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是被许多山所盘踞的地区。山是陆地表面的突出部分,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但孤立存在的山是很少的,大多数的山是成片连在一起的,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组成了山地。一般看来,山地是由地壳强烈运动使地表不断隆起上升而形成的。山地所占陆地的面积相当大。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中国的山地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有的悬崖峭壁,高高耸立,直插云霄;有的森林茂密,满目苍翠;有的冰雪覆盖,一片银色世界。山地除了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和水力资源外,还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但是山地对交通和气候等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山脉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绵延很长,呈脉络状的山地;而在形成原因上有联系,沿着一定的走向分布的,又总称为山系。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长达9000多千米,相当于4条喜马拉雅山脉的长度。而位于美洲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则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它起源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南北长达18000多千米,穿过了17个国家;如果在海洋中继续延伸的话,那就差不多把地球的南、北两极连了起来。它们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也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运动最频繁、最剧烈的地带之一。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的3.5倍,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山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安第斯山脉,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于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海拔5897米。这里是南美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
喜马拉雅山脉
亚洲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00米,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这些山的伟岸峰巅耸立在永久雪线之上。数千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南亚民族产生了人格化的深刻影响,其文学、政治喜马拉雅山脉、经济、神话和宗教都反映了这一点。冰川覆盖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圣者们的瞩目,他们据梵语词hima(雪)和alaya(域)为这一雄伟的山系创造了喜马拉雅山这一梵语名字。如今喜马拉雅山脉为全世界登山者们最向往的地方,同时也向他们提出最大的挑战。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科迪勒拉山系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它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
科迪勒拉山系
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地形结构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中美地峡伸入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宽度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于南纬4°~28°的中段,山势雄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许多高峰达五六千米。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第一高峰。
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分布有自寒带到热带多种气候—生物带,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带谱。高山有现代冰川,是河流的重要发源地。高大的山系构成南北美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区森林茂密,富藏铜、铝、锌、银、金、锡、石油、煤、硫黄及硝石等多种矿产。科迪勒拉山系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造成,并伴有地震火山现象。高山冰川普遍。北美西北沿海、南美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带,森林茂密,水力丰富。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容多种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于一山体,并有若干种垂直带景观。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墨西哥、中美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发祥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43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它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它的藏语名称是Chomolungma,意为“神女第三”;尼泊尔语名称是Sagarmatha,意为“天空之神”;西方国家称它为Everest。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千米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000米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000米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最高峰,位于非洲东非高原的东部,海拔5895米,是一座死火山。这座山距赤道不远,奇怪的是山顶却戴着一顶永远摘不掉的冰雪帽子。这是因为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下降6℃,难怪山顶的白帽子高悬在蓝色的天空中,在骄阳下闪闪发光。当黄昏时山顶云雾散开,布满冰雪的山顶在夕阳照耀下五彩缤纷,成为闻名世界的赤道奇观。有意思的是,早在公元前2世纪,埃及的地理学家就在地图上标出了这座山,但17世纪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却没有这座山,原来他们不相信在赤道附近会有雪山。直到19世纪,随着欧洲各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到来,才证实了这座山的存在。非洲人又称这座山为“乌呼鲁”,斯瓦希里语的意思是“自由和独立”,这充分反映了非洲人民反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的心声。
厄尔布鲁士山
厄尔布鲁士峰位于俄罗斯的高加索,简称“厄峰”,海拔5642米,是欧洲最高峰。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厄厄尔布鲁士山峰”地处欧亚两洲的交界处,这里的山虽然都不算很高,但雪线的平均高度在海拔3000米左右,因此有着欧洲其他地区所少见的(西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除外)冰峰和雪岭。
麦金利峰
麦金利峰是北美第一高山,原名迪那利山,是最早征服北美大陆的原住民爱斯基摩人或是印地安人沿用久远的名字。1800年此山又以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命名,但当地民间从不接纳此命名,一直延用迪那利之称。多年来阿拉斯加州有意恢复原名,此案在美国国会几经周折,于2001年9月再度提出,以“兹事体大,容再计议”为由又被搁置。然而,迪那利就像北极光,在一代代爱斯基摩和印地安人的心中闪亮。
阿空加瓜峰
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位于南纬32°39′,西经70°01′,属于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脉南段,在阿根廷与智利交界的门多萨省的西北端。
阿空加瓜峰还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死火山。公元1897年,人类首次登上阿空加瓜峰,考察证实它由火山岩构成,山形呈圆锥形,山顶有凹下的火山口,是座典型的火山。经查阅有关该地区火山喷发的资料,没有发现它在有人后还重新爆发过,因而它便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高的死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