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莫尔斯1832年秋搭乘“萨里号”邮轮返回美国。在漫长而单调的海上旅行中,莫尔斯结识了一个叫杰克逊的年轻人。杰克逊是波士顿城的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电学博士。此次他是在巴黎出席电学研讨会之后回国的。闲聊中,杰克逊拿出一块马蹄形铁块,上面有绝缘铜丝。他让铜丝通上电,那铁块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立即将铁钉吸了过去,再一断电,吸力马上就消失了,铁钉随即掉落下来。
“这真是太神奇了!”莫尔斯不禁感叹道。杰克逊告诉他这叫电磁感应现象,还向他介绍了许多电的传递等知识。
莫尔斯完全被电迷住了,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了。他想:
“电的传递速度那么快,能够在一瞬间传到千里之外,加上电磁铁在有电和没有电时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利用它的这种特性不就可以传递信息了吗?”
在经过仔细思考之后,莫尔斯这位颇有成就的绘画教授决定放弃他的绘画,发明一种用电传信的方法——电报。
回到美国,莫尔斯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没有电学知识,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便向大电学家斯特尼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了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主角”。渐渐地,莫尔斯就掌握了电磁的基本知识。他开始正式向“电报”发起冲击!
莫尔斯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在他之前,早就有人设想用电传递信息。早在1753年,当时人类对电的认识还是处在静电感应时代,一位叫摩立孙的电学家,就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架设26根导线,每根导线代表一个字母。这样,当导线通电时,在导线的另一端,相应的纸条就被吸引,并记下这个字母。当时由于电源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摩立孙的实验未能进一步深入。
3年过去了,莫尔斯不知做过多少次实验,可每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他的积蓄也全部用完了,生活十分贫困。为了维持生活,莫尔斯于1836年不得不重操旧业,担任纽约大学艺术及设计教授。课余时间,他仍然继续从事电报发明工作。
此时的莫尔斯也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他想到:在他之前的科学家,往往是为了表达26个字母而设计了极为复杂的设备,而复杂的设备制作起来又谈何容易。他意识到,必须把26个字母的信息传递方法加以简化,这样电报机的结构才会简单一些。于是,他在科学笔记中写道:
电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不停顿地走10英里(1英里≈161千米),我就让它走遍全世界。电流只要截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没有火花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些又是一种符号。这里有3种符号可以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它们可以构成全部字母,文字就能够通过导线传递了。那么,在远处能记录消息的崭新工具就能实现了!
“那么,用什么符号来代替26个英文字母呢?”莫尔斯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莫尔斯每天都趴在桌上不停地画着,他画了许多符号:点、横线、曲线、正方形、三角形……最后,他决定用点、横线和空白共同承担起发报机的信息传递任务。他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这些代表符号由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这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人称它为“莫尔斯电码”。
有了电码,莫尔斯马上开始研制电报。他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进行研制工作。终于在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制造出了一台电报机。它的发报装置很简单,仅由电键和一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点信号,按的时间长些表示横线信号。它的收报机装置较复杂,是由一只电磁铁及有关附件组成的。当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便产生磁性,这时由电磁铁控制的笔也就在纸上记录下点或横线。这台发报机的有效工作距离为500米。后来,莫尔斯又对这台发报机进行了改进。
第一次电报试验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隆重举行的。1844年5月24日,年过半百的莫尔斯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兴奋地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
电报的发明,揭开了人类电信史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