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95

第95章 世界卷·近现代世界史(6)

至于波兰边界划分的问题,美、英、苏三方发生了更为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坚持波兰西部边界应该延伸到西尼斯河,但美、英认为这样会危及到德国的生存,因而坚决反对斯大林的建议。经过讨价还价,美、英最终宣布承认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确认波兰领土延伸到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但同时也留有标明“西部边境的划定留待和会解决”的字眼。

波茨坦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国首脑的最后一次会议。它迫使日本尽早投降,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日本本土作战

意大利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也很快向盟军投降,而日本却不甘心就此罢休,依然负隅顽抗。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和美国进行的一系列血腥的角逐以全面失败告终,逐渐丧失了海上作战能力,美国凭借其在综合国力、先进的情报系统等拥有强大的优势,先后取得了中途岛、莱特湾以及瓜达尔卡纳尔岛等战役的胜利,并且夺得了所罗门群岛。日军称霸南太平洋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而在硫磺岛与冲绳岛战役失败后,战火终于被引到了日本本土,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意孤行地推出了本土决战计划,打算作最后的挣扎以寻求一线生机。

1945年3月20日,日军大本营制定了《决战作战准备纲要》。开始的时候,日本计划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以残存的陆军、海军和航空兵实行特攻作战,力图首先挫败登陆的盟军,然后集中地面上的所有兵力,与登陆的盟军全力一搏。日本军部判断形势,认为盟军会于6月作为登陆的时间,地点在九州、四国和本州的关东地区。因此,日本军队希望赶在盟军登陆之前,在关东和九州等地部署强大的兵力,做好战斗的防御准备。此后的几个月内,日本一方面加紧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向本土调集兵力,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重新调整了指挥系统,成立了5个方面军司令部和5个军管区司令部,专门负责本土作战。到6月中旬的时候,日本已经调集了其所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到日本以进行本土决战。

然而,日本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国家正在迅速走向衰亡和崩溃。由于航空母舰和优秀飞行员的损失殆尽,日本已经完全丧失了海、空优势。同时,在海面上,美军还布设了1.4万枚鱼雷,封锁了下关海峡、名古屋、横滨和东京的海上交通线。这让原本缺乏资源的日本几乎枯竭,战略储备与需求相比已经是杯水车薪,日军和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变得异常艰难,日军的战斗力也随之迅速下降。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美军向日本的军事基地、石油储备库、政府机构和民居投放了数万吨的炸弹和燃烧弹,民居被毁让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反感达到了极点。

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3天之后,第二颗原子弹投向了日本另一座城市长崎,日军精心准备的本土作战计划并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盟军发表《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天皇于8月15日被迫宣布正式投降。

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开战后不到一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建立,许多联盟国的领导人面对着眼前疮痍的城市、荒芜的田野、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是否应该建立起一个超脱于民族和国家狭隘利益的国际性组织,让整个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都能够得到保障。

其实早在1916年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就曾经提出过这个设想。而与联合国性质类似的国际组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先例,那便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一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不久之后,包括中、英、法、意、日在内的44个国家参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然而可惜的是,大国的缺席使得这个世界性组织变得很不完整,而且它的力量更不足以维护它在各个国家面前的威信。国际联盟虽然标榜着“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但是却不能真正将这一宏大目标践行。最终,国际联盟也就沦为了国际政局中一个纯粹的摆设。

为了获得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美国总统罗斯福吸取了一战时威尔逊的教训,试图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罗斯福谋划着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并且提出了关于战后国际组织的三点设想:

1.能够确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策划新的世界大战。

2.美国需要担负领导作用。

3.不能让联合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再版,强调大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拉开了各国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的序幕。在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建议,要成立一个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组织,它需要有一个由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组成的庞大机构,一个由中、美、英、苏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南美一个国家、近东一个国家以及英联邦一个自治领域构成的执行委员会,以及由中、美、英、苏四个大国所组成的警察委员会,斯大林在原则上对此也表示了赞成。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人民的注视中,已经开始走向了胜利的收尾阶段,此时人们所关注的核心,也转移到了如何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发生、防止出现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问题上。如何为世界人民建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共同机构,就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1944年8月到10月,中、美、英、苏四大国代表齐聚于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连续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在商议的过程中,美、苏两国为了在联合国的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夺得有利的规定争论不休。苏联坚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苏、法应该享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5国中有一个国家反对,表决就无效。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只有用一票否决权来保证它在诸多决议中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英、美代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主张。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又提出让它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加入联合国。这一做法的用意是苏联能够拿到3票的表决权,美、英两国表示不会让步。

双方争论没有结果,这一问题也就一直悬而未决。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由于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全力击败德国并且对日宣战,罗斯福和丘吉尔被迫同意了苏联的建议,明确了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享有一票否决权。会议的另一成果便是约定在4月份的时候,于美国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共同商讨成立联合国的问题。

6月25日,经过一系列的商议讨论,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终于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后者被作为宪章构成部分。在第二天的宪章签字仪式上,来自世界上5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最初到会的46个国家以及后来受邀的丹麦、阿根廷等4国,总共约153名代表依次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宪章上签字,表明宪章在50多个国家中正式生效。中国代表团第一个走上签字台,苏联、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紧随其后,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按照其国家英文名称的顺序一一签字,作为东道主的美国最后签字。值得一提的是,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也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在宪章上签了字。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宣布正式成立。10月24日,也被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总部设立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曼哈顿区。联合国建立在“二战”的惨痛教训上,它一方面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战后世界长期的安全与和平。联合国的诞生是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事,此后,它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约形成

1949年8月24日,为了抵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正式组成了一个军事集团,命名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冷战开始以后,美国于1947年先后打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两张牌,从而确定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一方面,美、苏开始正式对立,美国竭力遏止苏联在东欧的崛起。另一方面,美国同时也在计划着抑制西欧局势,并推进它的扩张计划。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政治危机,不久之后,共产党掌管了捷克大权,这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的极度恐慌,为此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在同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针对如何将西欧国家的军事力量联合起来这个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最后决定拟订一项“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计划”,这便是北约组织的雏形。

同年7月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将尽快执行该计划,并且预备马上和其他国家举行会谈。事实上,西欧国家与美国心中各怀鬼胎。战后美国和苏联强势对峙的局面,让西欧各国都感到了巨大的危险,想专心发展经济,让美国来承担沉重的防务包袱,而美国虽然有控制整个欧洲的决心,但是也不愿意付出太高的代价。因此,双方的谈判一直没有取得多少进展。直到9月9日,各个国家才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纷纷表示愿意承担缔约后的义务。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参加了签约仪式,正式加入北约。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家的义务,它要求各国应当集体进行武装防卫,经过协商,共同行动,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缔约国受到攻击,其他的国家应联合武装力量共同进行抵御,以此维护北大西洋区域的安全。

北约的形成严重威胁到了苏联的利益,为此苏联表示了强烈谴责,指责北约组织是美国和英国的侵略工具。不久之后,苏联联合阿富汗、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缔结了《华沙条约》,以与北约力量相抗衡。1989年后,苏联和东欧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缔结华沙条约的各国纷纷瓦解,华约组织名存实亡。1991年6月,“华沙组织”宣布彻底解散。

而与苏联抗衡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仍然存在着,它演变为美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

朝鲜战争

朝鲜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朝鲜半岛上,它东临日本海,西临黄海,南部的朝鲜海峡和日本相望,北部与中国的东北接壤。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朝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西方帝国主义谋划入侵远东地区的有力据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投降,美国和苏联迅速以北纬38°为界,将朝鲜南北分治,形成了朝鲜、韩国相对立的局面。

1948年8月,在美国的扶持下,大韩民国(即韩国)宣布成立,李承晚出任总统。同年9月,金日成领导朝鲜成立鲜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此后,美国和苏联相继从朝鲜撤出了军队。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朝鲜这颗棋子,它暗中开始怂恿李承晚以武力占领平壤。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北朝鲜人民军一路势如破竹,情急之下,美国人开始插手朝鲜内战。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美国将介入朝鲜战争。不久之后,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率领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浩浩荡荡开赴朝鲜。这场发生在朝鲜内部的战争,至此已经演变成一场入侵战争,从而令世界各国为之震惊。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下令开始大规模的进攻,他派出了4万陆军、300多艘军舰和500多架飞机,在朝鲜中部的仁川强势登陆。美国的加入大大缓解了南朝鲜的压力,9月27日南朝鲜攻克汉城。两天之后,麦克阿瑟在汉城受到了李承晚的隆重欢迎,并收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政府发来的贺电。

麦克阿瑟继续率军北上,大摇大摆地穿越了三八线。在遭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后,麦克阿瑟反而下令加快进攻,10月19日平壤被攻克,美军继续向北推进。

一直到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现在朝鲜战场,忘乎所以的麦克阿瑟才大梦初醒。志愿军初战告捷,给孤军深入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当头一棒,阻断了他们的北进路线,并使其西线力量从鸭绿江退到清月以南,东线攻势则停留在长津湖以南地带。如此一来,美军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宣告破产。

1951年4月11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电告麦克阿瑟,他的职务已经全部被撤销,指挥权移交李奇微中将。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损失巨大,开战的第一年时间里,美军人员伤亡就高达10多万人。这激起了美国国内民众的抗议,反战情绪日渐高涨。美国政府也意识到取胜已经没有任何可能,转而开始谋求谈判,争取早日结束战争。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美国称霸远东的梦想也随之变成了梦幻泡影。

第三世界的崛起

伴随着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战败,反法西斯战争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胜利,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开始变得风起云涌。亚洲和非洲国家纷纷要求摆脱殖民地的身份,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印度尼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个国家的总理,在吉隆坡商议是否召开会议以讨论并解决亚、非国家的一些问题。五国会议中提出的这个建议很快便成为了现实。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亚、非国家首次摆脱殖民国家的参与,而由自己独立组织的一次划时代的盛会。与会国除了5个发起国之外,还包括埃塞俄比亚、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加纳、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周恩来也以中国代表团的团长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表现出了一代外交家的风范,他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更是引起了多方讨论,获得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赞赏。周恩来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也不愿意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此次会议最后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中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等十项原则:

1.尊重基本人权,拥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