个小辫子,一蹦一跳的,很可爱的样子。”
“继续讲述你的梦吧。”我说。
“讲完了。”小纪说。
“哦,也就是说,你梦到前世是个6岁的小女孩儿。”我说。
“嗯。”小纪点头。
“感受一下,这个6岁的小女孩儿在偏僻的山村里,她的状态怎样?”我问。
“很开心,无忧无虑的样子。”小纪说。
“很开心,无忧无虑的,”我问,“6岁的小女孩儿每天都做些什么?”
“就是玩,”小纪看着我,“什么也不做。”
“就是玩,什么也不做。”我跟随。
“嗯。”小纪点头。
“小纪可以闭上眼睛,回到你梦境的前世里。”我建议。
小纪闭上眼睛,很顺从。
我:“现在我们去看那个6岁的小女孩儿,看看她都玩些什么?”
“小女孩儿在山坡上玩。”小纪的眼皮抖动着。
我:“小女孩儿在山坡上玩什么?”
小纪:“在捉蝴蝶。”
我:“哦,小女孩儿在捉蝴蝶。”
小纪:“小女孩儿玩得很开心……她捉了很多蝴蝶……忽然……忽然她听到一个声音,吓了一跳,她眼前漆黑,什么也看不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到了……一片漆黑。”
“很黑……小女孩儿死了。”小纪幽幽地说。
我:“看看小女孩儿怎么死的。”
“不清楚,只是听到‘砰’的一声就死了。”小纪睁开眼睛。
我:“小纪此刻什么感受?”
“害怕,”小纪攥紧拳头放在胸前,“好像还有些愤怒。”
“有些害怕、愤怒……小纪可以深深地吸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我们试一下……吸气,攥紧拳头……吐气,松开紧握的拳头……放松。”我引导小纪做了两遍,小纪的情绪缓解了一些。
“还可以回到前世的梦里吗?”我问。
小纪点头,并闭上眼睛。
“很好,让那个6岁的小女孩儿回到捉蝴蝶的时刻……她很开心地在捉蝴蝶……她捉了很多的蝴蝶……现在小纪开始留意一下,看看一会儿会发生什么?”我建议。
过了一会儿,小纪说:“小女孩儿什么也没看到……我却看到了……我看到一只恐龙,感觉是翼龙,它在这个山谷里盘旋,我能感觉到它很累,可是它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它就那么一直飞、一直飞,最后它实在飞不动了,撞上了悬崖……死了。”
“它撞到了悬崖死了……那个小女孩儿呢?”我问。
“小女孩儿在抓蝴蝶的时候,没留意,她已经在悬崖边上了……这么一震动,小女孩儿被震死了。”
“远古的翼龙在山谷中盘旋,小纪会想到什么?”我问。
“就是翼龙在飞,很累的感觉,再想不到什么了。”小纪说。
我:“看着翼龙,你感觉它很累,还有什么感受?”
小纪:“它好像出去觅食,没有找到食物,回来的时候又找不到它的孩子了,所以很焦虑,还有一些生气。”
我:“找不到孩子了……很累。”
小纪:“很累、很焦虑。”
“翼龙出去觅食前,把孩子放在哪里了?”我问。
小纪:“放在一个草棚里……孩子自己觉得没有意思了……就出去玩……玩着玩着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翼龙很累,在寻找孩子,6岁的小女孩儿在捉蝴蝶,本来无忧无虑的,后来什么都不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信息能让小纪想到什么?”
小纪睁开眼睛,想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想到了什么,她抬起头,看着我说:“我6岁的时候,妈妈出去买东西,把我自己放在家里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有些害怕,看到窗外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我就出去跟他们玩,玩了一会儿,天有点黑了,我有些害怕,自己往家里走,可是找不到家了,我就哭,后来感觉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妈妈在我面前,我看着妈妈的脸,我能感觉到她的疲惫。”
……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道这份不安全感来自哪里,总之,有时会惴惴不安;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有一种愤怒情绪,这些愤怒情绪是无来由的,在当下的生活中找不到合理解释。那就到童年的经历中去觉察吧,就像这个梦,梦者的潜意识会把童年的不安全感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真是匪夷所思,非常有创造力。人们童年的恐惧事件经常是被我们自己压抑或封闭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年龄段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莫名其妙地影响着我们,通过合理的疏导,那些情绪的根源就会被潜意识以梦的形式提示给梦者,一旦这种信息被梦者的意识接收到,来自童年的不安全感就会缓解。当然,合理的疏导是需要梦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咨询师也要和梦者建立安全、受保护、富有同理心的空间,这样梦者才有可能去自我探究、自我觉察。(1)在人们的生命中,或许有些部分是你一直害怕去碰触,而不愿面对的。成长是需要勇气的,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某些部分,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完形治疗(2)学派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分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说,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注释:
(1)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不仅是自己看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更涉及一个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及个人遗传特质等因素与此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更能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有深入与完整的了解。
(2)完形治疗
完形(Gestalt)是德语词,原意为形状、图形。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分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