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卷·两晋南北朝时期(2)

那么,冉闵究竟是英雄还是屠夫?这还是得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因少数民族大量屠杀汉人,积怨之多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根据史料记载,“五胡”政权大多规定胡人为“国人”。作为“国人”的“胡人”可以随意欺压汉人,掠夺汉人的财产;作为上层贵族的胡人更是大肆俘虏、残杀和奸淫汉族女子,甚至烹煮为食物。此外,沿用至今的“胡作非为”、“胡说八道”、“胡扯”、“胡来”等词语中,都带有“胡”字,可见当时的汉人对胡人的行为是多么憎恨。一次,冉闵攻下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后,一举解救了数万名汉族女子。后来,冉闵被前燕俘杀后,这些女子又全部被鲜卑军队俘获,并在被奸污后充做军粮。因胡人原始野蛮的行径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才使得冉闵忍无可忍举兵灭胡。在这一特定的时代,冉闵的行为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他解救了大批汉族百姓。然而作为汉族英雄的冉闵,却终究难得历史的认可,只能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东山再起

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只能偏安于江南。与此同时,北方氐族的苻氏政权,正在逐渐强大。

前秦政权的奠基人是苻洪,后赵掌权者石虎死后,苻洪表面上降于东晋,暗中却在积聚力量,很快便拥兵10万,力量不断壮大。苻洪死后,其儿子苻坚继位。苻坚执政后,打破了种族界限,大胆起用汉族人,并重用汉人王猛。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治和经济。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倡导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使前秦在十六国的乱世中呈现了罕见的“小康”景象。

有了完好的政治体系和经济基础后,苻坚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他率兵先后灭掉了前燕和前凉等国,统一了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但苻坚的志向并不限于此,兼并东晋统一全国,才是他最终的愿望。

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大会群臣,共商伐晋大计。会上,他踌躇满志地说,自我继承大业以来,已有30年之久。现在,四方基本扫平,唯有东南一隅不降。每当想起天下尚未统一,我就茶不思饭不想。现有,我们拥有大军97万,我准备亲自领兵伐晋,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秘书监朱彤立即迎合说,陛下应乎天道,顺乎时势。我们发兵100万,晋主必定望风而降。要是不降,也只有逃亡江海。到时,中州之民,得以返归桑梓。只要陛下大驾东巡,封禅泰山便可。这个马屁拍得苻坚大喜。可其他大臣都认为不能贸然行事,更何况讨伐东晋是大事。东晋群臣和睦,上下一条心,又有长江天险做屏障。苻坚因此很不高兴,他说,当初夫差和孙皓都有长江天险,不是照样被灭吗?

群臣退去后,苻坚的弟弟苻融又来劝谏说,我军长期作战,兵士已疲惫不堪,这个时候万万不可伐晋。但苻坚仍然不以为然。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禁卫军3万,号称10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

一个月后,苻坚主力抵达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与此同时,益州的水师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前秦军队从东到西拉开了长达千里的战线,水陆并进,直扑江南。

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文武百官都心急如焚。晋朝军民都不想让江南沦陷,这时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能拿出抗敌的策略。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谢安年轻的时候与王羲之非常要好,他们经常一起在会稽东山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谢安很有名气,大家都认为他才华出众。可是他却宁愿在东山隐居,不愿出来做官。

直到40岁,谢安才重新出来做官。由于谢安长期在东山隐居,所以后人把他重新出仕称为“东山再起”。

前秦大军压境后,以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奋起抵御。谢安还举荐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大都督,又任命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先锋。谢玄是个文武全才,他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后,就招兵买马,整顿军队。在他的麾下有一个叫刘牢之的人,武艺高强,作战勇猛,谢玄就任命他为参军,让他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经过谢玄和刘牢之严格训练的军队,百战百胜,由于队伍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京口又称“北府”,故人皆称之为“北府兵”。

淝水之战与南北朝并立

公元383年十月间,苻融率领前锋部队攻破寿阳(今安徽寿县),接着又围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当时,硖石的守将胡彬因为粮草用尽,向谢石告急说,敌人现在士气旺盛,而我军粮尽兵弱,我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可这封告急信却被前秦军截获,交给了苻融。苻融看完信后,认为晋军不难击破,当尽快发动进攻,以免晋军逃走。苻坚接到报告后,留下大军驻守项城,自己率8000轻骑日夜兼程赶到了寿阳,然后派朱序前往晋军中劝降。朱序原是东晋梁州刺史,在襄阳失守后被俘,他到了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实情。谢石听说苻坚来到寿阳后,心里十分害怕。朱序看出谢石胆怯,便说:“现在秦军的各路人马尚未集中,如果此时迅速发起突袭,挫其前锋,秦军就不再难对付。”谢石听后,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并当即派刘牢之率5000北府兵,出击洛涧。正当前秦军大将梁成准备出战硖石时,不料遭到刘牢之夜袭,被杀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兵败身死。随后,刘牢之又分兵截断梁成军的归路。秦军得知后路被断,争先恐后抢渡淮水。晋军趁机杀来,斩杀了前秦1.5万人,并缴获了大量军资器械。谢石见首战告捷,立即命军队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今淝河,安徽寿县南)东岸。

苻坚在寿阳城上一看,只见晋军布阵严整,旗号鲜明,又望见附近八公山上(今安徽凤台东南)的草木左右摇晃,以为也是晋兵,心中不禁开始惶恐。他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劲敌,你怎么说他们不堪一击呢?

就在这时,晋军派使者来见苻融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列阵。这是不是表明想要决战吗?要是决战的话,请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

秦军诸将听后,当即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想趁晋军渡河时,以骑兵发起突袭,一举击溃晋军。

可想而知,本来士气就低落的秦军,一后撤肯定会失去控制,阵脚大乱。谢玄一看秦军内部大乱,当即率领8000名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起猛攻。朱序则在秦军后阵大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慌乱中的秦兵一时难辨真假,争相逃命,很快便溃不成军。

苻融见情况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想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中箭身亡。这时,失去主将的秦兵更加慌乱,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一些活着的人听到风声,以为是晋军追兵的呐喊,便不敢停下,拼命逃跑。此时又是冬天,逃兵们沿途受冻挨饿,一路上又死了无数。等逃回洛阳后,只剩下十几万残兵。著名的两个成语“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就出自于淝水之战。

这场大战后,前秦从此一蹶不振,渐渐土崩瓦解。后来,被前秦吞并的几个国家相继复国,一些少数民族则据地自立,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与灭掉东晋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到南北朝阶段。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图

东晋之后的百余年间,江南相继出现了以建康为都城的四个政权,即宋、齐、梁、陈,历史上将这四个政权称为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历史上将北魏与魏末分裂的东魏、西魏,以及继起的北齐、北周合称为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上承两汉、下启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中间的一个分裂、战争的时代,前后长达170年。在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拓跋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3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其母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矩,身遭厄运。皇兴五年八月,献文帝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传位于他,自称太上皇帝,总揽朝政。是时,北方连年水旱,赋税繁重,官吏残暴,百姓流离失所,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太上皇揽政数年,还先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廉吏、严惩贪污、减轻租赋、劝课农桑等应对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据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公元471年—480年)的10年之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达20多起,北魏政局一直处于严重动荡之中。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孝文帝刚满10岁,太上皇帝暴崩(坊间说是被冯太后毒死),太后乃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自太和元年以后,太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孝文帝自幼在太后的抚育、培养下长大成人,对祖母十分孝敬,谨小慎微,自太后临朝专政,他很少参与朝政,事无大小,都要秉承太后的旨意。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拓跋宏开始亲政。在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文帝自此以后,独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担,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北魏初年吏治混乱,官吏以自筹俸禄为名任意敲诈百姓、鱼肉乡民。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规定官吏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官吏不得自行筹集。

孝文帝还建立了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三长制是为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利于中央集权。

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均田制,规定只要是15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国家领取耕种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领取荒地40亩、桑田20亩,女子可领取荒地20亩。桑田作为私田,也称永业田,死后可以传给子孙。露田不能买卖,死后归还官府。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并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他重用了许多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唯才是用,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改革:

1.禁止鲜卑贵族衣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2.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3.公元496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名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准归葬塞北。

孝文帝强制性地实施这些政策,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与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带头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也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4.在北魏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四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一直到唐朝,武则天编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5.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

知识链接

云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佛教相当兴盛,各地开凿了很多的石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西郊,最早开凿于北魏中期。云冈石窟依山开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有45个,内有5万多尊大大小小的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有十几米高,气势雄伟、景色壮观。

等到孝文帝迁都至洛阳后,北魏又开始在洛阳南边的龙门山上开凿石窟,后来在北朝至唐朝几百年间又经过了不断修造。目前龙门石窟有1300多个洞窟,其中有大小佛像9.7万多个。

悬空寺悬空寺坐落在山西浑源县城南5公里恒山主峰天峰岭和翠屏山之间的岭谷峭壁上,被誉为“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最初兴建于北魏晚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寺庙建筑有40余座。这些建筑错落有致、若临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