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50

第50章 中国卷·清朝时期(6)

当然,朝中也有不依附于和珅的。据朝鲜在华官员的文献记载:“和珅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王杰、刘墉、董浩、朱珪、纪昀、铁保、玉保诸人,终不依附。”

因此,对于和珅的贪污受贿专权,以及他任户部尚书以后实行的议罪银制度,先后有两位官员上奏乾隆,对此进行揭露。

一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时候,监察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家仆刘全营私舞弊,日用奢华,衣服车马居室逾制。按照大清律法,家仆敛财,是要罪及主人的。和珅知道此事以后,当即让刘全拆改居室,藏匿财物。这么一来,当乾隆令官员核查的时候,当然查无实据。和珅没事,曹锡宝反而引火上身,被处以参奏不实、革职留任的处分。并且,乾隆认为,曹锡宝弹劾和珅是受到了纪晓岚的指使,因为纪晓岚一向与和珅不合,故而借此来报复和珅。所以他斥责曹锡宝,说你本想是弹劾和珅,故以他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曹锡宝听后,没几年便抑郁而死了。

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时候,内阁学士尹壮图向乾隆参奏,诉说吏治的腐败,议罪银制度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种种不利。他指出了很多的现象,例如,各省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亏空非常严重。由此,尹壮图请求乾隆下旨派遣官员去各地查看,并永远废除议罪银制度。对于贪官必须要记过与免职,不可让其为官。尹壮图的谏议当然没有错,而乾隆是如何表态的呢?他先是对参奏行为本身给予了训斥。因为尹壮图的父亲和纪晓岚是同年考生,而尹壮图与纪晓岚的交往也非常密切。因为之前有曹锡宝一事,尹壮图弹劾和珅成了乾隆的心理禁忌。训斥完后,乾隆派官员同尹壮图一起到各地核查亏空情况。但和珅早早闻讯,又动了手脚,各地督抚在他的安排下都做足了准备工作。尹壮图等官员前往山西、直隶、山东、江苏等地核查时,根本查不到任何证据。尹壮图的下场和曹锡宝一样,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二,乾隆帝驾崩,嘉庆亲政。大学士刘墉等人纷纷上奏,弹劾和珅,列举和珅种种贪污恶行。以前有乾隆帝的庇护,嘉庆不能惩处和珅,如今早对和珅非常不满的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仅过了10多天,在正月十五,嘉庆就宣布了和珅的20多条罪状,紧接着就是查抄和珅的财物。

这些财产名目繁多:黄金、白银、房产、地产、庄园、粮食、当铺、钱庄、古董、金银玉器、首饰、西洋进贡品等。据学者统计,价值应该在两亿两白银左右。一些史书、笔记中的记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最高的达11亿两。无论哪个数字是真实的,都可以看到和珅贪污数量的巨大。以至于他倒台后,民间开始流传一条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然而,尽管嘉庆帝铲除了和珅巨贪集团,但是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已经是积重难返。

镇压白莲教起义

乾隆后期,议罪银制度导致吏治非常腐败,加上和珅的专权使贪污大案频频发生,而且屡禁不止,使清王朝迅速由强盛变为衰退。这一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却日益繁重。而且灾荒连年,湖北荆州屡遭洪灾,淹死者数不胜数。当阳百姓没有粮食吃,连树皮都啃光了。枝江、长阳百姓只能吃观音土。枣阳百姓更是以石粉充饥。四川重庆、忠州一带饿殍遍野,到处都是凄惨的景象。

白莲教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源自于佛教的净土宗。早在元、明时期,白莲教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农民军往往借白莲教的名义起义。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时期,白莲教的反清复明活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乾隆后期,白莲教在楚、川、陕三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王朝下令逮捕了很多教会骨干。教首刘之协、宋之清等人被逮捕后发配到新疆,但途中逃脱。他们的家属先被关押,后被杀害、流放。川、黔、湘苗民大起义爆发后,川、陕、楚官府更是大肆追查、搜捕白莲教。在追查、搜捕的过程中,清廷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趁机勒索百姓。

白莲教首领刘之协在发配途中逃脱后,一直隐居在河南新野县教徒家中,他秘密串连河南、湖北、四川的教徒,约定于嘉庆元年(1796年)四月十七日同时起义。可是,被官吏日益欺凌的湖北宜都、枝江的百姓实在忍无可忍,于二月初就首先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接着,长乐、长阳等地的百姓也相继响应,远安、来凤等县的百姓,都纷纷揭竿而起。

在各地的起义军中,以王聪儿率领的起义军最为强悍。王聪儿是襄阳地区白莲教首齐林的妻子,她自幼跟随父亲流浪街头,走马卖艺,练就了一身好本事。后来,父亲当了茶役,王聪儿便和襄阳县衙的总差役齐林结婚了。婚后,齐林惨死在贪官暴吏的屠刀下。20岁的王聪儿剪去长发,投入到人民大起义的洪流中。她指挥襄阳起义军,进攻襄阳和樊城,随后转战于河南的邓州、唐州之间,火烧了吕堰驿,声威大振。逐渐发展成为四方起义军的中心。

嘉庆二年(1797年)初,襄阳起义军兵分三路进攻河南,再经陕西向四川进发。嘉庆帝一再命令加强汉水防御,想把起义军堵击歼灭于汉水之北。但是,起义军却早在清军赶来前五天,全部南渡汉水。同年六月,到达四川的东乡附近。

在四川战场,徐天德、冷天禄率领的起义军节节胜利。六月,他们在东乡附近的白秀山遭到清军围攻时,王聪儿率领部队分成黄、白、蓝三队,步兵在前、骑兵在后,突然出现在山沟,向清军发动了强势的攻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终于把清军击溃。湖北、四川两支起义军会合后,控制了20多个州县的广大农村。不久之后,冷天禄率军又攻下了临江,各支起义军纷纷汇聚而来。

起义军在东乡会师之后,清廷大为震怒,立即调动三路大军,扑向起义军。此时,起义军人数众多,粮草上面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难以统一号令,于是决定分兵突围。四川起义军逐渐撤向巴州地区,王聪儿率领襄阳起义军冲破包围后,又杀回湖北,避实就虚,接连粉碎了清军的围追堵截,强渡汉水,与陕西起义军会师,直逼西安。但当时驻守陕西的清军兵力雄厚,他们死死缠住王聪儿部队,使起义军陷入被动。王聪儿且战且退,想退回湖北,行至湖北境内的三岔河时,被追上的清军包围,起义军奋勇还击,弹药箭矢用尽,便用石头砸击清军。当清军得知王聪儿在卸花坡时,便集中全力围攻王聪儿。王聪儿组织了多次反击,终因众寡悬殊,便带领10多名女战士退到山顶。清军蜂拥而上,意图活捉王聪儿,王聪儿等人登上山顶后,纵身跳下了山崖。这一天,是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二十日,王聪儿才不过22岁。

王聪儿死后,襄阳起义军的余部又重新杀回四川,与四川各地的起义军并肩战斗,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嘉庆四年(1799年)底,起义军发动了苍溪之战,一夜杀死清军副将以下24名军官,歼灭清军无数。

嘉庆五年(1800年)夏,清廷下令地主乡绅的乡勇、团勇实行“坚壁清野”和“碉堡政策”,迫使起义军力量大为削弱。但是,起义军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4年的斗争。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这场轰轰烈烈的白莲教大起义,才被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

嘉庆帝猝死

白莲教大起义是清代中期最大的农民起义,纵横川、陕、楚、豫、甘五省,历时9年多,沉重地打击了清廷从全国16个省调来的军队,杀死其副将以下军官400多人,一、二品官员20多人,土豪劣绅不计其数,仅四川一省,就不下五六百人。清政府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消耗了饷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朝便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拮据的困境。

嘉庆帝亲政之后,虽然惩处了大太监和珅,但吏治的腐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夏,嘉庆帝率领大批随员、名优艺伎,浩浩荡荡进发木兰,不久后抵达热河,安顿于避暑山庄,开始了木兰秋狝。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七月十五日,嘉庆帝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猝死。

嘉庆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刻封锁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闲杂人员出入。直到二十七日,京城的王公贵族们才知道了噩耗。嘉庆帝猝死的原因扑朔迷离,致使民间产生了各种传说和推测,一时流言四起。

其中一个说法是被雷劈死的。嘉庆帝到达避暑山庄后,立刻全副武装,率领满朝大臣和八旗劲旅,大队人马直奔木兰围场。他们狩猎多日,只猎获了一些野兔,嘉庆帝非常扫兴,于是准备提前结束。在途中返回的时候,雷电交加,嘉庆帝遭了雷劈,落马身亡。这个说法虽然广为流传,但是没有丝毫史实依据。

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推测,嘉庆帝的死因大概是因为长期的操劳而导致的心脏衰竭。从登基亲政以来,他没有过上一天轻松的日子。他父亲乾隆在世的时候,天下太平,轮到嘉庆坐江山,国家日益衰败。嘉庆想改变颓败的现状,振兴国家,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苦斗了25年,可积重难返,在巨大的压力下,嘉庆帝的健康状况渐渐恶化。

嘉庆帝从病倒到归天,还不到一天工夫。虽然死前没有出现任何的征兆,但导致猝死的最大祸首便是长期的劳累、伤神、压抑、苦恼、忧郁和烦躁。已经60多岁的嘉庆帝,身体肥胖,加上天气暑热、旅途劳顿,有可能引发心血管病而猝死。几十年来他为治理日益衰败的国家,殚精竭虑,付出了全部心血。但他的能力不足以带领大清帝国走向中兴,他根本无力驾驭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清王朝。

嘉庆帝死后,他的次子爱新觉罗·旻宁即位,是为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自幼在读书行文、习武等方面便表现不俗,是一位理想的接班人。虽然嘉庆时期,依然沿用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方式来定立储君,但朝中大臣几乎都知道,旻宁必将登上皇位。因此,嘉庆暴毙后,朝内并没有发生动荡,旻宁很顺利地即位。他即位之后,重用的人都是因循守旧、明哲保身之辈,国家的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国库连年亏空。虽然道光帝在盐政、开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改革都不彻底。道光帝还厉行节俭,停止大型的兴建或整修工程,甚至带头减少膳食。但自乾隆后期开始,吏治腐败,以倡导的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百官阳奉阴违,依然奢侈无度。由于财政亏空,经济委靡,日益加重了清朝的衰败,致使道光帝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

最节俭的皇帝——道光帝

纵观中国历史,皇帝坐拥天下,绝大多数都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但历史上也有几位节俭的帝王,比如:汉文帝刘恒、宋仁宗赵祯、宋孝宗赵昚、明太祖朱元璋、清宣宗道光等。在这些皇帝中,道光帝在节俭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不仅把节俭看做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与品德的标准。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的时候,道光随父亲嘉庆帝前往盛京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非常简陋局促,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要比沈阳故宫阔气得多。

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带到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看到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起祖先创业的艰难,道光立志要节俭律己。

回京之后,道光与妻子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道光做了皇帝之后,立即倡导节俭之风,并推行全国。道光帝元年(1821年),道光帝发表了一篇题为《御制声色货利谕》的节俭宣言书,表达其崇尚节俭的理想和倡导节俭的目标。宣言书中引用古人的话说:“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是说,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就不会富;如何让百姓富起来,那便要节省。

他身体力行,带头过紧日子,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餐不过四菜,穿的衣服一个月才换一套,并且除了龙袍,其他衣服破了便要打上补丁再穿。同时削减宫廷用度,减少开支,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衣服。皇后过生日的时候,请群臣吃饭,每人一碗打卤面。在其他方面,道光帝也都非常节俭,能省就省,不能省的也要省,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不光用榜样来带动人,还采取手段惩治奢侈之风。他每当看到官员衣着光鲜,就露不悦之色。道光十年(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刻便革了他的职务。道光十四年冬,他检阅京城御林军,看到官兵都穿着朴素的衣服,一改过去的恶习,崇实务本,不失满洲旧风,遂将几位主管官员全部提升一级。

道光帝下了如此大的力气来提倡节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官员们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品相稍好的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贵很多,有些穷京官买不起,就只好自己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再打上补丁。

道光皇帝除了节俭过日子外,还节俭治军。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让群臣效仿,就是赏赐有功之臣,也只是吃顿饭。

大学士长龄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之后,把张格尔押送到京城。道光帝亲临午门迎接,开庆功筵宴,当时邀请的客人除掉长龄,还有15位老臣。这些人拥挤着凑满了两桌,桌上摆着几样菜,大臣们却不敢动筷,只怕一动筷,就会吃光。道光帝坐在首位,不吃菜也不喝酒,只和大臣们谈论前朝的一些事情。后来又谈到了作诗,君臣便开始联句,做成了一首80句的七言古诗,以记君臣之乐,在席上足足谈论了两个小时,但菜始终没动。

后来,在商量新疆防御的方案时,将军们提出了好几个都没有通过。经过很久的争执,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各省绿营兵额内裁2%,岁省30余万,以为回疆兵饷”,方案才得以通过。此后,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急于妥协,这与他的节俭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只要一有大臣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道光处处节省,北京城虽然受到了他的影响,但是离开北京城,官场依然酒醉声迷,这是道光不曾想到的。根据道光年间在西北述职的张集馨回忆: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皆经过西安,西安官员都要尽力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钱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大宴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至于吃喝玩乐的争奇斗巧,更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