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历史传承中,有许多大智慧者留下名言警句,供后人凭吊揣摩。众多的文学名著中也不乏名言警句,让读者拍案叫绝。朱自清说:“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那么我们朝着同一目的,看看古人的名言名句,并试着加以解读吧。
11.1先秦名句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出处】《礼记·中庸》
【解读】倘若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投入一分力气,我花一百分;别人花十分的力气,我去花千分的力气总能完成它。这句话与“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意思相同。说明人只要肯花时间与精力,自强不息,总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解读】其原文是:“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来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思是说,上古时,人们崇尚道德,并且讲求施报。(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别人以礼相待,自己如果不能以礼相报则为失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处】《论语·述而》
【解读】三人同路,其中必然会有一个能做我的老师的。这句话是说人各有所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就一定能找到愿意教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出处】《礼记·檀弓上》
【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出处】《商君书·战法》
【解读】中国古代有许多因战争而引出的词语和句子,像这句话则是古人就战争心态所作出的评断,与我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有同样的意思。都是告诉世人,胜利没什么好骄傲的,失败也没什么好沮丧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要淡然面对。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钝之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出处】《管子·修权》
【解读】其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为种植稻谷做一年的打算即可;做十年的打算,则可以种植树木;若是要做终身的打算,则没有比培育人才来得更恰当的了。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培育人才的困难性与长久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既然人才培育如此困难,那么对于人才更应该珍惜和保护。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水才不会腐臭,常转的门轴才不会被蛀蚀。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只有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生命才能持久,思想才能历久弥新。
满招损,谦受益
【出处】《尚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这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名句,寥寥六字,言简义丰。唐朝名相魏徵在读了这两句话后曾很有感慨,写下名句:“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而用毛泽东的话来解释,则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敏于事而慎于言
【出处】《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要敏捷勤快,言谈要谦虚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路程源于脚下的第一步。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处】《老子》
【解读】灾祸是福祉依靠的襁褓,幸福是灾祸潜伏的背囊。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解读】遇见贤人,就应该想着朝他看齐;而看见不好的人,则应该自我反省,看看是否自己也会犯与他同样的毛病。既不能因为强过别人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不如别人而妄自菲薄。人应该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朝最优看齐,向自己最希望的方向发展,才是最佳道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处】《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人皆可以为尧舜
【出处】《孟子·告子下》
【解读】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舜,或是成为圣贤,关键是要去“做”,如何去做。若事事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句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我在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三十岁,自立懂礼,说话做事都有分寸;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发展,不停地达成阶段性的目标。也因为这句话,引申出“而立之年”、“年近不惑”等词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说明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
养心莫善于寡欲
【出处】《孟于·尽心下》
【解读】古人常说清心寡欲,从中医角度说,欲多而忧虑多,过虑伤心。因此,养生之本,怡情之首,必要使心境澄清,欲望少之又少,最终达到处变不惊,淡然处世的境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解读】此句原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古人多寓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精雕细琢。现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护他人的人别人也会去爱护他,尊敬他人的人别人也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不吹毛而求小疵
【出处】《韩非子·大体》
【解读】全句是:“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原意为不要吹开毛发去寻找小的瑕疵,不洗去污垢而盘查隐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孔子的弟子颜回早死,孔子倍感悲伤。鲁哀公曾问他,众多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徒弟,品性佳修养好,不会胡乱发脾气迁怒于人,错过一次,就会吸取教训不再犯第二次。要是所有的弟子都能像颜回这般该有多好。”事实上这既是在说人的修养问题,也是在说人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以免发生错一、错二的重复概率事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办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社会就乱套了。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出处】《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解读】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这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泛指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屈原在流放期间,内心彷徨迷惑,遂找卜者问卦,卜者答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为尺比寸长,但与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会有迷惑无法解答的时候。人与事物各有长短,不应苛求完美,而应扬长避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出处】《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70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丢失后再去修补羊圈,虽然迟了但为时未晚。原文是:“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事情失败后,只要及时补救就不算迟,最怕的是知道错误之后仍不吸取教训。
温、良、恭、俭、让
【出处】《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子禽问子贡(二者皆是孔子的弟子):老师去各国游历,都能了解各国的政治,那他是怎么得到这些消息的,是问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答曰:老师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解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为”与“行”,说的都是实际行动。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再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解读】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是商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意思是说:若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新鲜、清净,那就每天都应洗涤,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商汤将这句话刻在盘子上,日日可见,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这里借指要使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弥久长新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随便雕刻一下就放弃了,即使是快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雕刻,即使是金石也可以将其雕刻成功。这句话表明:做事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被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画直线后,加工打磨完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变得锋利。这句话说明人唯有经过磨砺,才会变得明智锐利。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出处】《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喜欢的事物,也要了解其缺点,不可过于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事物,也要知道其优点,不可一律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要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处】《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论语·季氏》
【解读】作为君子而言,人生有三件事需要警惕:年少时,正在发育,各方面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则要警惕没来由的争强好胜;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即便在今天看来,“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出处】《礼记·表记》
【解读】水的特质是平淡,细水长流;酒的特性是浓烈,易于挥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却似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间,因彼此没有心怀杂念,也不会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反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因其心怀鬼胎,抱存获利之心﹑利用之意而多虚情假意与甜言蜜语,所以很难长久。
食不语,寝不言。
【出处】《论语·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