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在不同自然环境下,造成了不同的色彩观念:西方崇尚蓝色,东方崇尚黄色和红色。古希腊就比较喜欢蓝色和紫色,康定斯基说:“蓝色是典型的天空色”,“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因此,直到现在,西方人一直把蓝色看成是天堂的色彩,对蓝色十分崇尚。
古希腊人不是从天空,而是从海洋生发出对于蓝色的崇尚。海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所呈现的蓝色是因为天空之蓝的结果。紫色则是因为大海的蓝在阳光特别是朝霞晚霞的照射,紫外线折射出了紫色,因而紫色被认为是大海深处的颜色。在古希腊人看来,这两种颜色是最高贵的颜色。
在埃赛库罗斯的悲剧中,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依凯旋归来时,他的不贞的妻子为了激起神的嫉妒,故意用紫色花毡铺地来欢迎他;而他尽管身为国王,对着这种花毡也不敢踏足。在罗马帝国,紫色是皇帝专用的服色,十分高贵。用紫色来装饰,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礼遇。
古希腊关于颜色的传说
古希腊有一个关于“吻”的迷人的传说:
一位雕刻家爱上了他的作品——一尊石头的少女雕像,他日日夜夜陪着她,每天都会情意绵绵地亲吻她,对她说着永远也说不完的悄悄话。后来有一天,那尊石头雕的少女突然活了,一头扑进雕刻家的怀抱!
这一个粉红色的吻竟然让一个石雕都复活了,多么神奇的力量,这是对吻多大的赞美!然而,一切事物都有两极,本该是一个甜美的粉红色的吻,在这一个传说里却变得灰暗了。传说女神塞维涅爱上了美少年恩底弥翁,她怕见不到他,就用魔法使之昏睡不醒,以便常来亲吻他。比较而言,这个吻无疑是灰色的。
在古希腊,关于是风信子也有两则不同的传说。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宙斯的外孙许阿辛托斯很要好,西风神很妒忌,于是他在一次阿波罗投掷铁饼时,西风神故意把铁饼吹向了许阿辛托斯斯文文的头部,蓝天色的血液从许阿辛托斯的头中流出,于是长出了一株蓝色的鲜花就是风信子。
另一则传说,西风之神苏菲洛嫉妒太阳神阿波罗和菲亚辛丝相爱,把他们降为风信子,从此以后,风信子就成为情侣间守节的信物。
蓝色的风信子是最早的,它是风信子的始祖,后来经过人工培育风信子有了很多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风信子有着不同的意义。蓝色风信子(Bluehyacinth)是深受欧洲人喜爱的盆栽植物代表之一,它的花语是生命。
经过不断的品种改良,现在也有白、黄等颜色的风信子。比如,紫色风信子花语代表:悲伤、妒忌;白色风信子花语代表:不敢表露的爱;红色风信子花语代表:感谢你;黄色风信子花语代表:我很幸福。
风信子其实还代表着顽固,这是被选出来献给西元四世纪时违抗皇帝命令,拒绝雕刻异教徒画像而殉职的基督教徒的。这位教徒是一位石匠,因此风信子也叫做“石匠之花”。它代表的是对自己的信念非常坚持而且顽固的精神。
此外它也因为曾献给西元四世纪时为了在土耳其建僧院而执笔写了许多提升道德观念相关论文的圣僧,因此风信子的花语又是“道德”。
风信子因为生长在偏僻险要的地方,冰蓝色的绝美花朵又只有一个月花期,因而高傲而冷漠的魔界风信子脆弱寂寞,需要关怀。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爱,无论是谁心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存在,只要是真爱就算历经时间的考验和重重磨难,它也都不会变,而相信这种爱的人也不会变。
古印度文明的颜色揭秘
古代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动不已。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理由,让这样一种文明历经几千年的沉淀?
一个国家总是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比如国旗。印度的国旗是呈长方形的,它长与宽之比为3∶2。从上而下依次由橙、白、绿三个面积相等的横向长方形组成。上方的橙色象征国民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也是教士法衣的颜色,也是属于那些舍身为国的英雄们的颜色;位于下方的绿色寓意着信心,也预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力;位于中间的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白色中心绘着24根轴条的蓝色****,个性鲜明,这些****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在印度人心中,它是神圣之轮、真理之轮、是能带领他们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是永远轮回苍穹之轮。
在印度你还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印度的妇女,不分老幼,不分贵贱,都会在前额正中点一个红点,她们把这个痣叫“吉祥痣”,这在印地语中叫“迪勒格”。对于远道而来的尊贵的客人都会举行一个仪式,就是为客人点红,据说这是印度给予尊贵来宾的一种传统礼遇。
其实,印度人,特别是妇女,更多的是给自己点红。而且在印度,哪怕生活再穷困,妇女们也会化妆,一点朱红色配在暗色的肌肤上,效果十分奇妙,它让人一下子就变得妩媚了。
传统点痣的方法,是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原料捣成糊状,之后再点在前额的眉心,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水滴、瓜子形状的。据说,这原是一种宗教符号,可以消灾避邪。古代印度的瑜伽学者就认为,位于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之源,必须涂上药膏加以保护,因而,那些印度教苦行僧多半也会在前额点上朱砂。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那种传统的用朱砂点吉祥痣的方法几乎被淘汰,女士们大都选择从市场上买来一盒盒现成的吉祥痣,用时只需取出一片贴在前额,不仅方便,而且可以随意选择尺寸、颜色,还能随意搭配不同颜色的衣服和首饰。
印度人对于颜色,有着自己的喜好。
橘黄色是印度人认为最庄重、最传统的颜色。一般印度教的高级祭司“斯瓦米”在出席活动时都会穿着橘黄色的教袍出席活动,并接受教徒的膜拜。
当我们看到印度人的传统服饰纱丽、旁遮比、托蒂、鼻环和吉祥痣,会让人不由得想到泰戈尔的诗,是那么飘逸,那么雅致,那么理想,它们都同样产生在一个不甚富裕的国度,却充满了永恒的生命力。
在印度,那些以紫色、橙色、金色、咖啡色等颜色为主的服饰,它们既代表着宫廷的气质,又富有南亚风情,显得神秘而又妖媚,总令那些爱美的人心醉,甚至一些西方的设计师常常会选择从印度服饰文化中去寻求灵感。印度服饰总是给那些急需灵感的设计师们提供众多的灵感元素,无论艳丽的,还是神秘的,特色鲜明的头饰和首饰,都能一一罗列。然而最能给人激情的,是印度人自古以来不变的对生命的热爱,如沙漠中的甘露,让人的希望永不磨灭。
然而在古印度,最高贵的颜色却不是桔黄色而是白色,这主要跟它所处的特殊的亚热带地理环境因素有关系。但尽管是最高贵的颜色,它在印度最受推崇的佛教里却没有被大面积的使用。
古印度认为红色是具有生命、活力、朝气的热烈的颜色;蓝色则意味着真诚;阳光一样灿烂的黄色则表示光辉壮丽;绿色是代表和平和希望的颜色;紫色则能让人心境安详宁静。
印度人喜欢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大面积地使用红、黄、蓝、绿、橙色那些鲜艳的颜色,想来这就是使他们对生命充满无限热爱的根源吧!而黑、白和灰色这样一些暗淡单调的颜色,都被他们当作是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而排斥着。
古巴比伦文明的颜色揭秘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版图内。“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的语言,意思是“两条河流中间的那块地方”,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伊拉克巴格达城为界限,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地理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有的称为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的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两河流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有约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的古代印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和大约公元前2027年的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楔形文字就是苏美尔人发明的,和我们的甲骨文一样,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的先人几乎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素以人们叫做“楔形文字”。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联合建立的伟大的乌尔王朝。到了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新的王朝。从那天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当时的巴比伦尼亚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地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为什么要刻在黑色的玄武石上那?
我们知道中国的石碑大多是花岗岩,在北京的每个寺庙里都有这样的石碑,而且我们的英雄纪念碑也没有刻在黑色的玄武石上,为什么汉莫拉比选择刻在黑色的玄武石上?
我们今天从本书的主题出发,从颜色上找找这个原因。
在古巴比伦,黑色是地位的象征,是尊贵的象征,是财富的象征,就像我国古代的官服一样,你是几品的官员,你就穿几品的服装,图案和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古巴比伦也是如此,只有极其尊贵的人才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刻在石碑上。那时候,写字也是特权的一种象征,而写在黑色的玄武石更是尊贵非凡的人才可以为之的。汉莫拉比就是这么一位尊贵非凡的人!
那么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在古巴比伦,黑色意味着长久,汉莫拉比想长久地统治这个世界,他把对未来的愿望寄托在这黑色的岩石之上,好像这是他唯一相信的东西。
黑色是这个世界上最可以吸收光的色质,刚毅,神秘,未知,却又令人向往!黑色这个简单的色彩却让人无法用常规的方式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