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剩女的情感笔记
45347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陈彤

海格是一个真实而有梦的女人,是一个夜里睡不着时在洗干净的被遗弃的瓶罐壁上,画出第二天早晨太阳的人。

海格也是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人。在这部书里,海格讲述了她曲折的职场生涯和婚恋历程,还有一些别人的同样不俗的故事。作为早一代北京“剩女”——原谅我这样称呼她,算算,海格1970年人,教育部公布新词“剩女”的2007年时,她已经37岁了,当不为过——当她的事业和婚姻终于修成“正果”,并有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可爱的女儿,海格不再沉默,剖开身后的岁月,剖开雪藏已久的内心,大胆而真实地讲述自己“是怎样被剩下”的故事。往事往往不堪回首,然而,当你勇敢地说出它,带点委屈,但不曾矫揉,表白直露且有所思,说出“爱”更要说出“不爱”,那么,往事是金,经过海水与火焰的淬炼,它要发光,照耀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格的这部书,是一部从“剩女”到“胜女”的心灵史,她朴素、简洁的文字,率真而个性的表达,让我们再次确认:每一个女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怀揣真爱,怀揣美好梦想的女人,对生活,对成功和幸福所付出的代价看上去似乎大致相同,其实却有着特立独行的不为人知的细节。

大学毕业,海格进入一所中学教书,因人事复杂心中痛苦不堪而产生去意,却被校方羁扣档案。在母亲的辛苦奔走下,学校终于答应放行,前提是要交一笔“过桥费”。涉世未深的海格在被母亲感动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没想到我妈是这么有本事的人,我一向躲在自己的想法里,她却能出头露面,绝不软弱。我像被一场包办婚姻困了7年,从1993年到2000年。5000块钱算什么!如果能用金钱买来精神上的解脱,我愿意!

此间,她“像个苦行僧一样”漂泊于体制之外两三年,在北京这座生她养她的都市中四处奔波。26岁了,没有时间和心情考虑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只为在社会中有一个能安身立命且喜爱的职业。30岁了,被凶悍的嫂子赶出家门,寄人篱下。后来,工作渐渐稳定下来,房子也有了,终于可以谈一场恋爱了,一上来还是挫折:

可心的人终于出现了!他高高的个子,得有1米80,五官端正稚气,戴着一副眼镜,修养和自己旗鼓相当,跟他说什么都不至于冷场。第一次见面,我们聊了两个小时,只觉得时间飞逝。第二次见面,从中午饭聊到了下午4点。我对他的评价是,他仿佛透明玻璃杯里装的纯净水。他在部队工作,因此他幽默而深刻地说:“我们只是没有腐败的机会,如果有机会,会比别人更厉害!”

但他是消极被动的。每当他在值通宵夜班的时候,我把电话打过去聊天,他都会非常疲倦地说:“Яустал。”这是他的专业,俄语,意思是我累啊。当我在大雪天邀请他出来玩时,他说:“这么大的雪,除了林冲,谁会出来呢?”

我很多方面都很幼稚,但经过多次摔打之后,也在慢慢学习成熟。他这一关,是我情感上逐渐成熟的开始。我不想勉强谁,也不想累着谁,但我最不能勉强最不能累着的人,就是我自己。我不需要改变我自己,我挺好,我需要强大的自信,尤其是在逆境中。

正是这份自信,令从职场转入情场的高龄“剩女”海格在失败中未曾沉沦反愈清醒: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被叶芝的诗《当你老了》深深打动,尤其是这句:“……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甚至觉得这是自己曾经成为剩女的直接原因。现在,作为一个生活在烟火气中的人,我更愿意把剩女的灵魂称为“朝圣者的灵魂”,正是因为她们对爱情的执著像朝圣者一般,最后“痛苦的皱纹”留在了她们的脸上,无人欣赏。

有媒体称,北京目前已有超过80万名“剩女”。“剩女”之为“剩女”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将“剩女”妖魔化的,认为她们不食人间烟火,有严重的“三大主义”——拜金主义、女权主义、享乐主义;有唱衰“剩女”的,认为她们有“三大难症”——婚姻恐惧症、心理障碍症(含洁癖,自残)、家庭依赖症(迟迟不能断奶,系非独立单身女人);还有人认为“剩女”玩世不恭,只恋爱,不结婚,逃避作为女人的社会责任。等等。在很多人眼里,这俨然是不被看好、令人担忧、不可救药的一群。而海格的这段话,则印证了更为真实的一种声音:之所以“被剩”,是因为对爱情怀有朝圣者般的执著,是拒绝没有情感的婚姻,宁可坚守而绝不投降。如此看来,所谓“剩女”,其实是主动选择了“剩下”,她们不应叫“剩女”,而是一群在离婚率等于结婚率的都市中,一直在寻求幸福、为爱坚持的“大龄女”。由此我相信海格的这本书,会在这一群体之中和之外都将产生良好的反响。

苍天不负有情人,甘做“朝圣者”的海格,脸上没有留下“痛苦的皱纹”,在夫君和女儿眼里,40岁的她依然美丽。一切都过去了,而生活仍在继续。是的,女人当然比男人更喜欢生活中的烟火气,但女人更是天生的梦游者。生活是真,梦想是幻,真与幻之间,女性给世界带来了她的力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