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42

第42章 中国卷·明朝时期(6)

当时在各个贝勒中间,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也最高。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此外,还有年仅15岁的多尔衮、13岁的多铎、阿济格以及济尔哈朗四个小贝勒。

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因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有大错,自然没有资格更没有条件来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势力弱小。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为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也有条件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人心,而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代善来继承汗位,他曾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分析了各个候选人,他对多尔衮最为防备,因为多尔衮是纳喇氏所生,而纳喇氏是努尔哈赤晚年时期最得宠的妃子。她还是多铎和阿济格的生母,当时的多尔衮虽然才15岁、多铎才13岁,但因为努尔哈赤的偏爱,他们已经掌握了正白、镶白两旗。

于是,在皇太极的授意下,四大贝勒宣称努尔哈赤留有遗言,强迫纳喇氏殉葬。这样一来,年幼的多尔衮和多铎便失去了依靠,无法与皇太极抗争。

而皇太极当时35岁,年富力强,还统领正黄、镶黄两旗,势力比较强大,又建有战功,有政治斗争经验,幼小的多尔衮是不能与他相比的。努尔哈赤死时,后金国家已经有稳定的政权,继他为汗者,必须有治国才能。这一点皇太极最合适。于是,代善联合阿敏和莽古尔泰等人,共同起草了一份劝进书,请求皇太极即位。

天启元年九月,皇太极登基继承汗位,次年改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后,不满足于守成,决心要开创全新的局面。他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民”的措施,强调满洲、汉人“均属一体”,审罪、服役不要有差别。他还禁止诸贝勒大臣属下私自到汉官家勒索财物及进行骚扰。这使汉人得到安定,感到后金统治下的地方是一块“乐土”。

同时,皇太极加强集权统治,仿照明朝大搞专制集权,不断增强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囚禁阿敏,打击代善和莽古尔泰,取消八大和硕贝勒共坐议政的形势,改设“八大臣管理国务”,称“八固山额真”,在旗内总管一切事务。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

镇守辽东

皇太极即位后,建立清朝,在对外扩张方面,他决定暂且放缓对宁远的攻击,转而攻打朝鲜。当时,明朝需要筑城、练兵,清朝则需要进攻朝鲜,掠夺财富。明清两方都需要一段休战时间。在这样的情势下,袁崇焕提出与皇太极和谈,皇太极表示赞同,但明熹宗和许多大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满清从来都是附庸国,皇太极没有资格来谈判。

皇太极利用商议和谈的机会,进军打败朝鲜。同时,袁崇焕也开始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小凌河等地的防御工事,并且派出援朝军队,但因为朝鲜很快投降,明军只能退回,没有和清军发生正面冲突。

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初八,锦州城已经修筑完成,大小凌河还未完工。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清军渡过大凌河。驻守在大凌河城的明军无城可守,便退回锦州,清军则直逼锦州。

五月十一日到六月初四,明将领赵率教率领明军与皇太极展开激战。明军利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弹和矢石构成了强大的火力网,成为一道清军难以逾越的鸿沟。清军只能改用抬运车梯,冒死抢渡护城壕。可战壕又深又宽,拥挤在战壕边的清军士兵不断被炮火击中,尸横遍野。双方激战到傍晚时分,皇太极眼看没有任何取胜的希望,便下令停止攻击。这一战,清军损失惨重,皇太极见久攻锦州不下,便转攻宁远。袁崇焕严阵以待,胸有成竹,两军相望,激战两天两夜,双方损失都非常惨重,但皇太极依然没能攻克宁远。于是,皇太极再次转攻锦州,但锦州城池坚固,皇太极再次无功而返。而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清兵中暑者很多,士气低落,皇太极不得不撤回沈阳。

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然而,虽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袁崇焕还是不得魏忠贤的欢心。这时,魏忠贤见袁崇焕威势日增,便指使同党攻击袁崇焕不去援救锦州。袁崇焕只好辞职,回老家广东去了。这年八月,喜欢捉迷藏和做木工的熹宗皇帝朱由校驾崩,因为没有子嗣,由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

17岁的崇祯做了皇帝,他年纪虽小,却非常精明能干,与他哥哥大不相同,他干净巧妙地为朝廷翦除了“阉党”魏忠贤,并逼他自杀。魏忠贤死后,附和他的大臣或杀头或充军,遭到魏忠贤排挤的袁崇焕被重新起用。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召见袁崇焕,询问辽东防务事宜。袁崇焕提出了诸如粮草供给保障、排除干扰等要求,崇祯都一口答应。袁崇焕又提出了一些具体镇守辽东的策略,崇祯表示了赞同,并照办,让他去总督宁远防务。

可是,袁崇焕尚未赶到宁远,宁远突发兵变,原因很简单,军队很长时间没有发粮饷。当时中央财政无力,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发军饷。袁崇焕建议朝廷用内部的钱发饷,而崇祯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从此之后,他对袁崇焕便有了看法,不再像以往那样信任了。

不久之后,另一件事情的发生,更加让崇祯疑忌和埋怨袁崇焕,便是袁崇焕诛杀皮岛大将毛文龙的事件。只是因为当时非常需要袁崇焕来抗清,才未加责备。

皮岛是辽东半岛附近的一个岛屿,地势十分重要,北可抗清,东可控制朝鲜,西南则可护卫胶东半岛的蓬莱、登州。皮岛守将毛文龙曾因抗清有功,但后来做了魏忠贤的干儿子,贪污横行,并曾写信给皇太极说道:“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袁崇焕为了安定形势,消除弊患,于崇祯二年(1629年)七月以伏兵捉住毛文龙,并宣布其十二条罪状,将他诛杀。而后,袁崇焕又请求裁减岛兵,以增加粮饷,并防止岛兵哗变。士兵减少了,粮饷反而要增加,崇祯感觉非常不妥,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但在崇祯帝内心深处,却对袁崇焕起了疑心,这一事件也为袁崇焕的死埋下了种子。

京师告急

宁锦兵败后,皇太极非常不甘心,他深知袁崇焕绝非等闲之辈,宁锦防线难以从正面突破,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术,借道蒙古,进攻明朝都城。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纳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亲率大军20万,避开宁远、锦州,从蒙古境内开拔,抵达老河,然后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大安口、龙井关和洪山口,各军赶至遵化会合。

当时明朝除了袁崇焕在宁远、锦州布有重兵外,山海关以西的边务已经废弛,面对后金兵的进攻,毫无抵御之力。参将张安德等逃走,张万春投降,清军没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于十一月初二抵达遵化。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见情势危急,率军飞驰三昼夜到达三屯营,却被总兵朱国彦拒之门外。赵率教不得已率军西行,与后金军相遇,双方激战在一起,赵率教身中流矢而亡,全军覆没。清兵乘胜攻打遵化,并屠城,参将、守备等战死,三屯营副总兵连夜逃跑,巡抚王元雅自杀。总兵朱国彦十分愤怒,将逃跑的将帅名单张贴于城内,又将家财散给众人,同妻子上吊自杀,山海关陷落。

十一月初一,袁崇焕督师从宁远到山海关,得知清兵已从蒙古入关,急忙赶到棒子岭调动兵马,命令保定巡抚解经率军救援。遵化城被攻克后,清军直逼京师,袁崇焕得到急报后,不经请示朝廷,当即率军于初十抵达蓟州。崇祯帝听说后极为高兴,下旨勉励他,并发万两白银犒劳将士,命他统领各路援军。

十一月十二日,清兵攻陷古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忽见200清军骑兵来战,听到大炮声溃散而逃。次日,袁崇焕侦察到清兵偷偷绕过蓟州向西挺进,直逼京师,便率领1万辽东铁骑日夜兼程,赶往北京。当时部将们担心,军队没有朝廷的命令而进兵京师,会遭猜忌。袁崇焕坚定地说道:“如能解难,虽死无憾。”

袁崇焕于十六日抵达左安门,此时,京师谣言四起,盛传是袁崇焕将清兵引来,一时之间,舆论漫天而起,大骂袁崇焕是“汉奸”,人心惶惶,真假不分。竟有人站立在北京城的城墙上往城下袁军士兵的头上扔石头,一边扔,一边骂“汉奸兵”,石头砸死砸伤了不少袁军士兵。崇祯帝对此也是满腹狐疑。此时,北京城内权贵非常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说袁崇焕名为救援京师,却听任敌兵烧杀抢掠。

此时,袁崇焕兵马疲惫,请求入城休息,却遭到了崇祯帝的拒绝。袁崇焕只得驻军于广渠门外。

清军在通州之北20里处扎营,分兵向彰义门、天津、密云、居庸关、良乡、固安方向推进,情势万分危急。袁崇焕任命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率部开到德胜门前,自己与祖大寿等列阵广渠门,严防以待。

十九日,皇太极率军抵达,袁崇焕身披金甲,率军在广渠门外与清军展开了厮杀。大战中,袁崇焕身先士卒,临阵督战,两肋中箭,因为身穿重甲才没有伤及身体。战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在明军猛烈的反击下,八旗兵主力阿巴泰贝勒大败而逃。袁崇焕率军乘胜追击,八旗兵死伤惨重,皇太极被迫撤退。

皇太极惨败之后,深感单凭武力无法取胜,便进行反间活动,密谋以借刀杀人之计,除掉袁崇焕。皇太极率军驻扎在南海子时,曾抓获两个明朝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囚禁于军中。皇太极密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到监押两个太监的处所外,故意谈论军机,说袁崇焕和清军早有秘密约定,我们可以不动一刀一枪占领北京。第二天,清军故意放跑了杨春和王成德。杨春二人回京后,立即报告崇祯帝,崇祯帝听后,对有关袁崇焕的传言更加深信不疑,于是决定诛杀袁崇焕。

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以议粮饷为名,宣召袁崇焕进宫,在宫中将其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见状,惊慌莫名,只好出城等候。

三天之后,圣旨到来,说袁崇焕以通敌谋反罪被捕。囚禁审讯半年后,袁崇焕被处以磔刑。最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崇焕是汉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个场面。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更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自己誓死保卫的人们冤死了。

李自成进京

明代中后期的半个世纪,是明朝统治最贪婪、最腐败、最黑暗的时期。豪强兼并土地,赋税日益加重,手段残酷,统治者内部争斗不休,政治腐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上连年严重灾荒,以至于出现了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景象。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到处激起民变,反矿监、反税吏的规模日渐扩大,农村饥民纷纷揭竿而起,首先由陕北爆发。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从陕西白水农民王二举族造反开始,各地相继起义者不计其数,先后有高迎祥、张献忠等。但各起义军间各自为战,分合无常,在陕西和山西之间与朝廷周旋。到崇祯四至五年之间,各路义军先后拥王自用(号紫金梁)、高迎祥为盟主,各义军号称三十六营,有20余万人马,由陕西向山西转移,出现了联合之势。此时,李自成投入其舅父高迎祥(闯王)部,称闯将。其后,又在河南扩大了队伍,自成一派。崇祯七年,高迎祥所部误入兴安(今陕西安康)的车厢峡,处境万分险急,李自成以诈降为名,使义军通过黄河。崇祯八年,农民军面对官军合围分进的紧迫局势,高迎祥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在荥阳商议对策,在意见分歧之时,李自成以他的聪明和远见提出两项主张。“分兵定所向”,说是“一夫犹勇,况十万众乎”和“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

荥阳大会意义重大,标志着各分散的农民起义军开始聚集在一起商讨对敌策略和今后战略的大会。大会之后,农民起义军顺利地粉碎了明军围剿,同时农民军在战略上由防御开始转为进攻,战术上由被动改为主动。所以可以这样说,这次荥阳大会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同时也彰显了李自成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能力。后来,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为东路军,他们在攻克凤阳后,进行了一次商讨,因政见不和,张独自率部南下,高带领李则西进中原,两大主力又分开,因而削弱了农民军的力量。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牺牲,李自成被众人推举为闯王。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中最为杰出的领袖,他出生于陕北米脂县的一个穷苦农家,从小深受压迫和剥削。他曾经给地主放过羊,21岁的时候在银川当马夫,也当过兵,深受政府和官绅的欺压。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率村民投奔过王左卦和不沾泥,王左卦失败、不沾泥投降官军后,又投奔高迎祥。他从小具有反抗性格,骁勇善战,颇有谋略。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他待人和蔼,谦虚谨慎,善于倾听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他日常生活俭朴,深受大家的爱戴。他在战斗的过程中逐渐立下推翻朝廷、建立帝业的志向。他被选为闯王后,率部坚持斗争,接连攻克宁羌、剑州、昭化、梓潼,逼近成都,击杀过明总兵、知州、知县等多人,声势浩大。崇祯十一年春,进攻梓潼失利,李自成军又在潼关南原遭到明军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合击。其部下也损失殆尽。他便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潜伏在山区,修文练武,积极做好出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