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45375600000002

第2章 上海市(2)

除主体展览馆外,海洋艺术馆俨如一座艺术宝库。逾千件海洋艺术绘画、雕塑、陶瓷和贝雕、木雕、蜡染等实用工艺美术作品灿若群星。厅外还有一座海军轻型舰艇展坪,曾经参加过海战的鱼雷艇和海岸炮组合成钢铁与荣誉的交响。

1992年11月21日,博览馆开馆的第四天,正在上海视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一听说有这么一个博览馆,立即欣然前往——海洋观、国防观、爱国主义教育时时牵动着总书记的心。江泽民同志认真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汇报,兴致勃勃地仔细观看了各个展厅,语重心长地对上海市和东海舰队的领导说:“你们要把这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观教育的基地,要组织上海市处以上干部都来这里看一看。”当陪同的东海舰队政委连耀庭中将请江泽民同志为博览馆题名时,他欣然提笔“海军上海博览馆”,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挥而就。

“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第8连于1947年8月在山东省莱阳县(今莱阳市)组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8连随部队进驻上海南京路,担负警卫与巡逻任务。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上海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社会情况也很复杂,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残余势力妄图用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部队。全连官兵始终保持着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虽然身处闹市,却一尘不染。他们勤俭节约,从节约一寸布、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分钱做起,始终保持与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连官兵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尊重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当地人民政府与群众高度评价。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第8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8月1日,毛泽东赋诗《八连颂》予以赞扬。周恩来为第8连题词并接见了该连的代表。朱德、陈云、邓小平、陈毅等同时为第8连题词。随后,全国全军广泛持久地开展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

“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事迹展览馆建于1963年4月25日,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馆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900多平方米,展示了中共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八连的亲切关怀以及八连四十多年来是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资料,主要以照片、实物和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出。除展区外,馆内还设有可供观众进行入团(党)宣誓、举行成人仪式等集体活动和播放专题片的放映厅,以及方便青少年与好八连官兵进行思想交流的座谈室。

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建立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馆名由周恩来同志题字,1951年1月7日对外开放。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址初设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和10号,9号是鲁迅故居,10号为辅助陈列室。上海鲁迅故居是一幢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鲁迅自1933年4月11日迁居于此,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此与世长辞。鲁迅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的情形复原。屋前有小花圃,底层是客厅和餐室。二楼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后间是贮藏室。三楼前间系鲁迅儿子海婴的卧室,后间为客房,瞿秋白、冯雪峰和曹靖华等曾暂住在此。1959年5月,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10月,上海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建造了新馆舍,同时鲁迅墓也迁建于公园。鲁迅墓占地1600平方米,全部用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墓碑由毛泽东同志题字。墓前草坪内矗立着鲁迅先生铜像。墓的四周青松翠柏,郁郁葱葱。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青瓦白墙、马头式山墙,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中西合璧的二层庭院式建筑。该馆以有关鲁迅文物的征集、保管、整理、研究、宣传和鲁迅墓、鲁迅故居的保护管理为其主要任务。它通过基本陈列、举办专题展览、编辑出版鲁迅研究书籍以及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向国内外民众介绍鲁迅伟大的一生。现馆藏文物资料约20万件,其中有鲁迅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20世纪30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该馆的基本陈列历经多次修改,以鲁迅手稿、遗物、文献、书刊、照片等1000余件展品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10年的光辉业绩。

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45年以来,已接待观众700多万人次,其中前来瞻仰鲁迅墓、鲁迅故居、参观纪念馆的外宾达60余万人次。上海鲁迅纪念馆已成为中外人士向往的人文景观和旅游之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现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虹口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陈云故居暨青浦历史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建筑设计体现江南特色,并与陈云故居及周边民间建筑尽量保持风格一致与和谐。

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设计既体现江南居民风格,又兼顾现代化纪念馆的大体量特点,朴素而庄重。一楼、二楼的4个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陈云,生于1905年,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原名廖陈云。1919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1929年回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椐地。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同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河(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同年6月被派到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9月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7年4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新疆接西路军余部,11月到延安,同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后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后兼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949年10月,陈云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1956年11月,兼任商业部部长。1958年10月,兼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2年,再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起,对恢复当时遭到严重困难的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1月,陈云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3月至1979年7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7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

三中全会后,陈云提出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应有市场调节部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大量培养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中央的当务之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常委。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常委。

主要着作收入《陈云文选》。陈云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