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集
45376800000015

第15章 国歌(4)

郭沫若早在1948年田汉50寿辰之时,曾撰写过一篇寿词,他写道:“肝胆照人,风声树世,威武不屈,贫贱难移。人民之所爱戴,魍魉之所畏葸。莎士比亚转生,关马郑白难比。文章传海内,桃李遍天涯,春风穆若,百世无已。”对田汉的生平为人及其艺术成就作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国歌——聂耳生命的绝唱

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

聂耳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者,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聂耳原名守信,字紫艺。1912年出生于云南玉溪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行医艰难度日。为了培养儿子成人,母亲坚持教他读书识字,在聂耳5岁时就认得1000多个字。母亲还经常给他讲故事,并把故事情节编成七字或十字的韵文,用花灯调唱讲七字韵句,用洋琴调唱十字韵句,使聂耳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聂耳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喜爱家乡民间音乐,9岁即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种民族乐器。1927年,聂耳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省立师范期间,他除参加政治活动之外,还学习拉小提琴和弹钢琴,开始从事音乐创作。他的处女作《省师附小校歌》,就是这时问世的,这支歌雄壮有力、富有朝气,很受广大师生欢迎,初步显示了他的音乐创作才能。

1930年7月,聂耳为躲避反动派的搜捕来到上海。他一面给别人当学徒,一面勤奋读书、继续坚持从事音乐创作及艺术评论活动。11月,他加入了上海的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31年4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和艺术才能,考入“明月歌舞剧社”,担任小提琴演奏员,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每天坚持练琴6小时以上,很快成为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

第二年,他又考入“明星歌舞团”任小提琴师。歌舞团的同事们因他姓聂,听觉特别灵敏,开玩笑地称之为“耳朵先生”,他听了也很乐意接受,便干脆改名为聂耳。

当时,田汉经常去明星歌舞团,认识了聂耳。通过交谈,发现聂耳思想进步且很有才华,于是又把他介绍给当时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书记阳翰笙,建议把他挖出来发挥作用。后来,阳翰笙经常帮助聂耳分析社会现象,认识革命形势,进一步提高其政治觉悟。并通过关系让聂耳进了联华电影公司。

1933年,经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的文艺战士。他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挥,开始进入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他积极从事革命音乐、戏剧、电影等工作,曾任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常委兼组织部秘书,参加了苏联联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还经常随左翼剧联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演出活动。

1933年,聂耳创作了独幕剧《饥饿线》插曲《饥寒交迫之歌》,电影《女性之花》插曲《开矿歌》以及《小工人》、《雪》、《静夜曲》等。1934年,田汉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聂耳担任导演和主演,并创作了剧中的《打砖歌》、《打夯歌》、《码头工人歌》以及《卖报歌》。这一年,还为电影《桃李劫》谱写了主题歌《毕业歌》,电影《大路》主题歌《大路歌》以及插曲《开路先锋》,电影《新女性》主题歌《新女性》,电影《飞花村》主题歌《飞花歌》等等。此外,还创作了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等。1935年1月,聂耳担任华联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先后为话剧《回春之曲》谱写了《梅娘曲》,为电影《逃亡》谱写了主题歌《自己歌》和插曲《塞外村女》,为话剧《水银灯下》写了《走出摄影场》,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铁蹄下的歌女》和《义勇军进行曲》。在短短两年之内,创作了30余首充满战斗激情和富有劳动人民感情的歌曲。

当时,夏衍从田汉那里得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时,立即被这血泪的呐喊凝成的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请聂耳为之谱曲。聂耳表示:“作曲交给我,我干!”他反复吟诵歌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全部倾注于跳动的音符和激昂的旋律之中。为了旋律的需要,聂耳对原歌词作了必要的修改,他把“把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改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增加了“起来!起来!起来!”把“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在“前进!前进!”之后增加了“前进!进!”前奏曲以嘹亮的军号开始引出高亢激越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结尾的曲句斩钉截铁,表现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1935年4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准备逮捕聂耳,地下党组织经研究决定让他离开上海取道日本去苏联。出国前夕,聂耳赶写出了初稿,到达日本后又很快将定稿寄回上海。

《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和聂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的神合之作。这支在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上闪耀着战斗光芒的天才杰作,以奔放豪迈的革命激情,高亢激昂的旋律与节奏,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撼人心魄地唱出了当时民族危机的深重!唱出了团结战斗的意志!唱出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呼声!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聂耳到日本后,曾不断参加各种进步的文化工作,还计划写一部大型歌剧。不幸的是,这年7月17日,他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24岁,一代音乐骄子过早地结束了战斗的一生。聂耳在短促的人生岁月中,给我们留下了数十首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紧贴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30年代人民抗日斗争的实践,表达了中华民族正义与时代的吼声,不愧为人民的音乐家。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永远是激励我们为祖国富强、民族繁荣而继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惊悉聂耳遭受意外,留日学生和华侨召开紧急会议,公推聂耳生前好友张天虚赶赴现场收殓,并在当地火化。

消息传到国内,人们悲痛万分。尚在南京狱中的田汉更是悲恸不已,他含泪写下挽诗: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乡国只今沦巨浸,边疆次第坏长城。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

1936年,张天虚几经辗转,将聂耳的骨灰送回上海,第二年转至家乡。1938年,安葬于昆明西山麓华亭寺附近的山坡上。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重修聂耳墓,郭沫若题写了“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的墓碑,并撰写墓志铭,称颂“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乎!”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高度评价《义勇军进行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1960年10月29日,周恩来参加北京文艺界为纪念聂耳逝世25周年举行的音乐会,和大家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1964年5月1日,朱德为聂耳题词:“人民的音乐家。”

1980年5月,聂耳墓迁至地势宽敞、层林叠翠的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新墓的墓台设计新颖别致,形状像一把提琴,表示墓中长眠的是一位握琴而歌的人民音乐家。墓前24级台阶象征聂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台前砌有7个两尺见方的花坛,意寓歌谱的7个音符。墓碑竖在墓台琴盘的正中央,正面镌刻郭沫若手书的碑名:“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背面是郭沫若撰写的墓志铭。

1982年,为纪念聂耳诞生70周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票面印有聂耳肖像和《义勇军进行曲》曲谱。

1995年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60周年音乐会。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等亲临参加,并与全体人员一道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深情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文学巨匠郭沫若与国歌

有这样一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那丰富的瑰丽的想象,那清新和朴素的文笔,让人浮想联翩,好一幅美丽浪漫的天街图画。它的作者便是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郭沫若。

每当我们读到他的《屈原》、《凤凰涅盘》等作品时,依稀间,就会看到他精力充沛、热情奔放的身影。那满腔的深情和强大的伟力喷薄而出,浸润我们整个的灵魂,燃烧我们整个的青春。无论是凤凰投身熊熊烈焰以求新生的勇气与决心,还是天狗吞日月的胆魄与威猛;无论是屈原坚持真理、与橘树同风的伟大人格,还是王昭君远离家乡、毅然出塞的坚贞品质,都无不是郭老心声的倾诉,无不是郭老灵魂的化身。他坚定执着地用文学表白着自己的追求,倾诉着自己的心曲。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也曾一度投笔从戎,参加了着名的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并以笔作枪,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战斗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当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他甚至舍妻弃子,摆脱日本宪兵的监视,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加入了抗日救亡的队伍。究竟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如此义无反顾地昂然战斗呢?他在《炉中煤》中作了响亮的回答:“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他自喻为“煤”,而将祖国比作“心爱的人儿”。原来,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感情才是他蕴蓄无穷潜力的源泉。在他身上涌动的自由不羁的大胆追求、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其实都凝聚成一个声音:彻底地毁灭一个黑暗腐朽的旧中国,重新建立一个光明富强的新中国!这声音多么铿锵有力,多么震撼人心!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在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郭沫若和许许多多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艰苦奋斗过的人一样,常常兴奋得彻夜难眠。

新中国就像一个即将出世的婴儿,她的每一次胎动都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弦,而国歌,无疑将成为她来到这个世界后发出的第一声啼哭。一个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当然要有自己的国歌,而且是能够唱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创作或确定这样一首得到全国人民认可的国歌,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征集国歌的讯息像阵阵和煦的春风,迅速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许许多多的人,饱蘸笔墨尽情抒发对新中国的深情厚爱。文学巨匠郭沫若也欣然命笔,呈上一首《新华颂》: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做主人翁。人民品质,勤劳英勇,巩固国防,革新传统。坚强领导由中共,无产阶级急先锋。现代化,气如虹!国际歌声入九重。人民专政,民主集中。光明磊落,领袖雍容。江河湖海流新颂,昆仑长耸最高峰。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

郭沫若的歌词,基本上是按照国歌征集启事的要求写就的,内容上突显了“中国特征”、“政权特征”、“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之远景”等特点。这首《新华颂》,字里行间抒发了郭沫若对新中国的讴歌和赞颂,郭沫若当然希望它被选为国歌。但当国歌征集小组邀请众多专家,经过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共识,即认为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时,郭沫若虚怀若谷,欣然表示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虽然郭沫若的《新华颂》未能被选定为国歌,却发表在开国大典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上,仍然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