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4534200000026

第26章 适度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做得太绝(2)

当然,留有余地也要讲究分寸,余地留得过多就是保守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伐魏时,为了给自己万一兵败留下余地而取道祁山,结果六次皆败,最后饮恨五丈原。假如他能听取魏延的意见,冒一次险取道四川,也许历史上三国归晋的说法将会被改写。相反,秦朝末年项羽的楚军灭秦时,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余地,渡河后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结果,这正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大家奋力一搏,一举将当时不可一世的秦帝国打得一败涂地,最终宣布了秦朝残酷统治的结束,楚霸王也就一战成名。

由此可见,留有余地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伤敌,若失手则会伤己。这个分寸的拿捏需要我们自己掌握。因此,我们应凡事多思考,留一些余地,这样不仅是为他人留下余地,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余地。

3留有余地才会进退自如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为自己留下一定的余地,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若不留余地,则很轻描淡写的四个字,会透露出一种杀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狼是中间最狡猾的。森林的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都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的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有一只山羊经过,狼赶忙追上前去,山羊拼命逃窜。突然,山羊找到了一个可以逃生的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很生气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这下就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

第二天,有一只兔子路过,狼连忙起身奋力追捕,结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点儿的洞,并从洞口逃生。于是,狼又把类似大小的洞都堵上。还心想:这下可就万无一失了,别说羊,就是与兔子个头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掉了。

第三天,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马上飞奔过去,追得松鼠是上蹿下跳。最终,松鼠还是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了。狼为此非常气愤,于是它一气之下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个水泄不通。干完后,还对自己实施的“绝妙”措施非常满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面跑来跑去,可是苦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这只狼被老虎吃掉了。

对于这个例子,站在不同角度,说法却大体相同。

从哲学上来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从宗教上来说:堵塞别人生路意味着自断退路。

从环境上来说:破坏原生态及平衡者必将自食其果。

从经济上来说:预算和计划都须要留有余地。

从军事上来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休想占有整个森林。

渔民说:“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

农民说:“不留种子就是绝种绝收。”

总而言之,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将没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余地。

做事为自己留点余地,也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些时候,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小事,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会解脱,说一句“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这就完全可以熄灭“战火”,从进攻的路上撤退下来。最后,谁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大家依旧和以前一样友好。

留有余地也可称作是一种修养,是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把话讲得有些弹性,让别人听起来感到舒服;做起事来有一个灵活的安排,进退空间更大。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家心里面就不会为沉重的负担所累,从而能轻轻松松地、坦诚地同别人相处。

面前横着一座大山,或是流着一条大河,阻挡了我们的路,只要退一步能够使自己更快地前进,那么,就应该当机立断。如若碰到南墙也不回头,那只能算是愚蠢的执著,只能说是笨拙地执迷不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人注定是要走路的,路在哪个方向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灵活地使自己到达目的地就行了。

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小不可大也,目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但如果一开始便给刻得小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时候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么,后面也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做到如此,才不至于使自己遭遇到大的失败。

书画家进行创作,必须要懂得“留白”;编辑进行版式设计,要懂得“留白”;印刷书籍,也要留有相应的空白。留白,也就是为后面的路留出点余地,给观赏者或者读者留“想象”的余地。

民间有很多俗语: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具,饱带干粮,等等。说的都是为明天留出一点后路,留出一些余地。闽南话中也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处。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给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陷入尴尬境地。

狡兔三窟,留有余地逃生;得势不忘失势,留有后退的余地。强盛而不忘衰败,富有而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需要留有余地。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才能长得茂盛粗壮;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避免双方之间的摩擦与纠纷。制订计划,须留出点余地;享受人生,也要留出点余地。还是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逸。

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出一定的余地,才有足够的回旋空间。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一定的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

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难;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致泛滥成灾。

留有余地,才能万事做到均衡、对称与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得进退自如,从容且任意。

恰如其分,做人做事要掌握分寸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做人做事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们,因为有一个人生的分寸,才使我们的人生不仅有失败的懊恼,还有成功的欢欣。把握好人生的分寸,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

1做事恰到好处

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太刚则缺,太锐则折。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做人做事像时钟一样,并非走得快就好,而在于走得是否准。

颛孙师和卜商君是子僵平时最敬重的人,有时竟分不出哪个更令自己敬佩一些。有一天,子僵向老师孔子求教,他问:“颛孙师和卜商君哪个更好些呢?”孔子说:“颛孙师做事好过分,卜商君做事常常达不到本来的要求。”子僵说:“您这么说,是颛孙师好些了?”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是一样的。做事恰到好处,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其实,这里的全部奥妙就在一个“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内部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确的。

要达到“度”的要求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古人说过一段话,译成现代语言是这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为自己留下几分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这样,造物主就不会嫉恨我,鬼神也不会伤害我;如果事业上过度要求完美,功业上要求登峰造极,那么,即使不会发生内乱,也必然为此而招来祸患。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应该考虑周全之后再行动。做到如此,才算是恰如其分,否则就有可能引来麻烦或后患。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个高潮的到来预示着一个低潮的即将开始,在追求事业与功业尽善完美的同时,你就有可能会发现许多不足与遗憾。从另一个角度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的方法。比如,钱财的积累,求多求尽,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守财奴。对于名誉和地位求盛求高,不知急流勇退,有可能私欲膨胀或使自己遭受算计,最终落个身败名裂;因此,我们在成功的面前千万不要忘记失败的教训,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莫忘记失意时的痛苦,做到时常能够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使自己少受损伤或者不受损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百多年以前,西方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带有几分幽默但给人以启示的故事。

一艘轮船触礁后在海上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供给马上就要耗尽,但仍然不见其他船只的踪影。眼看着得救无望,人们不免着急。这时,一个悲观的船员陷入绝望之中,他惊恐万分,总是高声叫嚷:“这一下子我们大家全完了,谁也活不成了,我们早晚都要被鱼吃掉。”这个悲观者一天要唠叨好几次,终于引起了公愤,被惹怒的众船员七手八脚地把他丢进了大海,丢的时候还对他说:“你先去被鱼吃掉吧!”悲观者死后,这个面临危难的轮船并未得到预期的平静,这时又出现了一位乐观者,重拾起喋喋不休的鼓噪,只不过他叫嚷的全是乐观的话题,比如他说:“我们一定会得救的,因为我们还有几十块饼干,而一块饼干可以维持一个人一周的生命。”众船员发现,听这种乐观的鼓噪,心情显得更加的糟糕,因此一起动手,把这位乐观者也同前一位一样丢进了大海。这样,轮船才恢复了宁静。没有了那两个讨厌的家伙,到了后来,轮船终于得救了。

这个故事,虽然隔了多年却仍然在人们的心中镌铭不灭,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夸张讲出了一个听后人人皆能接受、而不听则很难察觉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生活中存在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处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谐圆融;处理得不好,纵然不至于被“丢进大海”,也一定会导致不良的结果,轻则受到谩骂,重则自毁口碑或者使之功败垂成。寻求这方面的实例根本无须在纸堆中钩沉,在现实的社会当中,这样的实例可谓数不胜数。

分寸,通常就是生命长河之中的一个分水岭。超越了它,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喜剧与悲剧就自然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化。比如,酗酒能导致肝硬化,大快朵颐能导致肠胃疾病,超强度体育运动能导致筋骨损伤,民事纠纷能导致刑事案件,狂欢能导致灾祸……

“分寸”潜伏于如此一系列的“转化”之中,鬼使神差般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复杂的生活节奏。即便在琐碎的日常生活当中,“分寸”也是无所不在的。比如,炒菜,盐多了谓之咸,盐少了谓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谓之肥,尺寸小了谓之瘦;在工作方面,做得太少了谓之懒,做得太多了谓之狂;给孩子的爱,少了谓之无情,多了谓之溺爱……

在人的一生当中,所碰到的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然而,人们却不一定能够自发性地产生一些高度重视“分寸”问题的自觉。在很多场合当中,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准则率性而为,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想要改之也是非常难的。率性而为时,一般都只顾做,而忽视了大脑应该适时发出中止命令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在生活中掌握分寸是一个自律问题。自律者,自我约束也。不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一定是不懂生活的人,至少不懂生活的真谛。这样的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总是多多益善,完全由生理机制指挥与调节自己的生活,他们忘记了人是有意志与意识的,凭借意志与意识同样可以对生活进行自我调节。而且,只有将生理调节与自我调节结合起来,才能构筑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爱因斯坦就是个自我意识极度强烈的人。他有利用科学成果与名望聚财的条件,然而却没有那样做。他说,人世间的每一件财富都是一个绊脚石。他被许多国民推荐为总统候选人,也许他真的有当选总统的机会,可是他却婉言拒绝了。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分寸,老老实实地蹲踞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

失意时不灰心气馁,得意时不忘形,不做过分之事、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亦为之,这的确是一般人完全能够做到的。

2把握尺寸,适度处事

这里说的度是指限度。做事情虽然要讲原则,要丁是丁卯是卯,但是太讲原则、太教条,办起事来反而往往会碰钉子,而处事灵活一些、风趣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办成许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做事不留几分余地,把事情做绝或者说超出一定限度,那么,必然会适得其反,会遭到众口的谴责,严重者把人逼上绝路。

做人处事要掌握分寸,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许多事情事先没有标尺测定,都是凭着双方的接收能力、承受能力来把握的,一个人谨慎过了头就显得胆小;处事果断过了头就变得轻率;认真过了头就显得呆板;聪明过了头就显得油滑。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就要在实践中多多磨炼,要下番工夫。

在科学史上有一个“黄金分割”定律,德国科学家科勒把它称之为“神圣的分割”,因为这是最具美学价值的比例。世间完美的事物都拥有其自身的分割率,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生活之中的黄金分割,所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恰如其分。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智慧。

人们对球星乔丹可以说是十分的熟悉,乔丹在小的时候就长得人高马大、身强体壮,他母亲害怕他成为学校的“小霸王”,便要求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而这却使他成为别的同学欺负的对象,他为此事感到十分的苦恼。最后,他父亲教给了他一个方法,即让他不再如此去强忍耐,而是叫欺负他的同学停止,当对方仍然不听他的劝阻的时候,这时,他就用他有力的双手将对方摁在地上,但并不击打对方。如此,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自尊,还给对方以警告,同时又不触犯纪律,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其实,这就是把握好分寸而达到完美效果的一种体现。从来就没有什么人会因此而怀疑乔丹的力量,但却有人在他的忍让下,怀疑他的血性,从而肆意地欺负他。而其父的一招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忍让,不是争斗,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利益的和谐。乔丹把欺负自己的人“摁倒在地”,也正是乔丹的父亲帮助他寻找到的那个人际关系的黄金分割点。

面对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方,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