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五千年美德
45376400000009

第9章 理想志向篇

格言选读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

弃文从军

在我国的东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军叫班超,为开拓西域疆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班超从小就十分有志向。他开始以抄书为生,每天都累得眼睛酸疼。有一次,他将毛笔扔到地上,自言自语地说:“堂堂须眉男儿,不在战场建功立业,却与笔墨打交道,真是没出息。”此后,他便弃文从军了。

当时,西域各国是东汉与匈奴关系中的关键,能否争取西域各国的支持成为东汉胜败的主要制约因素。但西域极其遥远,那里的国家与匈奴始终保持联系,出使西域不仅辛苦,还得冒很大的风险。班超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使命。

班超只有三十六名随从。他第一站到达了鄯善国,国王款待了他们,但没过几天,又对他们不理不睬了起来。班超暗地里一打听,发现匈奴也派来了使者,正在和国王拉关系。

班超发誓要杀死匈奴人,以掐断鄯善国王的后顾之忧。随从提议说:“我们只有三十六人,而匈奴人多势众,根本就不是对方的敌手。”班超踌躇满志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剪除匈奴使者,鄯善国王才会与我们结盟,否则永远也无法完成朝廷的重任。”

天黑之后,班超率人潜入匈奴使者的营地,一边使人在帐篷外四面放火,一边亲自带人冲进帐篷。他们出其不意的攻击令匈奴使者猝不及防。匈奴的使者全部被歼灭了。

翌日,班超提着人头参见鄯善国王。国王见班超已经杀死匈奴使者,自己也被牵连得罪了匈奴,只好同意与汉朝和好,从此再也不和匈奴来往了。

卧薪尝胆

吴、越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鏖战,吴王夫差的军队打败了越国,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越王勾践主动向吴王求和,既送礼、又割地。吴王夫差总算答应和解,但要求越王勾践到吴国来做自己的奴仆。越王勾践把国事托付给手下的大臣,自己亲自到吴国服差役,为吴王夫差喂马。勾践表现出逆来顺受、胸无大志的样子。夫差坐车出门时,勾践总是为他驾车拉马,伺候得非常周到。一直喂了三年马,夫差才放他回国。

回国后,勾践发誓要一雪过去的耻辱。他任用文种治理国家,叫范蠡训练军队,号召全国人民发愤图强。为了不忘志向,他为自己定了两条特别的律令:一是“卧薪”,晚上睡觉就躺在柴草铺上,暗示自己不要贪图享受;二是“尝胆”,在厅堂里挂一个苦胆,出入时都尝一尝,提醒自己勿忘战败的痛苦和耻辱。他还制定了详尽的复兴规划及具体措施,用十年时间发展教育、扩大生产、囤积财物、训练军队,计划十年后消灭吴国。

有志者事竟成,十年之后,越国果然发展得兵强马壮了。勾践主动发起战争,打得吴国节节败退。最后吴军终于抵挡不住,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吴国遂并入越国领土。

后来,“卧薪尝胆”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这一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之中,只要志气不灭,只要奋发图强,最后一定会成为胜利者。

闻鸡起舞

古时候,有两个志存高远的青年,他们分别叫祖逖和刘琨。由于他们有着同样豪迈的性格,很快便成了难舍难分的好朋友。

面对软弱无能的朝政,他们感到非常的悲伤和愤慨,总希望某一天能为国家做点贡献,使祖国富强起来,让自己的老百姓安居乐业。

祖逖和刘琨当时都在洛阳一带担任地方小官,虽然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但他们丝毫不肯虚掷光阴。他们白天读书,学习文韬武略;晚上就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交流学习心得和个人见解;清晨又在一起练习武艺。通过长期以来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建立了兄弟般的友情,甚至连睡觉都在同一张床上抵足而眠。

这一天,他们又在一起谈心,谈起时局的混乱,谈起各地的灾荒,更谈起了匈奴等外族起兵对祖国北方边境的骚扰,都对祖国面临的危机忧心忡忡。因为心情激愤,他们谈到很晚才睡去。半夜三更的时候,祖逖突然被一阵悠长而警醒的鸣叫声唤醒了,他侧耳倾听,原来是山上雄鸡发出的啼鸣。按照民间的迷信说法,半夜鸡叫是非常不吉祥的征兆。然而,祖逖现在回想起夜里与刘琨畅谈的军国大事,想起国家民族的前程,禁不住心潮翻涌,激情澎湃,半夜发出的鸡叫非但没有使他心情低落,反而使他更加情绪激昂。他推了推身旁酣睡的刘琨,大声说:“鸡叫了,天就要亮了,国家的希望就要看到了。”

刘琨猛然惊醒,迅速翻身下床,他跟着祖逖摸黑来到房子外面。各自抄起平时喜爱的兵器,一个人持刀,另一个人执剑,双方面对面操练起来。在刀光剑影中,他们忘情地练习着,直到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

随着中原逐日陷落于外族,祖逖和刘琨二人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恢复祖国山河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后来,祖逖团结了一批激进的武装力量,主动向朝廷请缨北伐。以祖逖为首的部队不断地攻城拔寨,恢复了长江以北大片的国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名叫精卫的女儿,她像男孩子那样豪爽,是一个有着侠肝义胆的人。有一回,精卫看到一个人欺负比他小很多的小孩,把小孩骑在自己的身下。小孩累得爬不动了,只能伏在地上喘气了,但那人还是不肯作罢。

精卫指着那人的脑门厉声呵斥:“你也太不要脸了,欺负比你小的孩子算什么男子汉,有本事上山去打老虎啊!”

那人见精卫只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娃娃而已,压根就没有把她当一回事。他从小孩身上跳下来,指着精卫的鼻子说:“我是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居然胆敢教训我。”

精卫讥讽地说:“龙王的儿子算得了什么,我是炎帝的女儿,今后你最好别到岸上撒野,否则我把你做成咸鱼干。”

龙王的儿子说:“今天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说完就开打了。精卫自幼常常随炎帝骑马打猎,练得身手不凡,看见对方如此蛮横,她便毫不示弱地和对方搏斗起来。精卫好样的,不一会就把龙王的儿子打得趴下了,一跤摔了个狗啃屎。

龙王的儿子见势不妙,夹着尾巴逃到海底去了。

后来,精卫来到海里游泳,正当她游得尽兴的时候,不巧被龙王的儿子撞见了。他恶狠狠地对精卫说:“上次在岸上让你得了便宜,这次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识相的就向我低头赔罪,否则就休怪我心狠手辣。”

精卫不服气地说:“上次是你以大欺小,我没有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不肯赔罪,一怒之下就在海里兴风作浪,当狂澜扑面而来时,精卫来不及防备,就不幸地牺牲了。

后来,精卫的灵魂化作一只小鸟儿,长着红爪白喙,十分美丽。她立志要将大海填成平地,以免龙王的儿子残害更多的生命。她用自己的小嘴衔来土块、石头与树枝扔进大海,并不断地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仿佛在为自己加油鼓劲。千百年来,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填海,从未放弃。

愚公移山

古时候,有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家,人称愚公。

愚公住在两座大山后面,一座是太行山,另一座是王屋山。两座山绵延七百余里,高达千丈之余。因为大山挡路,愚公一家生活十分不便,每次出门都得绕道而行。

为此,愚公对家人宣布:“我们一起把这两座山移开,今后出门就不用走那么多路了。”家人也早就有这个愿望了,于是一致同意他的做法。

开始的时候,愚公的老伴有一点忧虑,说:“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移开一座小山坡都很费力,何况是太行、王屋这样的崇山峻岭呢?再说,挖出来的土石也没有地方堆放啊!”愚公尚未回应,子孙们就抢先回答:“把挖出的土石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就可以了。”

他们说到做到。愚公每天带着子孙们挖山装土,用簸箕将土石运到渤海之畔。为了早日移开大山,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年到头只回家一次。

附近有个老头,人称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家的行为,感到十分的不屑一顾,并且嘲讽地说:“愚公啊,你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凭你老态龙钟的身体和微不足道的力量,拔掉一株草都要累得半死,又怎么能移开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呢?”愚公没有被智叟的话吓到,而是信心十足地说:“我个人的力量确实有限,但哪怕我死了,后面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如此循环不已,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这两座山再高、再大,也不会继续生长了,挖一点就少一点,总有铲平的一天。”他一席话说得智叟满面羞惭之色,再也不好意思泼冷水了。

愚公移山的举动逐渐传到了土地公公那里,把土地公公吓了一大跳。他唯恐愚公一家人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赶紧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

玉皇大帝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不仅没有怪罪愚公,还被愚公远大的志向及其坚韧的精神所打动了。为了帮助愚公早日完成心愿,玉皇大帝委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背走了,夸娥氏的大儿子背起一座山放到朔东,小儿子背起一座山放到雍南。

从那以后,愚公家门前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他的家人以及附近的乡亲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而行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鞭策人们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坚定不移地与困难作斗争。

姜氏相夫

在我国东周时期,晋献公有一个儿子叫重耳。他为了躲避兄弟间对皇位的斗争,独自流亡国外。

重耳在齐国生活的时间最长。齐桓公考虑到只要重耳不回晋国继承王位,就是对自己霸业的最大帮助,因此十分大度地款待重耳,给他安排名贵的马车,赠送华贵的住宅,还将宗室之女齐姜许配给他做妻子。

重耳在齐国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且沉湎于温柔之乡,一度忘记了复国的大事。一直追随他的子犯、狐偃等人对他感到非常失望。大家经过反复的商讨,最后决定乘重耳外出打猎时,强行将他带回晋国。姜氏得知子犯、狐偃等人的打算后,规劝丈夫说:“堂堂男子汉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能贪图一时的享受。”重耳说:“我愿意在齐国欢度一生,不想为复国的事情操心了。”

姜氏又找到子犯、狐偃二人进行了一次密谈。姜氏说:“你们不是计划把公子骗出齐国,以图复国大事吗?”子犯与狐偃被姜氏的话吓得胆战心惊,唯恐她向齐桓公告密,就只好矢口否认。姜氏说:“二位无需隐瞒,我也希望公子能够复兴晋国,可他就是不听我的建议。我现在有了一个万全之策,特来与二位商议。”子犯、狐偃闻之大喜。姜氏说:“我会在酒宴上将公子灌醉,你们便趁机用车子把他护送回晋国。”子犯、狐偃对姜氏的计策表示赞同。

姜氏果然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在席间,姜氏使出浑身解数,不停地劝丈夫喝酒,一杯又一杯,很快就将丈夫灌醉了。姜氏见丈夫已经醉得不省人事,火速通知子犯、狐偃等人。大家将重耳抬上马车,连夜离开了齐国。

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并派使者将姜氏接到自己的王宫。姜氏受到了晋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鉴真六渡

唐朝时期,有一位在佛学上有着很深造诣的和尚,名叫鉴真。

那时,日本佛教界秩序混乱不堪。人们无需任何手续,便可私自剃度出家。为了建立像唐朝一样正规的受戒制度,日本国派人到唐朝请高僧鉴真赴日本弘扬佛法。收到日本国的请求后,鉴真不顾自己年老体迈,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唐朝政府对海防管理得很严格,不允许随意出海。鉴真谎称是到天台山国清寺供奉,因陆路阻塞才改走水道的。不妙的是,就在即将出发之际,他的出海计划被官府查了出来。第一次东渡计划便失败了。

不久,鉴真请人造了一艘大船,请了几十名水手,从扬州启航。船刚到长江口,就被罕见的巨浪袭击得报废了。第二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后来,鉴真将船修理了一下,率领弟子们再度出海东渡。船航行到舟山海面时,不幸触礁沉没。鉴真等人虽然幸免于难,但第三次东渡却因此落空了。

接下来的第四次东渡也因意外原因而宣告失败。

经过长期筹备,鉴真从扬州崇福寺扬帆远航,不料再次遇上风暴。他的船失控后一直漂流到海南岛的南部。第五次东渡又没有实现。在这一次出海行动中,鉴真不幸双目失明。然而,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志向仍然没有改变。

又过了几年,鉴真重新燃起了东渡的理想。在弟子们的护送下,鉴真离开扬州的龙兴寺,沿江而下至苏州,登上了日方遣唐使团的船只。随同鉴真一起东渡的还有二十四位得道高僧。这一次,鉴真终于顺利抵达了日本。日本天皇亲自迎接鉴真,并将东京的东大寺赐予鉴真,作为他弘扬佛法的场所。

鉴真六渡日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为弘扬佛法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