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45230600000078

第78章 中国文学典故(2)

力争上游

典出赵翼《闲居读书作》:“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暴弃。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所以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后来人们就用“力争上游”来比喻先进,积极进取。

清朝薛福成在《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中用到:“然必借此一著,方可力争上游,振起全局。”

章台

典出《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己便面驸马。”秦宫室名,后以比喻冶游之所。

两袖清风

典出陈基《次韵吴江道中》:“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功名利禄皆淡泊,优哉游哉自逍遥。”陈基,字敬初,元末苏州人。元顺帝至正年间,他被人推荐为经延检讨。曾经为人起草谏章,几次获罪,因此避归乡里。曾辅助张士诚军事,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起义军生活的,是一个有才华的风云人物。诗中提到的“两袖清风”,是说身无长物。一般用来指为官清廉,不中饱私囊。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送点人情呀!”于谦便作《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梅妻鹤子

典出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蓄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林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流传。

一匡天下

典出《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某日,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起了管仲。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活下来了,如此看来,管仲怕不能算仁吧?”孔子说:“不能这么看,管仲还是算仁的,是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子贡提出异议:“管仲怎么能算仁呢?公子纠都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师傅的管仲按礼节按情理都应该以身殉难,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辅佐仇人,对齐桓公忠心耿耿,这能叫‘仁’吗?”孔子说:“看一个人是否仁,不能仅仅盯住他的小节。你们仔细思考一下,倘若没有管仲,齐国会强盛起来吗?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吗?”这里的“一匡天下”意指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后人多用“一匡天下”来指纠正混乱的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明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到:“先生自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明珠暗投

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消灭了割据地方的诸侯,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各地,想以此来稳定国家。当时很多很有才能的人都到各地的诸侯那里,想寻找出路,谋求官职。有一个叫邹阳的人,本来是齐国人,他来到梁国寻求出路,不料刚到梁国,就受到了梁国丞相羊胜的嫉妒,羊胜在梁王刘武面前说了邹阳的坏话,梁王大怒,把邹阳关进了监狱,并想杀掉他。邹阳从狱中写信给梁王,他说:“我听说,如果把明亮的珍珠、发光的玉璧,在黑暗中投向路上的行人,人们都会大吃一惊,按住刀剑警惕地观看,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宝物突然降临的缘故。”梁王看了这封信,立刻释放了邹阳,并赏赐他官职。后来,人们就用“明珠暗投”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好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

清朝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用到:“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蚍蜉撼树

典出唐朝韩愈《调张籍》。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得到张籍的赞同。

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蚂蚁缘槐夸大国,谈何易”的句子,意思与之相同。

破釜沉舟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秦朝末年,秦将章邯打败了项梁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当时的赵王赵歇,章邯派人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样。项羽听说巨鹿被围的消息后,便亲自率领人马渡过黄河,当他看见军队已经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行军的帐篷。然后下令士兵每人只带足三天的口粮,还命令士兵砸碎全部做饭的锅,准备与秦军决战。将士们一看项羽断了退路,才知道如果这场战打不赢,谁都没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奋勇杀敌。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经过艰苦的奋战,把秦军打得大败。从此项羽得到了诸侯之间的信任,统帅了所有反秦的军队。“破釜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战斗到底。

明朝史可法在《请出师讨贼疏》中用到:“我即卑官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六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七步之才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才华横溢,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同位列建安七子。曹操偏爱曹植多次想要立其为世子,而曹丕则对此十分嫉妒,使用各种手段,最终让曹操改变主意而立丕为世子。后曹操病逝,曹丕废帝自立,妒曹植之文采,借口曹植卖弄文采,将其问罪。曹丕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除非你可以在七步之内成诗一首,不然就将问你死罪。”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作既点明曹丕与曹植的兄弟关系,又暗喻此刻的同根相残,让曹丕听后羞愧难当,仅将其贬为“安乡侯”。

千里鹅毛

典出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此诗为秦观作》:“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在诗中,作者用“千里寄鹅毛”,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思是说送给朋友的虽然只是一些土物,但是就像千里寄鹅毛一样,鹅毛虽轻,但千里相送,足见情意至深。后人就用“千里鹅毛”来比喻礼物虽轻但情谊深厚。民间也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谚语。

人面桃花

典出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说到这首小诗,却有一段哀怨的情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故事说的是有一年,崔护独自出来游玩,见到一户人家,就敲门进去求水喝。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听过崔护的请求后,就端出一碗水递给了崔护,崔护被女子的美丽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第二年,他又来到这家门前,希望能再次看见这位美丽的女子,可是,当他一打听,这家人已经搬走了,于是惆怅不已,崔护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

宋朝柳永在《满朝欢》中用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箪食瓢饮

典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众所周知,孔子三千学徒中有七十二位最为出名,而颜回是其中最为孔子喜欢的。颜回家境贫困,孔子曾问他,以你的知识与才能若是想要谋取个一官半职,改善生活肯定不成问题。颜回说,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衣食虽然苦点,但是想要娱乐的时候还可以琴瑟齐鸣,听老师讲课,还去做什么官啊?孔子听后有所感慨地说:“颜回虽然用竹碗吃饭,用木瓢饮水,住破屋里,这样艰苦的条件,依然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最后,颜回跟着孔子不断地学习,最终成为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之一。

唐朝韩愈在《与李翱书》中用到:“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后人将“一箪食,一瓢饮”简化成“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孺子可教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秦朝末年,张良原是韩国的公子,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有一天,张良来到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了,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经过不断的考验,老人最终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太公兵法》,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唐朝刘禹锡在《澈上人文集纪》中用到: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舍我其谁

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春秋战国时候,孟子来到了齐国,齐王听说后,就高兴地把他接进了皇宫,并且封给他官职,但是并没有重用他。孟子感觉不是很理想,就决定离开齐国。齐王听说他要离开,就来为孟子送行,也没有挽留他。孟子离开了齐国,在途中,他对自己的弟子说:“如果齐王重用我,何止齐国的百姓会得到幸福,天下的百姓也会得到幸福的。”这时,一个叫充虞的弟子就对孟子说:“老师,您好像不是很高兴,从前您不是说过君子不去抱怨上天的安排,也不去抱怨别人的待遇吗?”孟子听了,就说:“这个时候的情况不能和那时比,每隔五百年就会有圣人出现,从周朝到现在,早就超过了五百年,而现在正是出贤臣的时候了。现在如果想要天下太平,除了我还能有谁能做到呢,只是齐王没有眼光而已。我又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后来,人们用“舍我其谁”形容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含贬义。

明朝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用到:“我嫡孙也,欲立太子,舍我其谁!”

道听途说

典出《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指从道路上听来的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四处传播,这样是抛弃道德的表现。后来人们就用“道听途说”来指听别人说的没有根据的传闻。

清朝李汝珍在《镜花缘》中用到:“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太公钓鱼

典出《武王伐纣平话》:当日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地,虢县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有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故事起因源于商纣宠信妲己,不听忠臣谏言,残暴不仁,滥杀百姓,荒废国政。姜子牙因精通兵法、阴阳数术,受纣王赏识并封为司户参军一职,后来姜子牙知道纣王的所作所为,便决定弃官离开这个暴君,并凭着机智逃过了商兵一路的追杀。

姜子牙听说西伯侯是明君,故在其属地渭河隐居,并且每日在河边以直钩钓鱼,钩上无饵,也不把钩沉入水里,而是离开水面三尺高。还会自言自语:“不想活命的鱼儿,就自己上钩吧。”后来终于西伯侯上门拜访,求其辅佐。姜子牙以八十岁高龄辅佐文王和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中国历史上国运最长的周朝。“太公钓鱼”这句成语便是源于此,也作“姜太公钓鱼”。比喻有意愿的人,自己就会上门。

同流合污

典出《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