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上
45375800000012

第12章 河北省(2)

129师陈列馆位于将军岭北侧山坳,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于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依山就势建为两层,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2252平方米,由1个序厅、5个展室和1个半景画馆组成。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独特,展示手段先进,参观路线为一条龙回环式结构。整个陈列布展内容以时间为序,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8年时间,分为六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广大观众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当年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15师奉党中央的派遣,挺进五台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后,师主力南下,成立了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经过8年浴血奋战,开辟了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以南,渤海以西80万平方千米的晋察冀解放区,并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的解放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撤销,建立华北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区党政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视察时,提议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随后,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决定修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0年3月正式动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陵园的建立题词。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华北人民对曾经战斗和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先辈深切的缅怀之情。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我国兴建较早、规模较大、造型艺术较高的烈士陵园之一,陵园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43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会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及省民政厅,拨款2023万元,对陵园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新建、改建。现在,园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陵园内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大夫陵墓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烈士纪念亭,影视厅等。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采用我国传统的主轴线布局,园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三条轴线上,并有绿篱相隔,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无数苍松翠柏陪衬,越发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蔚为壮观。中间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陵园大门、悼念广场、铭碑堂、烈士墓群、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建筑。烈士陵园大门由花岗石和青石砌成,门壁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十五个贴金大字,门壁连接着东西两座不锈钢门,构成这座宏伟的纪念建筑。高大雄伟的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题词,坐落在可容纳万人的悼念广场中央,广场东侧为革命文物厅,西侧为影视厅。在铭碑堂前广场上矗立着3组大型铜塑像,东边一组是两名手握钢枪、准备拼搏的八路军战士,象征着我军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魄;西边一组是两名男女民兵警戒着埋雷的勃勃英姿,这两组塑像体现了当时华北战场上的兵民两支主要武装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战士高举“八一”军旗,目视前方,象征着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像座两侧是“参军”、“支前”两幅汉白玉浮雕。广场的北面是铭碑堂,它是全园的中心纪念建筑物,它的外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堂内中央是一幢大型汉白玉卧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卧碑顶端的汉白玉石台上镶着一个由奥地利侨民盖斯特精心制作的铜铸花圈,248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铭碑堂北墙的中央。堂内东西两侧墙壁上镶嵌着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彭真、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的字碑,对烈士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铭碑堂后面是烈士墓群,东西两墓区由3幢中心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烈士墓是花岗石墓身,规格大体一致,打破了传统的前碑后墓的格式,墓后竖汉白玉碑,墓顶建有花池,317位烈士的灵柩就安葬在苍松翠柏之中。

新型的纪念建筑--烈士纪念堂坐落在园内向北最深处,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堂内中厅为“晋察冀革命纪念馆”,陈列着革命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堂内东侧是烈士骨灰安放室,现安放着600余位革命先辈的骨灰;西侧是烈士遗像室。纪念堂前面的广场绿草茵茵,苍松浓郁。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宁都起义的领导者、原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烈士纪念碑亭。

烈士陵园东西两条辅轴线上的纪念建筑采取遥相对称的民族形式。南边一条辅轴线上,西面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陵墓,东面是柯棣华大夫陵墓、爱德华博士和巴苏大夫纪念碑。两墓前的广场中央分别矗立着白求恩、柯棣华高大的汉白玉全身雕像,使整个陵园突出了国际主义精神。北面的辅轴线上,西边的纪念亭、展览馆与东边的烈士纪念馆相对称。纪念亭是由6根水磨石柱环抱着一幢大型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的题词,以示不忘先辈之功业。展览馆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东厅是聂荣臻题写馆名的“白求恩纪念馆”,馆内展出白求恩生平事迹照片130余幅和22件珍贵文物,再现了白求恩伟大光辉的一生。西厅是聂荣臻题写馆名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长达85米的事迹图片展充分体现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发展中印友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烈士纪念馆前墙壁的中央镌刻着中共中央华北局撰写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记”,馆内展出了25位着名烈士的事迹。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安葬着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晋察冀和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其中有工人运动领导者高克谦,着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晋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着名战将楚大明,红军骑兵团创始人、第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及全国闻名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园内珍藏着革命历史文物、烈士遗物等1万余件,其中有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赠送中国人民的白求恩生前发明并使用过的两件手术器械--“铁制助理医生”、“肋骨截断器”和1978年加拿大外长贾米森代表加拿大政府赠给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半身铜像等。

这里记载着华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园以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以及政府各部门对陵园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先后亲谒陵园并挥笔题词。

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

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和日伪军展开神奇的地道战,曾获“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以该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25公里,还有南北地道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5公里。

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在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设置翻板,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水井既是地道的通风口,又解决了民兵和群众的用水。

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他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村里要道口的房顶上建筑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平堡,还利用小庙、碾子、烧饼炉、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密集的火力网。

抗战期间,冉庄的民兵和群众充分利用地道,配合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冉庄地道遗址的保护十分重视,建立了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维修和加固了部分干线地道和高房、小庙、烧饼炉等,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地道的轮廓。

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此处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一系列战役在此运筹和指挥,毛泽东的几十篇光辉着作在此诞生,它是当年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西柏坡革命旧址原址在岗南水库淹没区,1947年,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同志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从延安来到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迁至北京以前,西柏坡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他们在这里曾胜利指挥过三大战役。

1971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迁至现址,旧居基本保持原貌,前院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旧居,后院是朱德旧居。在柏坡湖中的小岛上,有陈列纪念馆及西柏坡石刻园等。

毛泽东同志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从那时起到1949年3月,毛主席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在这里,他组织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撰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等20多篇光辉着作,论述了取得全国胜利的路线、方针、政策,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这座普通的农民住宅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水房,后院是毛主席的寝室、办公室及家人居住的地方。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场是中央机关自己建的大伙房临时布置成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毛泽东主持会议,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重点提出了“两个转折”、“两个务必”。这次会议还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了西柏坡。

西柏坡地处河北省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既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圣地,又是揽尽太行秀色的风景名胜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区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为更好地发挥基地作用,1999年,唐山抗震纪念馆完成了两个放像厅的改造,厅内设置了投影电视等录放像设备;对抗震救灾展厅内容进行了充实改造,增设了背投电视和吊顶电视机及相应设备,编辑制作了震害及抗震救灾内容的录像片,以备播放。为保持展览整体性,增大其容量,展厅内还增加了5组实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坏的时钟、当年最早向党中央汇报震情所用的电台、抗震救灾工具以及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件、衣服等实物,同时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常识的宣传力度,陈列展出了唐山市地震应急对策及较先进观测手段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唐山抗震纪念馆展厅面积为2500平方米,讲解背景资料达10余万字。

纪念馆内有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展览共分9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震后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第三部分至第九部分展示了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的风姿。

在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