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45314000000021

第21章 忘了最重要的话

鲁肃见诸葛亮在一瞬间扭转乾坤,不禁又是佩服,又是开心,忙不迭地前去传令。张昭等人原本以为诸葛亮触了霉头,却帮了自己大忙,正窃喜不已,没想到孙权却已下令与曹操开战!

张昭搞不清楚,诸葛亮到底用了什么妖法,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彻底扭转了孙权的态度。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立即反击,推翻孙权的决定!

张昭这是要为自己的地位和声誉而战了。此前,他提出降曹,基本上出于公心而为江东打算的。但是,当鲁肃携手诸葛亮,一举推翻了他的观点后,张昭的态度就发生变化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往往会冲入不理智的死胡同。此时此刻,江东的利益,孙权的利益都不再重要,唯有自己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才是最重要的!

张昭立即召集了顾雍等人,急忙去见孙权,要对孙权实施集体恐吓!

张昭见了孙权,开门见山就来了一记闷棍:“我听说主公要兴兵与曹公争锋。主公,你自己掂量一下,和袁绍相比如何?”

张昭将曹操称为充满恭敬意味的“曹公”,这个言语上的小小细节,微妙地暴露了张昭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性,在不知不觉中连带改变了对曹操的态度。

孙权这个领导,当得真够窝囊的。他那不自信的软肋一再被人利用,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张昭都是看准了这一点大肆下手。

孙权一听,顿时就愣住了,刚刚被诸葛亮春风化雨后的喜悦心情顿时一扫而空。袁绍这样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就连他的长兄孙策都不敢与其争锋,孙权怎么敢拿自己和袁绍相比呢?刚才,孙权在诸葛亮面前,运用“自我提升策略”,借曹操之嘴,将自己与吕布、刘表、袁术、刘备相提并论,但始终没敢提袁绍。

张昭见孙权默不作声,第二记闷棍趁势跟上:“当年曹公兵微将寡之时,尚且能够一举歼灭袁绍。更何况他今日拥有百万雄兵?主公,你趁早别听诸葛亮的说词。一旦妄动兵甲,无异于负薪救火!”(负薪救火,是背着柴火去救火的意思,隐喻‘自找死路’)

孙权一下子被吓住了,脸色煞白,说不出话来。

顾雍见状,连忙又补上一句:“刘备和曹公一向有仇,所以不得不战。我们江东和曹公无冤无仇,他怎么会有吞并之意呢?主公,千万不要听诸葛亮的话,免得自找麻烦。”

张昭和顾雍两人,左一个“曹公”,右一个“曹公”,听得孙权恐惧与烦恼并发,六神无主,满腔怒火,不知如何发作,只好故伎重施,一转身又退回到后堂去了。

张昭和顾雍等人,大功告成,相视一笑,各自回家。

他们俩倒是开心了,可孙权内心的煎熬与挣扎却达到了顶峰!张昭要面子,难道孙权就不要面子?他刚刚下令要对曹操开战,张昭顾雍当头一桶冰水浇了下来,把他好不容易被诸葛亮鼓劲点燃的激情心火浇灭。但是,孙权又怎么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出尔反尔,收回自己刚刚下达的开战令呢?这样做,等于是自打耳光,岂不是颜面荡然无存?

孙权正在暗自烦恼之际,鲁肃却又上门来了。

原来,鲁肃得知张昭顾雍“二进宫”,担心孙权禁不住他们的恐吓,急忙赶来“强本固基”,却没想到孙权已经“变心”完毕!

鲁肃的应变能力不像诸葛亮,他能够用来劝说孙权还是此前在厕所里说过的那几句话。鲁肃说:“主公不要被张昭等人蛊惑了。他们自有娇妻幼子,家大业大,眷恋富贵,怎么肯为主公您拼死一战呢?”

但这个论调孙权听过了一遍,已经有了“免疫力”了,所以鲁肃并不能再次打动孙权。孙权说:“子敬,你先退下吧。让我好好想想,再做决定!”

鲁肃大失所望,说:“主公如果犹疑不决,一定会被这帮庸儒误了大事!”但孙权已经头大如斗,任何人的说话都不想听了。

张昭顾雍这一搅局,顿时让诸葛亮的激将成了无用功,退回原点。鲁肃只能黯然告退。

孙权心乱如麻,寝食难安,整个情势又恢复到了决策之前的状况。

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知道后,过来探看。

孙权的母亲在他二讨黄祖时不是已经去世了吗?这位吴太夫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原来,这位太夫人并不是孙权的亲身母亲,而是她的妹妹。吴氏姐妹俩共事一夫,都是孙坚的夫人。孙权的生母去世前嘱托孙权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敬事自己的妹妹。吴太夫人对孙权也是视如己出,孙权和她关系十分亲密。

吴太夫人问起情况。孙权叹了口气,说:“现在曹操屯兵于江汉,有吞并江东之意。询问诸位谋士的意见,有说要投降的,有说要作战的。我有心要与曹操决战,却担心寡不敌众。要想投降吧,又担心曹操不能相容,白白丢了父兄留下的基业。所以,心里犹豫不决。”

吴太夫人一听,长叹了一声,说:“仲谋啊,你怎么忘了我姐姐去世时说的话了呢?”

孙权一惊,眼望着吴太夫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母亲忘了哪一句遗言。

吴太夫人说:“我姐姐的遗言,就是伯符说过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你为什么不问问周瑜的意见呢?”

孙权这才恍然大悟。那么,为什么孙权会忘了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呢?

弗洛伊德是最早探索人类记忆之谜的人。他认识到,人的记忆是可以被丢失或扭曲的。他认为,这些变化源自人们内心的欲望、恐惧以及冲突造成的压力。弗洛伊德明确提出,痛苦或是充满威胁的记忆会被某种心理防御机制阻挡在意识之外。这就是防御性遗忘。

孙策的这一句遗言固然是出于对孙权的关爱。但孙权却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对孙权能力的不信任。无论是“内事不决“,还是“外事不决”,只要是“不决”,就表明了孙权无能,不足以自行决断,而只能请教托孤重臣张昭和周瑜。孙权是在一片怀疑声中继位的,继位后,又接连发生了数次不服孙权的叛乱,这更加重了孙权的敏感度。孙权的潜意识不愿意自己被否定,被视为无能,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阻挡在意识之外。

但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防御性遗忘,却不会发生在对孙权满怀关爱的吴太夫人身上。所以,孙权会忘了这句孙策和母亲两次交托过的最重要的遗言,而吴太夫人立即就想到了。

孙权这才恍然大悟,立即派人去请周瑜赶回柴桑商议大事。那么,周瑜到哪里去了?怎么一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呢?

原来,周瑜得知曹操在邺城派人工挖掘玄武湖,开始操练水军时,就有了警觉,判定曹操在扫平北方后,一定会觊觎江南沃土的。周瑜未雨绸缪,先行到鄱阳湖训练水军,以应对来日之难。这样看来,周瑜是一个积极的主战派无疑了。

孙权的使者尚未出发,周瑜却已经赶回了柴桑。鲁肃和周瑜交情最深,他一听说周瑜回来了,知道自己的强援来了,顿时来了精神,急急赶去迎接。

鲁肃见了周瑜,将前后情形一说,满心因为周瑜会对张昭等投降派破口大骂,没想到周瑜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子敬,你不要担忧。我胸中自有主张。你可速速引诸葛亮来一见!”

鲁肃依言而去。他前脚刚走,后脚张昭顾雍等人就来见周瑜了。他们当然也是来寻求周瑜的支持的。

张昭的说辞十分狡猾,希望周瑜支持降曹,以免诸葛亮想要从中渔利,却害惨了江东百姓。

周瑜说:“我也早就想投降曹****。你们先回去吧。等我明日见了吴侯,自有定论。”

周瑜什么时候也变成了“投降派”?

其实,周瑜和鲁肃一样,是最坚定的“主战派”。但是,他和鲁肃的不一样之处在于,他也像张昭那样,不希望诸葛亮插手。所以,他故意要摆出投降的姿态,在稳住张昭等人的同时,也让诸葛亮知难而退,无趣而回。

鲁肃带着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故意摆出投降派的姿态,却被诸葛亮一眼识破。诸葛亮再次运用激将法,巧妙地敲开了周瑜的心门。两人决定齐心协力,共破曹操。

不过,周瑜的任务并不轻松。他首先要说服孙权,坚定其信念,而且要彻底扫清投降主义的浓重阴影。

心理感悟:任何一个人的记忆始终都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服务的。

防御性遗忘痛苦或充满威胁的记忆会被某种心理防御机制阻挡在意识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