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更是绚丽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民俗,即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节日和各种约定俗称的民俗传说的产生、发展、演变、整合,是社会生活习俗文化积淀的过程。千姿百态的岁时节庆活动,绚丽多彩的节庆文化艺术,包罗万象的民俗习惯以及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都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先民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伦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节的岁时自然节律和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追求。
探寻追溯民俗产生的根源,都与人们期望传播秋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吉祥,以及万物有灵、自然崇拜、驱邪降灾等美好愿望脱离不了干系。例如,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大多萌芽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尤其到了文景之治及汉武帝政治大一统时期,随经济繁荣,民族融合,都为节日节庆的约定俗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背景。汉武帝太初元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基于此,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节庆节日基本形成定制。这些节庆节日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当中,内容有所变化,文化艺术有演进,比如七夕节开始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秋有了拜月的风俗,端午在各地有了划龙舟的风尚,元宵也有了张灯结彩的风习。
另外,现代人们依然遵循着的许多民情风俗根源于古时中国,它们具有原发性、原创性、本土性,兴起得很早,成型得也很早,因此含义丰富,更有许多带有原始的神秘色彩。由于流传的年代久了,一些民风民俗的起因众说纷纭,对其原创和起因,很多人因地而异,不能达成共识。归纳起来,这些民俗包括图腾崇拜说、农耕时令说、社会事件说、历史人物说、宗教信仰说等。比如端午节的来源,它原创于中国,根源于中国,做为本土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中,传播到周边国家,经过演变延伸,融入其文化艺术之中,又产生了独特的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选取那些广为流传,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民俗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其中难免有不全面和疏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予以理解。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现代人所庆祝的一些节日,其背后也许就蕴含着久远的历史。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的口耳之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