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57

第57章 中国卷·民国时期(2)

屈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内,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朝阳大学、汇文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高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上街游行。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使馆区与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军警发生冲突,愤怒的学生们便直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曹汝霖闻讯慌忙从后门溜走。学生进入胡同,痛打了正在曹家做客的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了“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赶来,逮捕了学生、市民共32人。

知识链接

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总工会领导下举行了大罢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之间进行的第一次针锋相对的斗争。罢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英国雇主不能满足他们提高工资的正当要求。从当天下午5时开始,所有从香港开往广州、江门、梧州、澳门等地的轮船,以及开往美、英、法、日、荷等国的海轮上的所有中国海员都开始罢工,导致90多艘轮船滞留在香港。只要从外国开来的轮船一到香港,船上的中国海员就会自动离开船只,参加罢工。到2月初,罢工海员从最初的1500人增至2万多人,滞留香港的各国轮船也已达到166艘。后来,到2月底的时候,为了声援海员罢工,香港各行业超过10万多的工人举行了总同盟罢工,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此次罢工与此后的安源路矿罢工和开滦煤矿罢工,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年。这几起罢工事件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为了声援北京学生的游行,社会各界对政府当局纷纷提出抗议。很快,各地纷纷成立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重庆等地的学生也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罢课、集会和游行示威。北洋军阀政府认为,学生们不过是一时气愤,游行一下也就算了。便下令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同时传讯被逮捕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愤然辞职,各地的学生纷纷宣布罢课。北洋军阀出动军警,逮捕了一批罢课的学生。当局的行为,进一步引起了全国性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北洋军阀政府大为震骇,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也提出辞职。

“北京学联”立即号召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也强烈要求拒绝签约。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日子,中国的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了中国代表的寓所,不让他们去签字。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让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五四爱国运动至此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青年学生在这次运动中的表现,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革命尚未成功

此时的中国,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多事之秋。皖系、直系和奉系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战争。为了争夺北京的中央政权,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段祺瑞宣布下野,直系的吴佩孚上台。1922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退出关外。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全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总工会决定全路工人总罢工。2月7日,吴佩孚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郑州、江岸、长辛店等地对罢工者展开了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从而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

知识链接

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宣言中对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使之成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强调民主权利是平民所共有的,而不是少数人所专有的;在民生主义发面,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就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还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原则一致。如此,才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1924年,直奉战争再次爆发,双方在山海关激战。此时,留守北京的冯玉祥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总统曹锟的反动统治,占领了北京。这也造成了直系惨败,奉系入关。入关后的张作霖与冯玉祥、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成立了临时执政府,由段祺瑞临时执政。奉系和皖系军阀虽然赶走了直系军阀,但他们也深知自己并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于是,段祺瑞邀请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孙中山认为,现在又有机会来实现他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了。虽然与军阀们的观点不统一,北方的形势也并不乐观,但为了完成自己崇高的使命,孙中山毅然决定北上。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扶病北上。宣言重申“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力求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然而孙中山的健康却在北上途中急剧恶化,一度在天津卧床不起。1925年1月1日抵达北京后病情复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加重。此时,段祺瑞等亲日派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身心俱伤的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

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内部,关于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其中以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三人最有希望。汪精卫是三个竞争者中最年轻的,他曾因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而入狱,被人们视为坚定的革命派。但没想到,汪精卫后来却在日本人手下担任了傀儡政府的主席,成了卖国求荣的汉奸。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人物,但却在孙中山去世之后几个月便惨遭暗杀。胡汉民作为国民党右派的领袖,被认为是杀害廖仲恺的最大嫌疑人,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苏联考察。在这场党内斗争中,最后获得胜利的,竟然是蒋介石这匹黑马。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已经深入工人阶层。于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各地相继创办了共产主义小组。

镰刀、斧头表示农民和工人,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工农劳苦大众的先锋队。

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来华,多次与李大钊商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9月,李大钊召集邓中夏、张国焘、刘仁静等人开会,决定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由李大钊任书记。同时,李大钊还派人到济南,协助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从1920年秋至1921年上半年,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城市都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和华侨也纷纷响应。

魏金斯基来华一年多以后,筹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1921年6月,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民族殖民地委员会秘书也来到中国。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各共产主义小组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李达在与陈独秀、李大钊分别取得联系后,决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由李达写信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参加大会。

7月23日,各地代表全部抵达上海。为了安全起见,代表们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住在博文女校。当天晚上,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出席大会的代表是12人。他们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东代表陈公博,日本留学生代表周佛海。此外,陈独秀指派的个人代表包惠僧也出席了会议,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法国共产主义小组都因故未能参加大会。

这12名代表,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马林代表共产国际致词祝贺。从7月24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五次会议。30日晚,正在进行第六次会议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了进来。鉴于情况可疑,与会代表迅速散去。

知识链接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并赴日本留学,之后还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间,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16年,李大钊回到祖国,并于1918年12月同陈独秀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1919年1月,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文章高度赞扬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此后,他又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做斗争。五四运动后,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又负责起了北方地区的工作。之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至四次代表大会,期间被推选为中央委员。国共合作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帮助孙中山确定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1924年,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就义。李大钊生前著有《李大钊选集》一书。

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一无所获。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县南湖的一条画舫上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由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在这一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1922年、1923年,中共二大、三大相继在上海和广州召开,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纲领。

此时,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后,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于无人具有足够的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以及政权,所以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分别建立势力范围,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晋四个派系。直系军阀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为首领,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直隶;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领,势力范围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奉系军阀的首领是张作霖、张学良,势力范围在东北的奉天、黑龙江、吉林;晋系军阀以阎锡山为首领,势力范围在山西。各系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混战,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了,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一直在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坚持战斗。1922年,孙中山接受了苏联代表马林的建议,决定改组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革命。

知识链接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2年8月,中共举行了中央特别会议,大会采纳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决定在孙中山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之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凭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此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1923年,中共三大一致通过了这一决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依照国共合作的精神选举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10人分别被选为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最初的名字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员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叶剑英等先后在校内任职,而且不少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也都曾在军校学习。很多军事人才都是出自该校,很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重要将领都出自该校。1926年,黄埔军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又将该校迁至南京,并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0年停办。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为目标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1924年5月,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开始组建革命军队,并展开广泛的革命宣传与动员,准备进行北伐。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1925年3月12日,北上谈判以图和平救国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汪精卫、蒋介石随即掌握了国民党及军队的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