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45375600000004

第4章 山东省(2)

展览馆共有3个展室,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文物千余件,书画馆珍藏着参战将士和亲属以及着名书画家、政界人士的书画作品近千件。影视馆主要播放当年外国战地记者拍摄的珍贵记录片和参战将士访谈录及《血战台儿庄》影片。全景画馆是我国唯一一家以抗战为题材的大型全景画馆,它是18边形的筒式建筑,高28米,直径43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血战台儿庄》全景画馆包括绘画、地面塑型、灯光、音响和解说五个部分,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为一体,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阵地战迎击日军、浴血奋战,直到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并选择北大门激战、清真寺争夺战、西北门争夺战等典型战斗场景为表现重点,整个画面高165米,周长124米,画面首尾相连成全周形,巨幅画面与逼真的地面塑型有机结合,配有特殊的灯光、立体音响,战斗气息极为浓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自1993年4月8日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日本、印尼、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游客近万人;港台澳同胞万余人次;省部级领导千余人次;大中小学生120万人次;国家领导人程思远、吴官正、彭佩云、胡绳、姜春云、贺敬之等也曾前来纪念馆参观指导。

纪念馆于1995年8月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文化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物局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儿庄大战全景画馆开馆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台儿庄大战全景画馆开馆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九一八九一八万人签名活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国主义书画展、“迎香港回归,走革命之路,观锦绣中华”大型微缩景观展、“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60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暨经贸洽谈会”、“祖国统一,再展宏图——九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图片展、“为了明天,救救孩子——全国青少年普法及思想意识教育”大型图片展、“红岩魂革命斗争史实展”、“忆大战,反台独,促统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和展览,得到了《齐鲁晚报》、《联合报》、《大众日报》、《枣庄日报》及省市区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相继报道,而且还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各地”、“山东卫视”等电视台搞了专题节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占地面积10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为双重檐,四周环廊式结构。

1995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5年7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1995年9月10日隆重开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内安放着孔繁森同志大型半身汉白玉雕像,塑像后红色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览厅内布置着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展览分为6个部分,展出图片270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并配以一组全面反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大型投影录像片。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10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活动的崭新气象。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数百万人次。全国巡展历时近两年,观众近千万。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已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建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廉政建设和民族团结提供了一个生动实际的课堂。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药品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时往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曲阜·孔子故居

现在的孔子故居,除故宅门单壁外,其余部分与孔庙东路连在一起,包括金丝堂、孔宅故井、鲁壁、崇圣祠、家庙、礼器库以及唐槐、宋银杏等 。孔子当年的三间居室早已荡然无存,而为九五之制大成殿所取代。孔子故宅的变迁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巨大影响。保留至今的孔宅故井和鲁壁则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诗礼堂位于孔子故宅内,始建于宋,原为宋真宗太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据传孔子九代孙鲋为避秦火而将《书》、《礼》、《论语》、《孝经》等藏入墙壁,西汉景帝时被发现,鲁壁即为纪念此事而建。

乾隆有三赋诗礼堂诗:

其一

趋庭那有异闻奇,亦曰学诗学礼宜。

闻一得三陈亢喜,似知之却来知之。

诗礼堂六韵

书堂殿左垂,进讲忆于兹。

以立应惟礼,为言必在诗。

义周陈亢发,名自伯鱼垂。

益切重来慕,还教欲去迟。

唐槐宋银杏,今日昔斯时。

望道吾何见,徒存景仰思。

诗礼堂进讲八韵

昔日趋庭处,熙春进讲时。

渊源应有自,法则近于兹。

礼并文华举,典固圣祖垂。

章缝既鱼雅,冠带亦追随。

瑞旭唐槐影,卿云汉石滋。

芸编陈御案,广厦列宜窥。

所希明正学,致治化无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