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45230600000030

第30章 文体、术语(2)

早期的骑士爱情诗以奥地利多瑙河一带为中心,代表诗人有封·屈伦贝格和迪特玛尔·封·艾斯特。他们的诗歌都是描写未婚女郎自然、朴素的求爱心情,反映真实生活,富有民间色彩,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爱情诗的春天。中期是骑士爱情诗的繁荣时期,诗歌大多描写骑士对一个已婚的贵妇人(往往也就是他的女郡主)单方面的追求和等待,表现了严格的等级界限,是封建社会主仆关系的反映。代表诗人有亨利希·封·莫伦根和赖因玛尔·封·哈格瑙。晚期代表诗人是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他改变了骑士爱情诗中矫揉造作的感情和千篇一律的呆板形式,歌颂生活的欢乐和真正的爱情。13世纪下半叶,还有奈德哈特·封·罗伊恩塔尔利用骑士爱情诗形式描写农村男女爱情的诗歌。中世纪末期市民阶级兴起,骑士爱情诗逐渐为工匠歌曲代替。

正剧

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是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戏剧体裁。它开始于18世纪。

从古代希腊到古典主义时期,悲剧与喜剧作为两种戏剧体裁界分严格,不能混淆。但是,在这期间出现的某些戏剧作品,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却很难归属于悲剧或喜剧。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写了剧本《私生子》,并阐明建立严肃剧的主张,指出“严肃剧界于两个极端类型的戏剧种类之间,这类作品题材必须是重要的;剧情要简单和带有家庭性质,而且一定要和现实生活很接近”。他所说的“严肃剧”,也就是后世的正剧。

正剧也有两种类型:其一为传奇剧类型,剧中人物从逆境转入顺境,全靠一种偶然的机遇,或遇贤明官吏,或出现一救世主等;其二为英雄正剧类型,新旧两种力量的较量进入到决战的时刻,新生力量已强大到足以战胜腐朽势力的程度。

著名的正剧有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狄德罗的《私生子》、《一家之主》等。

假面剧

假面剧是由戴着假面具的演员表演的,一种集歌唱、舞蹈、诗歌以及赛会等为一体的简短娱乐活动,起源于一种称为默剧的民间庆典。16世纪至17世纪发展成宫廷假面剧,专门用来招待贵族王公。它取材于历史或神话故事,包含一个讽刺的主题,以音乐为主,朗诵调代替对白的形式,伴随着众人合跳的假面舞场面,并穿插有哑剧或闹剧的戏剧形式,同时用丰富的戏服和壮观的场面来修饰。

假面剧发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英国而盛行,在17世纪的英国达到顶峰。当时的宫廷诗人班强生和琼斯合作表演了许多著名的假面剧,并赋予其文学力量。后来假面剧并入歌剧,对芭蕾和哑剧产生影响。英国一些很负盛名的作家如博蒙特、坎皮恩、弗莱彻、德克尔、雪莱和弥尔顿等人都曾为假面剧演员写过剧本。

早期耗资最大、最为豪华的假面剧是雪莱作剧本、威廉·劳斯谱曲的《和平的胜利》。另有于洛克和吉本斯合作的《丘比特与死亡》、约翰·布洛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等作品在当时也颇有影响。19世纪最著名的英国假面剧是米尔顿的《科摩斯》,由亨利·劳斯谱曲,于1834年上演。

情节剧

情节剧(Melodrama),强调震撼性动作,运用夸张的情感语言表现人物特征。18世纪,法国剧作家开始创作情节剧,19世纪在英格兰和美国发展到鼎盛时期。20世纪在这两个国家的情节剧中塑造了很多高尚的男英雄、完美无瑕的女英雄,及十恶不赦的暴民形象。1858年,T·S·亚瑟创作了《酒吧屋十夜》,描述了烈性酒的危害,在美国广泛流行,曾经严肃的情节剧又以滑稽表演的形式重新复兴起来。

情节剧字面含义是伴有音乐的戏剧。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歌剧”和“情节剧”是同义词。歌曲和音乐点缀着早期的情节剧。后来音乐元素逐渐地减少或消失。

滑稽剧

滑稽剧是喜剧的一种,它以轻松幽默的搞笑方式、夸张的肢体语言与不可能出现的生活场景、将错就错的巧合,营造出一种源于生活却又脱离生活的娱乐大众的喜剧。它比闹剧的粗鲁夸张程度轻,却又比轻喜剧要夸张,情节要滑稽逗趣。

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1868年至1891年,易卜生用散文写了九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群鬼》等。作者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宗教、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褊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又称“假面喜剧”,是喜剧表演的一种即兴处理方式,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广泛流行。

即兴喜剧没有成文的文学剧本,只有很简单的“提纲”,或称“幕表”。演员根据“幕表”提示的剧情梗概,在舞台上临时想出对话和独白,即兴发挥。剧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各有定型的假面、服装;演员在舞台上依靠夸张的形体动作和模拟姿态来取得戏剧效果。每个演员固定扮演一种类型的角色,一般饰演仆人的丑角都会叫阿尔莱基诺或布里盖拉。

剧情通常都是叙述青年男女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结成美满姻缘,其中穿插种种意想不到的误会、曲折,产生许多笑料。演员都是职业艺人,他们组成戏班在各地巡回演出。即兴喜剧于16世纪在舞台上出现时,因具有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社会讽刺作用,曾经受到群众的欢迎,遭到教会的敌视。18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启蒙主义剧作家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进行了改革,废除“幕表”和假面,写作有固定台词的文学剧本,创立了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的现实主义“风俗喜剧”,又称“性格喜剧”。

境遇剧

境遇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作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

萨特的境遇剧共有11部,比较出名的有三部:《苍蝇》,取材于古希腊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中的第三部《报仇神》,苍蝇象征邪恶;《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的剧本,体现了作家“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禁闭》,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

新喜剧

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

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在形式上,每个剧本由几个场次和歌舞队的表演组成,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在内容上,它关注的总是雅典中产公民的私务——爱情、钱财、社会关系等等;在精神上,它不再讽刺批评,希望匡时救世,它只在讲一个又一个的浪漫爱情故事,充满滑稽胡闹,让这个新世界追寻新机会新财富的观众解颜欢笑;在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新喜剧也经常借用欧里庇得斯所擅长的技巧,如运用独白与旁白,借以传达剧中人的想法。

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剧作是《恨世者》。

闹剧

闹剧,也叫趣剧、笑剧,是19世纪出现的一种戏剧形式,搭配音乐歌舞,角色忠奸分明,剧情夸张,强调娱乐性,而不注重写实,是一种为舞台或电影所编写的喜剧。其目的在于用夸张的手段和语言上的幽默笑话来娱乐观众,比如使用情境上的夸张以及双关俏皮话甚至黄色笑话等等。剧情进展通常较为快速,且越到剧终,剧情跳跃会越快,通常还包含了追逐场面,大量的肢体语言笑料,传递给观众愚蠢不需大脑、荒谬怪诞的喜剧效果。最早出现的闹剧是卢米埃的《水浇园丁》。

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夹叙夹议式的散文,闲适的笔调是其主要的文体特点。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的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私小说

私小说是20世纪日本文学的一种特有体裁,产生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5),又称“自我小说”。有别于纯正的本格小说,私小说的特点是采取自我暴露的叙述法,自暴支配者卑贱的心理景象,是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主流。

“私小说”一词于1920年开始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上。1924年至1925年间,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宇野浩二发表《私小说的我见》等,认为私小说是日本的纯文学,是散文文学的精髓,竭力加以推崇,引起文坛的议论,从此这个名词便被广泛使用。

一般认为田山花袋的《棉被》是最早的一部私小说,葛西善藏的《湖畔手记》、《弱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尾崎一雄的《虫子的二三事》,泷井孝作的《松岛秋色》等,是私小说的代表作。私小说曾在日本风靡一时,但因体裁过于封闭而内缩,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近年来有没落的迹象。

犹太小说

犹太小说指的是犹太人所写的以犹太人为题材的小说。犹太民族在传统上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流浪民族。犹太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根深蒂固的感觉,在美国也仍有作客之感,宗教生活世俗化、古老传统融入现代文明、欧洲犹太文化适应美国生活方式,因此往往产生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危机。随之而来的便是一连串的犹太式主题:边缘地位、自我本质危机、孤独、异化、归化、沉沦,等等,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和异化就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彷徨焦虑的边缘人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因此,犹太文学作品也没有完全与美国社会渗合同化。“犹太小说”的称号,来源就在这里。犹太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三位是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力浦·劳思。代表作品有贝娄的《悬挂的人》,马拉默德的《店员》、《新生活》、《修理工》、《房客》,菲力浦·劳思的《再会吧哥仑布》、《放纵》。

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科幻小说是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一般认为,玛丽·雪莱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是今天科幻小说的奠基人。

科幻小说目前有两种分类:软科幻与硬科幻。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分支。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重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而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但是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缺乏个性和真实感,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成了作家思想的传声筒。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恐怖小说

恐怖小说是小说类型的一种,属于大众文学。小说内容以恐怖为主,意图带给读者恐怖感(达到使其恐惧的目的)而书写的小说。在日本,恐怖小说又称作怪奇小说。评论家将恐怖小说大致分为“哥特小说”和“现代恐怖”两种。而哥特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恐怖电影的前驱。

德国作家霍夫曼的《黑夜故事集》于1817年问世,是第一本恐怖小说集。但由于其描写过于怪诞,所以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恐怖小说应该是雪莱夫人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1819年,普利德瑞根据著名诗人拜伦的灵感构思重新写作出版短篇小说《吸血鬼》,后来布莱姆斯托克把它发展为著名的恐怖小说《德古拉》。《弗兰肯斯坦》和《德古拉》成为西方两种具有里程碑式的恐怖小说类型,深刻影响了后辈作家的创作。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是第一个自觉创作现代恐怖小说的,其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爱伦坡的出现是现代恐怖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深深地影响了后代作家的写作,他的恐怖小说基本上都收入在《怪诞故事集》里。而斯蒂芬·金则以其高知名度与高产量被誉为“恐怖小说之王”。当代西方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比如本特利、约翰·格里森姆、詹姆斯·赫里特等。在日本,铃木光司、伊藤润二等作家、漫画家后来居上,成为东方式恐怖小说的代言人。

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是18世纪开始的英语文学流派,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兰图城堡》而产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吸血鬼、狼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