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上
45375800000016

第16章 陕西省(2)

展出的壁画计39件,内容题材包括四神、星象、宗教、建筑、仪卫、狩猎、生活、友好往来等方面,真实再现了李唐王朝的社会生活。壁画色彩分明,场景十分壮观。展品中有一幅《侍女图》,画面上有9个侍女,一个个体态优美,身材匀称,以不规则的队形走来。她们分别在端杯、招呼,似在为一个重大活动做准备。侍女们身穿长裙,领口开得较低,精神开朗,气质高雅,没有宋、元代绢画中女性“月明人倚楼”那种柔弱病态。专家认为,这种健康、美好的形象来自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大唐雄风同样也使妇女振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蓬勃之气。

中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均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长安周围,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1000平方米左右,居全国各文博考古单位之首。为了保护好稀世珍品,这次公开展出,全部采用紫外线、红外线灯光照明,并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

同时,该馆设有“陕西青铜器精品展”、“历代陶俑精华展”、“唐代金银器大观”和“唐代妇女服饰展”等专题陈列。

西安·西安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年至6700年之间。该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遗址45座、圈栏2处、洞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路,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195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

该馆收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品2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

该馆的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窑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址,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反映半坡人的生产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制度,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我们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半坡基本陈列展出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现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艺术创造;原始社会史陈列通过中国各阶段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标本和数百件文物,介绍原始社会从人类出现到氏族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解体的全过程。

辅助陈列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文化相关的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史、古人类史方面的专题展览。

1961年,国务院颁布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半坡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

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发现秦始皇时代的大型兵马俑坑3个,总面积2078平方米。

遗址博物馆于1975年筹建,在一号坑上建起拱形展览大厅,于197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三号坑展览大厅于1987年5月兴建,1989年9月27日落成开放。

该馆现占地约19万平方米。其中一号兵马俑展厅面积14万多平方米,三号兵马俑展厅面积1200多平方米,铜车马展厅600多平方米,辅助陈列室600多平方米。

该馆以一号、三号兵马俑坑遗址、遗物为主体,向观众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兵马俑坑发掘现场和坑内出土的高大的秦兵马俑群。同时展出的还有秦始皇陵封土堆西侧出土的铜车马以及陵园范围内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一号兵马俑坑出土陶俑1087个、陶马32匹、战车3辆、兵器4万余件。依据排列密度推算,此坑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陶俑、陶马排列成一个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为三列面东的武士俑,每列68个,组成一个横队,为军阵前锋。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紧跟其后形成军阵的主体。左、右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北、面南、面西的武士俑,为军阵侧翼卫队。军阵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应是秦始皇当年军事场面的再现。陶俑、陶马形象生动,构图协调。展厅前边的辅助陈列室陈列俑坑发掘出来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俑,如武将俑、军吏俑、士卒俑,还陈列有出土的青铜兵器,如剑、戈、矛、戟、钺、铍、殳、吴钩、弩机、箭镞等。其中吴钩、铍、殳属首次发现。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1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内有战车1乘,陶马4匹,各类武士俑68件。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相当于古代的军幕--指挥部。

该馆一号展厅前面南边设有专门陈列室陈列“秦陵一号、二号铜车马”。1980年12月,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一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一前一后,均系驷马单辕车,比例约为真车的1/2。它们由3462个零件组合而成,重量分别为1060千克和1241千克,铸造技术高超,工艺过程复杂,造型准确,装饰华丽,在世界考古发现的铜车马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制作最精。一号、二号铜车马出土时已分别碎成1182片和1555片,经考古工作者细心整修复原,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一号铜车马于1988年5月1日对外展出。整个铜车马制造工艺水平相当高,如大片龟甲状的车盖,厚仅4毫米;车窗厚仅1毫米且有许多网眼透孔,并已采用焊接、铆接、镶嵌、子母扣接、刻凿、抛光等多种工艺。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20多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黄陵·黄帝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196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桥山山顶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为郭沫若手书。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轩辕庙位于桥山脚下,是历代炎黄子孙祭奠黄帝的场所。庙内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东侧为碑亭、西侧为陈列室。院内千年以上古柏16株,其中“黄帝手植柏”(相传此柏为轩辕黄帝手植)历经五千年岁月,堪称世界柏树之冠。黄帝陵区山环水抱,古朴庄严,气势非凡。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维系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