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集
45376800000004

第4章 国旗(3)

这把新启用的“天下第一刀”长1米、宽2.5厘米。主刀采用世界独一无二的直线形,有“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喻;刀鞘上刻有巨龙、黄河、长江;护手既像金光闪闪的凤凰,又像一只和平鸽;手柄用花梨木制作,缠以棕色牛皮和银丝。

新式指挥刀的使用,更增添了国旗升降仪式威武雄壮的风采。

英姿飒爽的国旗卫士

凡是在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升国旗仪式的人无不异口同声,每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刻总是令人热血沸腾,令人倍感祖国的国威和神圣。

每当36名气宇轩昂的武警官兵,肩托钢枪,身穿礼宾服,脚穿马靴,擎着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城楼的拱形大门准时走出,人们无不对“国旗护卫队”的威武风采大加赞誉。

可你知道吗?如今的“国旗护卫队”,其前身是“国旗班”,而“国旗班”又是被群众叫响的。它既不是军事编制的称谓,也不是上级命令的称号,而是人民群众看到担负升旗的战士们特殊的执勤任务和训练有素的警容警姿,以及热爱国旗、宣传国旗的自觉行动后给这个集体的爱称。如今,虽然“国旗班”已经演变为“国旗护卫队”,但“国旗班”这个名称现在还被群众称呼着。

1983年1月31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原警卫二师六团十一连改编为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奉上级命令,该中队进驻天安门地区担负升降国旗和天安门广场、城楼、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升降旗仪式的现场警卫任务。当时的“国旗班”,实际上就是十一中队下属的五班。

“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现在已是领导干部了。当年,正是他带领着“国旗班”的战士们为革新与完善国旗升降仪式,作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经过董立敢和战友们的努力,升旗仪式更加庄重威严,国旗卫士的形象开始树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尽管武警部队的编制册里找不到“国旗班”这个建制,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们为“国旗班”。“国旗班”的声名也愈来愈响,愈来愈亮。

随着形势发展,社会各界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旗升降仪式的呼声日益强烈。1991年4月14日,“国旗班”接到上级通知,原来12个人仍然偏少,要扩编为36人,原天安门“国旗班”改编为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国旗护卫队。

当时,距“五一”节启用新仪式只有11天了。接到上级命令,“国旗班”上下都有些着急:“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

说起来,国旗护卫队的战士真可算是“百里挑一”。不仅要求身高都在1.78米以上,身材适中,容貌端正,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军事本领。据了解,每年北京武警总队招收的万余名新兵,经过层层筛选,只有30多人能进入国旗护卫队。然而,当时“国旗班”只有12人,要在短短的十来天内组建这个高标准的队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武警北京总队发布命令,在几万名士兵中挑选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可靠、身体健康、军事技术过硬、身高在1.78~1.85米之间的优秀战士,按中队建制组建国旗护卫队。选人工作一路绿灯,终于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选。

这时,距即将来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已不足一星期,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国旗护卫队开始了强化训练。

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国旗卫士,必须具备过硬的“三功”——站功、走功、操枪功。每过一关都必须付出超常的时间和身体的代价。

训练的目标是行进的队伍要横看成行、纵观成列,做到臂腹一致,步伐一致,间距一致,目光一致,动作仪容完全协调。还要求32名护旗兵到国旗基座南侧一齐立定、转身、下枪、行持枪礼时必须动作一致,发出同一个声音。

而刚刚挑选来的战士有的站姿欠佳,有的双腿并不拢,有的两肩不平。要达到高标准的要求,决不是轻而易举的。

平时佩带惯了手枪,突然要握“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列队,而且3.7公斤重的枪在手中必须运用自如,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每个动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枪身也不能颤动,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刚开始训练时,几乎次次失败,不是有人慢了,就是有人快了,很难做到协调一致。

但国旗卫士们是勇敢的、顽强的。他们不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发扬我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难而上。

有的战士腿并不拢,就用木板把自己的双腿绑在一起。双肩不平的战士,背靠墙练站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训练是超负荷的,近乎残酷。

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训练。有时甚至“连轴转”,以至于训练间歇,战士们坐在原地休息时,几分钟的时间便能睡着。几天训练下来,大家的脚踢肿了,手被枪托磨破了,体重也减轻了。

最后,战士们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终于达到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以威武的雄姿迎来了新仪式首次启用的盛典。

第一位国旗护卫队擎旗手王俊华也经历了近似残酷的站立训练。由于国旗护卫队刚刚组建,挑选擎旗手的余地很小,只有身高1.93的王俊华可以担负擎旗手这一重任。

1991年4月13日,王俊华开始接受站姿强化训练。因为时间很紧,5月1日就要实行新的升旗仪式,上级领导要求王俊华在36小时内达到标准。4月14日晚上9时半,营地熄灯之后,王俊华悄悄地来到训练场上。他深知,作为最受人注目的擎旗手,一举一动都涉及到整个国旗护卫队的形象,关系国旗的神圣和尊严,他必须训练达到最标准的军姿要求。

王俊华首先决心强化训练站功,争取站到天明。

他贴着画有水平线的墙根站立着。四周除了故宫城墙和树叶缝中洒漏的月光之外,显得空空荡荡,只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在吟唱着。

这位国旗卫士凭着对国旗的热爱整整站立了一个晚上,其间摔倒6次。当第二天早上战友们告知他已经站了8小时之后,王俊华想迈步,但双腿已不能弯曲。他想扶着围墙,但垂得肿胀的手竟无法抬起来,最后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就这样,原定36小时站立训练,王俊华只用了28小时就达到了要求。

为练好正步,王俊华背着十字形木架,以保证上体正直,衣领上别着大头针,脖子稍歪一点,针就扎进皮肤,钻心地疼。两条腿上各捆一个2.5公斤重的沙袋,以保证在正常行进中踢腿如风……

最关键的是扛旗训练,旗杆长3.3米,重7.5公斤,一上肩就是行进训练60分钟。旗杆压着右肩,使他身体难以平衡,刚开始他连齐步都走得不太好,更不用说走正步了。

为了保持旗杆的稳定性,他用右手使劲攥住旗杆,一分钟、两分钟……每次训练之后,他的右肩都会磨出血泡,肩膀上出现血斑,握旗杆的手虎口半天张不开合不拢,因为手已经麻木得太久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旗护卫队第一任擎旗手王俊华,终于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一般人看来,国旗卫士们担负着神圣而特殊的使命,他们的生活条件一定会得到特殊的照顾。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当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不能不为他们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如此严格的训练,完成如此特殊的任务,而“打抱不平”。

从天安门城楼的主门洞沿着中轴线往北走,穿过端门,便可以看见巍巍屹立的午门城楼,在午门南小广场东隅,有一排平房,这便是国旗护卫队的驻地。这排长约100米、古色古香的长条形建筑,在清朝皇宫里被称为朝房。国旗护卫队的驻地只占了这排房子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个驻营地是国旗护卫队成立时才正式由北京市有关部门划归使用的,其前身“国旗班”刚组建时,驻营地要比现在简陋得多。

当时“国旗班”的驻地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西北角,挨着筒子河,条件十分简陋。院内没有灯,战士们只能看到低矮的平房内微弱的灯光。房顶上长满了很高的茅草。简陋拥挤的屋子被一个砖砌的火炉占去四分之一的空间,四周的墙皮已基本脱落。门窗玻璃已破碎不全,低矮的门框使高大的战士不得不低头而入。由于房屋老旧,常有险情发生。1985年的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老屋严重倾斜,文化宫的领导闻讯火速派来抢险队,在后墙上斜着打上了6根圆木做支撑,老屋才没有倒塌。

国旗护卫队如今的驻地条件虽然比当年的“国旗班”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国家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有特殊要求,他们的生活条件仍然是比较艰苦的。国旗卫士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如果说简陋的生活条件,对每一名战士是一个考验,那么,最能展示国旗卫士风采的是他们的日常训练和执勤。

国旗护卫队现在的编制是103人,其中警官7人,战士96人。除五班和炊事班外,其余战士分别编成两支可以独立执行升降旗任务的队伍,每一个月轮换一次。

晨练

国旗卫士每天的生活内容大致如下:早晨,担负升旗任务的部队根据变化的升旗时间适时提前起床,到了训练场先要对着镜子整理着装,然后开始40分钟的适应性训练。离升旗时间还有3分钟时,他们准时从天安门城楼的主门洞出发,去完成每天的神圣使命。任务完成后,升旗部队回驻地休息。

6时10分,起床哨响起,当天不担负升旗任务的部队起床。

6时30分,开始晨练。

7时整,搞个人卫生和检查着装。

7时30分,吃早饭,食品通常是馒头、稀饭加咸菜。

8时30分,开始上午操练,主要内容是军姿。

12时,吃午饭,一般是馒头、炒土豆、白菜肉片、炒黄瓜。

12时40分至14时10分,是午睡时间。

14时10分,操课,主要内容是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

17时30分,吃晚饭,米汤加馒头,两个素菜。担负降旗任务的部队提前40分钟做好准备,准备降下国旗并护卫回到驻地。

18时,读书读报或体育活动。

19时30分到20时30分,为业余活动时间,每周一、三、五组织看电影或录像,二、四、六组织勤务研究等内容,星期日整理个人卫生。

21时,准时熄灯就寝。

执行任务的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每天要换6次衣服:凌晨,比当天升旗时间早一个小时,营地自卫哨兵便从睡梦中把担负升旗任务的战士叫醒。战士们起床后,穿上升降国旗专用的礼服,从枪库中领出升降旗专用的礼宾枪。升完国旗回到驻地,他们要立即换下礼服,穿上武警战士通常穿的常服。有站国旗哨任务的战士,又得换上值勤礼服,站完哨回到驻地,又要换上常服。晚上降旗时,再次穿上专用礼服,回来又换上士兵常服。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难看出,国旗护卫队战士的生活是枯燥而琐碎的,没有丝毫的浪漫。而十八九岁,正是人生精力充沛,追求浪漫的多梦季节。好动,求新,喜欢探索,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的性格特征。但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参军一年多的战士,到北京后,除了天安门这片天地之外,他们没有去过北京的其他地方。

只要稍微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手上一律长着厚厚的老茧,那是他们长期操枪在钢块上拍打出来的。他们的脸庞黑黑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那是他们长期经受风霜雪雨洗礼的见证。他们的站、走、坐,一举一动都显现出一种军人特有的阳刚之美,那是他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国旗卫士们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挺立在“天安门第一哨”的岗位上,有一首《国旗护卫队队歌》,唱出了国旗卫士们的心声——迎着东方的晨曦,怀着赤诚的情意伴着庄严的乐曲,我们升起了国旗,国旗,国旗,高于一切。我们向你敬礼,时刻守卫在你的身旁,你永远飘扬在我们心里。迎着东方的晨曦,怀着赤诚的情意站在光荣的哨位,我们护卫着国旗,国旗,国旗,高于一切。我们时刻铭记,时刻守卫在你的身旁,你永远飘扬我们心里,你永远飘扬我们心里,飘扬我们心里。

国旗方队的故事

1999年10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游行庆典活动。阅兵分列式过后,群众游行队伍紧随受阅部队精神抖擞地向广场进发。人们欣喜地发现,一面巨幅国旗在一群年轻士兵的护卫下,从东长安街飘过来,士兵们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高呼着: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就是国庆游行队伍的仪仗方队——国旗方队。

担负这一光荣而艰巨任务的是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武警第一旅”的武警北京总队特警支队的官兵们。为了这一天,在长达半年多的方队训练中,特警官兵饱蘸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将对祖国母亲的祝福熔铸在那面特大的国旗里,奉献着对祖国母亲的满腔赤诚。

1999年建国50周年的国庆

熟悉特警支队的人都知道,这支被誉为“中国武警第一旅”的机动防暴支队,官兵不仅有枪响靶落的绝技,也有飞墙走壁的真功,以能征善战着称。

50周年庆典,游行仪仗队展现出新中国最大的一幅国旗,同时也展现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庄严最宏伟的国旗方队。这次国旗方队由1008人组成。国旗由10幅红绸组成,长25米、宽17米。在每幅之间都缝有一排排布兜,由286名官兵在下面双手插入布兜,手擎着正步行进。国旗四周由黄色花束组成宽5米的镶边,整个方队分36排、28路,通过天安门城楼前共498米、664步,时间为7分50秒。

在这498米的行进过程中要求每步必须为75厘米,在规定的时间必须走完664步,不能有丝毫误差。官兵们参照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的训练方法,进行全封闭强化训练。支队接受任务后,针对部队是以正步通过近5130米的天安门广场,训练科果断地提出,要想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所有参训人员的身体素质必须达到连续正步不停留走完2000米全程。

提高身体素质,没有捷径可走,特警战士开始每天5公里越野训练,其实,这项训练科目是特警支队的长年必修课,现在只是加大了训练次数。开始训练时,把那些从机关后勤单位下来参加训练的勤杂人员累得够呛,这些后勤保障人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极少参加军事训练,身体素质不能同战斗班战士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