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45314000000059

第59章 临时只能抱佛脚

孙权重立孙和的想法刚一冒头,就遭到了孙鲁班、潘皇后以及身边近臣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等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一个人的意志力往往与身体健康程度成正比。病榻上的孙权已经无力再来一次废立更换太子的“壮举”了,只能按下了重立孙和的念头。但是,出于一个父亲的愧疚之心,孙权还是坚持立孙和为南阳王,让他从偏僻的故鄣县迁到长沙郡居住。为了弥补对另外两个儿子长期的忽视,孙权同时立五子孙奋为齐王,六子孙休为琅琊王。

而对于幼子孙亮,孙权也必须考虑给他安排合适的辅政人选了。

当初,曹丕临死之前给曹叡安排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辅政大臣。孙权听说之后,曾经讥评道:“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

孙权的这一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可以说是对整个中国历史中所有托孤事件的巨大风险性的凝练总结。

但是,当旁观的评论家总是容易的。事到临头,轮到自己来做决定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观察者行动者偏差。观察者更容易关注行动者的本体因素,而行动者则更为关注情境因素。两者的视角全然不同,从而对相同情形的认知与判断也全然不同。

二十多年后,孙权自己面临同样的境况时,也找不到另外更好的办法,只能沿用这一个曾被他嘲讽过的风险性极大的安排。

孙权与侍中孙峻商议大臣中谁可以托付国事。孙峻推荐了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

诸葛恪自小就聪明过人,深得孙权喜爱。否则,孙权在诛杀太子党的时候,就不会放过他了。因为诸葛恪是废太子孙和的舅舅。关于诸葛恪,有一个流传最广的故事。诸葛瑾的脸长,孙权有一次在大宴群臣时,故意找来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了“诸葛瑾”三个字。群臣笑得前仰后合。诸葛瑾被整个大红脸,却又不能发作。这时,跟随诸葛瑾赴宴的诸葛恪灵机一动,取过笔来,续写了“之驴”两个字。这样,这头驴就成了“诸葛瑾之驴”了。孙权的一个玩笑反倒成了对诸葛瑾的馈赠。诸葛恪的机变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诸葛恪虽然智谋出众,但为人却骄傲成性,做事也太过粗疏,不顾小节。孙权曾经委任他主管军粮供应。诸葛亮非常了解侄儿的品性,他得知此事后,专门写信给孙权,提醒孙权不宜将这繁重细致的工作安排给诸葛恪。

当孙峻提议由诸葛恪来担当辅政大臣时,孙权不由自主想起了诸葛亮的告诫。辅政大臣可比管理军粮重要多了,孙权难免担心诸葛恪不堪重任。

但是,孙峻却说:“东吴已经没有比诸葛恪才能更高的人了。”

孙权听了之后,不禁默然良久。曾几何时,东吴是多么的人才辈出啊!你未唱罢,我已登场,总是有杰出的人才在关键时刻涌现出来,勇担重任。但是,在孙权奉行无可理喻的高压政策后,东吴已经好多年“万马齐喑”,确实是人才凋零了。

孙权盘算良久,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了孙峻的看法。他只能选择诸葛恪。

于是,诸葛恪就以大将军的身份被孙权任命为太子太傅,成为首席辅政大臣。同时,孙权诏令群臣,让各部门所有事物一切听命于诸葛恪,只除了生杀之事必须向孙权报告。

孙权对诸葛恪说不上完全放心,所以他同时还安排另外四人,与诸葛恪组成辅政班子,期望他们可以互补不足。

这四个人是中书令兼太子少傅孙弘、太常卿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孙弘是孙权的身边近臣,也是他晚年十分信任的心腹。太常卿滕胤是孙权的女婿,为人谦虚谨慎。吕据是东吴老臣吕范的儿子,智勇兼备。孙权让吕据担任太子的护卫工作,以确保幼子孙亮的安全。孙峻则是孙权的侄孙,行事果敢,精明强干,也取得了晚年孙权的信任,从而得以进入辅政班子。

怜子如何不丈夫!孙权为儿子孙亮所作的这一个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这一份心情,和当年被孙权讥嘲过的曹丕何尝二致?

但是,孙权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这个安排从一开始就为辅政大臣之间的不和埋下了一个祸根。

孙弘向来与诸葛恪不和。孙弘原本是鲁王党的成员,鲁王被赐死后,又被潘皇后拉拢。而诸葛恪则是孙和的支持者。要想这两人齐心协力,和平共处,恐怕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当孙权在为自己安排后事的时候,他最宠信的潘皇后却另有打算。

潘皇后牛刀小试,不但成功地让儿子孙亮成为东吴帝国的继承人,也成功地让自己荣登皇后宝座。这样的成功,自然会让她自信膨胀,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当孙权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后,潘皇后也开始担心儿子太过年幼,登基后权力会被辅政大臣们把持,无法掌控大局。

潘皇后想起汉初之际,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的掌故来。潘皇后浮想联翩,认定自己也有吕后之才,足可以节制群臣,统治东吴。于是。潘皇后就找来最亲信的孙弘,询问吕后故事。

孙弘一听,先是被这个女人的野心吓了一大跳,随即又想起正可以借助潘皇后的力量,先下手为强,除掉首席辅政大臣诸葛恪。否则,以两个人一贯交恶的恩怨,诸葛恪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权柄对自己不利。

孙弘计议一定,立即附和了潘皇后的想法。潘皇后受了鼓励,心满意足,就等着孙权早日死去,自己就可以效仿吕后,大大施展一番了。

病榻上的孙权哪里知道,自己还没有断气,他最亲密的皇后和最信任的心腹就已经勾结在一起,谋划着打破他的身后安排了。

潘皇后遥想不久后的未来图景,不禁心旷神怡,从而不由自主地在日常举止中体现出来。潘皇后原本是戴罪之身的奴婢身份,但因着机缘巧合,和她自己的心机频出,竟然成了一国之皇后。这样的天翻地覆般人生经历,没有让她学会感恩生活的馈赠,反而助长了她骄纵成狂的个性。

潘皇后原本就对服侍她的宫女极为苛刻,现在,在未来巨大利好的催化下,对宫女们更是横竖看不过眼,动辄处以责罚虐待。

这一天,潘皇后偶感身体不适,又拿宫女们出气,对她们严刑拷打。这一群宫女们被逼无奈,眼看左右是个死,竟然恶向胆边生,趁着潘皇后熟睡之际,用丝巾将她活活勒死了!

可叹这潘皇后君临天下的美梦尚未做够,就已经成了阴间之鬼。这真是应了老话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

从潘皇后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来看,这个自以为聪明的愚蠢女人,显然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政治智商。一个轻易就得意忘形的人,怎么可能统领一个国家呢?她的所长,无非是利用女色迷倒日渐昏庸的孙权,但真的让她执掌整个东吴,恐怕连一天也撑不下来。所以,从东吴大局的角度来看,潘皇后的意外身亡,倒是一大幸事。否则,让她上台折腾一番,东吴可能会更早走向衰亡。

但是,尽管如此,在孙权倒行逆施下,东吴的颓势已经很难挽回了。潘皇后的死,只不过是让表面上的正常运转多延续一些时日。

潘皇后的死,也有力验证了一条心理学规律: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过度自信的陷阱。

宫女们杀死潘皇后之后,为了保命,对上谎称她是猝然病亡。

年纪轻轻的皇后猝死,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孙权闻报后,心痛不已,立即命有司彻查此事。

这一查,很快就查明了事件的真相。毕竟,被缢身亡和暴病猝死是完全不一样的。潘后之死的真相对于孙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二宫争位对他的打击还要严重!几个小小的宫女竟敢杀害至尊无上的皇后,这是对孙权君临天下的权威感与控制力的最大藐视!

病榻上的孙权一直靠着虚幻的自我欺骗(对于自身幸运以及神仙相助的迷信)才能苟延残喘,而潘皇后的死,则无情地戳破了他最后的幻想。

孙权最后一次行使了他作为东吴大帝的权力,下令将这几名宫女处以极刑!

愤怒已极、虚弱已极的孙权耗尽了最后的一点精力,陷入了沉沉的昏迷之中,从此再也没有醒来。而曾被他寄予厚望的王神仙非但没能帮助他延年益寿,反而趁着吴国上下的一片慌乱,悄然遁去,不知所踪。

孙权死的时候是七十一岁,前前后后,正好当了二十四年皇帝,与赵达当年的推算分毫不差。

……

心理感悟:傲慢是一种比贪婪更致命的性格要素。

观察者——行动者偏差观察者更容易关注行动者的本体因素,而行动者则更为关注情境因素。两者的视角全然不同,从而对相同情形的认知与判断也全然不同。

能力不足效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过度自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