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流水溶解、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因为在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发育得比较典型,所以得名。喀斯特地貌多种多样,在地表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多石芽、石林、溶洞、漏斗、峰林等形态;而在地下则发育着溶洞、地下河等,在溶洞内有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发育较典型的国家,几乎每个省、自治区都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左右;单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法国的面积。中国还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进行描述和系统分类最早的国家。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记载,要比欧洲早150多年。
溶洞
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溶洞是因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而开拓出来的地下岩洞。在发育较好的溶洞里,常可见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地下河道等。溶洞的大小不一,大的溶洞可有容纳数千人的高大厅堂。在一些大的溶洞内,往往有好几个“大厅”。广西桂林的七星岩就有6个“大厅”,最宽处达70米,最高达75米;马来西亚在加里曼丹岛上的国立穆卢公园内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溶洞,其面积足有16个足球场大小。如果是地壳间断上升,溶洞也可分层分布。如江苏宜光的善卷洞就分上、中、下3层;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共由255条地下通道组成,全洞共分5层,上、下、左、右均相通,构成一个庞大的岩洞系统。世界最深的溶洞是法国位于阿尔卑斯山中的让·贝尔纳尔溶洞,深达1491米。溶洞一般曲折幽深,像一座座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由于溶洞形态独特,多辟为观光旅游区。
钟乳石
钟乳石又叫“石钟乳”,是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积物。在石灰岩溶洞中,当地下水顺着溶洞顶部的裂隙向下渗透下滴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溶于水中的碳酸钙便沉淀下来。开始只是附在洞顶上突起的小小疙瘩,随着沉积物自洞顶向下延伸,下垂的碳酸钙沉淀物的外形就成为钟状或乳房状,好像我们在冬天所见到屋檐下垂着的冰柱一样。钟乳石一般独立下垂,也有和溶洞洞壁结合为一体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宫灯悬挂,有的如飞瀑下泻。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钟乳石是在爱尔兰的波尔洞中,钟乳石下垂的长度达11.6米;而与洞壁相连的钟乳石,最长的是在西班牙的一个溶洞中,其长度有59米。
石笋
石笋是溶洞底部随上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积物。在石灰岩溶洞中,由于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含有碳酸钙的水滴下滴后,水中的碳酸钙便在洞底逐渐沉淀下来,经过长期的沉积,慢慢地越积越高,好像是春天从地下冒出来的竹笋一样,所以得名。和钟乳石不同的是,钟乳石向下伸延,而石笋则向上生长,一般是钟乳石和石笋上下相对地分布,一个挂在洞顶,一个矗立于地表。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石笋位于古巴的马丁山洞中,高达63.2米,底宽134米。
石柱
江苏宜兴善卷洞内的砥柱央石柱是溶洞中由于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的柱子。洞中先有了钟乳石和石笋,它们一般上下对应着,随着不断地沉积,钟乳石越伸越长,而石笋越长越高,最后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石柱在洞中顶天立地,像是支撑着大厦的顶梁柱;碳酸钙在石柱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像是在柱子表面雕琢出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它们错落分布在溶洞中,使本来就奇特的深洞变得更加神奇,变幻莫测。江苏宜兴善卷洞洞口有一个石柱叫砥柱央,像是擎天大柱支撑着洞顶;洞中还有一个石柱,表面像是熊猫在爬树,栩栩如生,憨态可掬。贵州镇宁犀牛洞内有一个石柱高达27米以上,高耸挺拔,令人赞叹不已。
石林
石林是陡峭的石峰林立在地表的一种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层由于受地壳运动等影响,产生了不少裂缝,当含酸的水渗入这些裂缝后,通过溶蚀等作用,使裂缝不断扩大而成为沟、谷,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扩大,裂缝之间只留下陡峭的岩石,这样,便形成了石林。最著名的云南石林是中国云南路南石林。这里一峰一姿、一石一态,显得神奇美妙,变幻万千。有的酷似飞禽走兽,如“双鸟渡食”、“凤凰梳翅”;有的是危岩欲坠,令胆小游客不敢迈步,如“千钧一发”;而最有名的是身背背箩、亭亭玉立的撒尼族姑娘“阿诗玛”。无数游人被路南石林的神奇壮观所倾倒,把她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峰林
峰林是石灰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在长期流水的溶蚀、侵蚀等作用下,不断分割地表而形成的一系列奇特而挺拔的山峰。峰林的坡度较陡,其规模要比石林大,高度可超过100米,山体内部常有溶洞、地下河等;主要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的石灰岩分布地区。峰林的山峰形态奇特而俊美,生动有趣,以中国广西的桂林、阳朔一带发育最为典型。如桂林的独秀峰平地拔起,巍巍如“南天一柱”;伏波山卧伏江桂林七星山边,大有回澜伏波之势;七星山七峰连绵,宛如苍穹七斗;叠彩山如彩锦堆叠,翠屏相间;象鼻山酷似巨象在饱饮江水;骆驼山则如长途跋涉的骆驼在途中小憩;望郎山形如昂首盼郎远归的少妇;九马画山正看如九马嬉戏,侧看则像伏枥老骥……真是美不胜收,给人以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