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52

第52章 中国卷·清朝时期(8)

“拜上帝会”到处捣毁庙堂,同地主恶霸和官府做斗争,宗教活动逐渐发展成了政治运动。经过多年的传道,加入洪秀全“拜上帝会”的人越来越多。

1850年,道光帝驾崩,20岁的奕即位,是为咸丰帝。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被后人认为是一个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

就在咸丰帝即位的第二年(1851年),在洪秀全领导下,“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了武装起义,他们留起头发,头戴红巾,从金田村出发,转战附近州县,连战连捷,并且一举攻占了永安州城。

在永安州城,洪秀全自称天王,晋封“拜上帝会”中的骨干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第二年,以洪秀全为首的众王率领起义军从广西出发,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给予清廷以沉重的打击。这时候,长江千里,西自武汉、东到镇江,都成了太平天国的地盘。

知识链接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一项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系统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在土地问题上,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在发展蓝图上,制定了“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和守土乡官制度。这个体现了历史上诸多农民斗争中所提出的“平均”、“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但是,它所规定的平均分配土地的构想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经济生活方案,是一种绝对平均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咸丰三年(1835年),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之后,洪秀全又派遣大军发动了西征与北伐。

西征军在翼王石达开的指挥下,大败湘军水师,江西十三府的七府一州50多个县全部被太平天国军占领。东王杨秀清指挥的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统率下,兵锋直指北京城,吓得咸丰帝甚至准备逃往热河。

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达到了极盛时期。可是,太平天国达到鼎盛期后,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一场农民革命难逃一个宿命,那就是以封建君主思想为最高理想。即便他们的革命成功了,也不过是再成立一个新的王朝。当初造反是因为无法生存,那时欲望很简单,便是有吃有喝、有妻有子。造反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后,欲望开始膨胀。他们开始贪图享乐,太平军占领武昌以后,天王洪秀全就吩咐手下,为他找来60名美女,供他享乐。在占领南京建立国都后,洪秀全便开始马不停蹄地修筑王宫,大兴土木。

天王洪秀全临朝的时候,除了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几位外,其他文武官员都排列在大门之后,按礼仪跪拜,山呼“万岁”。实际上,这时候的洪秀全和其他诸王已经不再是结义兄弟的关系了,而是君臣关系。天王发布了一条诏令,规定他的臣下对他的子女,以及其余诸王的子女要用不同的称呼。

东王杨秀清出府,“开路要用龙灯一条,计三十六节,以钲鼓随之,其次则绿边黄心金字街牌二十对”。太平天国的官员出行都要坐轿,天王的轿夫多达64人,东王轿夫为48人,北王轿夫32人,翼王轿夫16人,级别最低的两司马为4名轿夫。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天京事变”因此发生。

太平天国内讧

太平天国中期,由于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位主要领导人之间矛盾激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内讧,这便是著名的天京事变。

东王杨秀清出生于广西桂平县,自小家里很穷,早期和西王萧朝贵一起,跟着南王冯云山加入拜上帝会。

1848年,冯云山被捕,杨秀清趁机假托“天父”下凡,出来稳定大局,得到了部分领导权。这时的萧朝贵则和洪秀全配合,假托“天兄”附体,也取得了部分领导权。自此,杨秀清和萧朝贵两人成为太平天国组织的骨干成员,洪秀全则以“天父之子”的身份,称“天王”。

在领导班子的成员中,可以说杨秀清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虽没什么文化,但却有领导才能,因他英明过人,行事雷厉风行,赏罚分明,最终独揽军权。

太平天国从一建立就以“拜上帝教”作为信仰和假托。杨秀清有“天父”附身的特殊身份;洪秀全则自称是“天父之子”,因此,当杨秀清以“天父”身份讲话时,最高领袖总指挥洪秀全就成了他的儿子,儿子听爹训话得下跪,所以洪秀全常常给杨秀清下跪。

一次,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要杖打洪秀全。为此,北王韦昌辉等官员跪地哭求,祈求代洪秀全受罚。可杨秀清不准,洪秀全只能说“小子遵旨小子遵旨”,随即接受杖打。

后来,杨秀清要洪秀全称他万岁。为了稳住他,洪秀全向群臣宣布:今后遵“天父”圣旨,东王称万岁,东王世子也称万岁。并预定在杨秀清生日八月十七日这天,举行东王称万岁典礼。

可杨秀清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天王形同虚设,并无实权。为此,他秘密谋划,想要等待时机干掉对手。

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建都后,北王韦昌辉主管军事,一见敌军攻城,便亲自登楼指挥,不论白天昼夜,力战清军。东王杨秀清看韦昌辉能干有功,便处处压制和羞辱他,接二连三地对他发难:

1.剥夺兵权。为了剥夺韦昌辉的兵权,杨秀清先在北王府发号施令调兵遣将,而后又下令将韦昌辉的军权转交给石达开,并将保卫国都天京的指挥部由北王府改设在翼王府。不久后,杨秀清又将韦昌辉派到湖北任督师。可韦昌辉刚出京城又被调回,改派石达开前去。

2.追查失职。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二月,发生了“激辩水营”事件。因韦昌辉失职,杨秀清将韦昌辉打了数百杖,使韦昌辉卧床很多天。

3.杀其兄长。因韦昌辉的哥哥和妻兄争夺房屋发生争执,杨秀清便借机要杀掉韦昌辉的哥哥,并要求韦昌辉亲自处治。韦昌辉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哥哥定罪处死。

为此,韦昌辉对杨秀清恨之入骨。为了保全自己,他准备了两副嘴脸,一副给杨秀清,一副给天王洪秀全。在天王眼前,韦昌辉表现得十分忠诚,尤其是杨秀清假托“天父”附身要杖打洪秀全时,韦昌辉舍身要代替受罚。他的这一做法让洪秀全很感动,博得了洪秀全的信任。后来,天王除掉杨秀清的决定对韦昌辉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除掉杨秀清,他和石达开秘密商议,准备诛杀杨秀清全族。

1857年七月二十六日,韦昌辉和秦日纲等人趁着月黑风高,率兵进京。因韦昌辉和秦日纲二人有天王的诏旨,所以没人起疑,更无人阻拦。进京后,韦、秦二人很快控制了京城,并派重兵将东王府四周的街道包围。

随着韦昌辉一声令下,兵士杀进东王府,很快将东王府变成一片血海。紧接着,韦昌辉便假借天王诏令,滥杀东王亲属。为此,天王洪秀全杖责他们400下,并派东王部下前来监督。

东王的部下5000多人,眼见杖打是真,韦昌辉和秦日纲也极为顺从,便放松了警惕。不料,韦昌辉部突然进行围攻和屠杀,把东王的5000将士全部杀死。紧接着,韦昌辉下令,对天京城内和东王有关人员全部屠杀。这场屠杀前后持续了两个月,从天京城门推出来的两万多具尸骸,顺江而下,把长江水染成了赤红。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的失败

洪秀全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后,权力分配矛盾越来越尖锐。政治上,他们各自通过家族、亲戚和部属等关系,结党营私,力图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生活上,他们贪图享乐,骄纵奢侈,不思进取。

天京事变后,翼王石达开回到天京,要求洪秀全立即制止韦昌辉等人的残暴行为。当时的石达开一心为国,所以没想到会遭到洪秀全的拒绝。可是当他和韦昌辉见面后,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为此,石达开连夜出逃。

然而,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军民中所树立起来的威望是洪秀全没料到的。洪秀全下令悬赏捉拿石达开后,军民不但不配合捉拿,反而拿着悬赏的圣旨当草纸,并纷纷支持石达开举靖难之旗。当时,清军来攻,石达开放缓了讨伐韦昌辉。击退清军后,石达开便向天京发出通牒,再次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并声称如若不然,将亲率靖难之师攻打天京,以清君侧。

十月初五,洪秀全亲自率兵讨伐韦昌辉。韦昌辉根本无还手之力,到了最后,追随他的人员不足200人。为了平息众怒,天王洪秀全不得不将其部下全部杀死,活捉韦昌辉。

韦昌辉被活捉后,被洪秀全五马分尸,并割下他的首级送到石达开军中,以迎接石达开回京。后来,洪秀全又下令将韦昌辉的尸体剁成肉块,每块两寸见方,悬挂在天京城内示众,并在一旁标明:“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

虽然太平天国叛乱得到平息,但却造成了巨大损失。清廷趁机派曾国藩率领湘军发动猛烈的反扑。曾国藩出击后,很快攻占了长江中下游的很多地方,重建江南和江北两处大营,并围困天京。洪秀全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务。

1858年8月,陈玉成和李秀成召集各路将领,在安徽召开会议,决定协同作战。随后,太平军一举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同年11月,全歼安徽三河镇的湘军精锐6000余人,使清军被迫撤离安庆。

1860年5月,陈玉成和李秀成又攻下清军的江南大营,开辟了苏南根据地,为太平天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同年7月,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此时,盘踞在上海的外国侵略者不再保持中立,而是组成洋枪队协同清军抵抗太平军。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李秀成只得率部离开上海。次年9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安庆,将守城的1.6万太平军全部消灭,使太平天国失掉了西面屏障。1862年5月,陈玉成败走寿州,被俘后就义。湘军趁机东下,直逼天京。

到了1864年,天京城内粮草短缺。同年6月1日,洪秀全病故。7月19日,清军炸毁城墙后,冲入城内,在城内和太平军展开巷战。在无数的大小巷战中,大部分太平军被消灭。至此,这场前后历经14年的农民战争渐渐走到了尽头,太平天国也随之覆灭。

知识链接

湘军和淮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清政府下令准许地方组织团练。曾国藩便趁机组织了湘军,并全身心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当中。湘军分为陆军和水师,其中的将领大多都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也就是说,湘军大抵相当于曾氏的私人武装。同时,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也在安徽组织了淮军。湘军和淮军与外国的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此后,曾国藩裁撤了湘军,而李鸿章则继续扩大淮军,并派袁世凯训练了新式陆军。以后的北洋军阀就是从淮军中派生而出。

卷土重来

咸丰六年(1856年)9月25日,英军假借到中国船上搜捕海盗,率舰3艘、划艇10余只和陆战队2000人闯入虎门,炮轰广州城。次年,英国增派远征军2900余人抵达香港。同时,法国也派远征军1000人出兵中国,并和英军组成联军。联军兵分三路,进攻广州,一路势如破竹,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举白旗投降,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叶名琛被俘上船时,百依百顺,企图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来说服英国,以保持两国的友好关系。

后来,叶名琛被押到印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他拒绝乘坐外国马车游玩,拒绝食用外国食物,最后绝食而死。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七,英法联军舰队20余艘和官兵26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并要求立即和清政府全权代表谈判,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四月初八,联军水陆并进,双管齐下,直逼天津。到了五月中旬,英、法、美和俄公使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九年(1859年)5月17日,英法联军率舰船22艘和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这时的大沽口防务已得到加强,炮台增至6座,并在海口设置了铁链和木桩等障碍物,清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提高。

同年5月25日,联军出动炮艇13艘,冲进海口,拆除铁链和木桩。守军火炮齐发,击伤当时的英侵华海军司令贺布。随后,联军陆战队1000余人在南岸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枪队迎击,在北岸炮台火炮支援下,大败敌军,共击沉和击损敌炮艇6艘,毙伤敌军484人。同年6月,英法联军出兵1.7万余人和舰船百余艘,再次兵临大沽口。6月5日,联军击败清军,攻占新河和塘沽。七月初五,联军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僧格林沁率队经天津退至通州。

七月初八,联军正式进军天津,对清廷提出过分的停战条件。咸丰帝觉得联军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便决心一战。当时,僧格林沁率清军3万余人(其中马队1万人)固守在张家湾和八里桥一带。联军为威逼清政府满足自己提出的要求,决定进攻北京,与清军在张家湾和八里桥展开激战。八月初四,联军发起强攻,三天后,大败清军,占领八里桥。

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先后攻陷了广州和天津等重要沿海城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守军全线崩溃,咸丰帝慌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处理政务。同年8月29日,英法联军对北京外城的圆明园等处进行大肆抢掠。

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坐落在今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为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圆明园建于康熙年间,后在雍正年间加以扩建。圆明园建筑连绵10公里,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也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和南三面,其中当属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最为出名。园内有精美建筑200余座,宫殿、别墅、花园、宝塔、丛林、山、湖、桥和洞交相辉映,尤为壮观。在圆明园的整个设计中,它把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著名大文豪雨果曾评价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圆明园内珍藏着许多罕见的历史典籍和珍贵文物,里面收藏了历代书画、宋元瓷器、宫殿器皿等,简直就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大肆烧抢。护园清臣文丰无法阻止强盗的肆意抢掠,悲愤交加,毅然跳湖自杀。当时,很多金质的东西被损毁,一些价值连城的手抄本则被当做废纸烧掉。一些笨重搬不走的则想方设法敲碎、捣毁。抢走的大量宝物,有的现场拍卖,拍卖得来的钱按级别发给军官和士兵,有的则被运回本国,有的则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女王和法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