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必知的50个教育误区
45400500000002

第2章 误区一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被调查者中,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有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有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愿上中专技校的孩子的人数比父母的多,希望子女上大学的父母的人数是孩子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爸爸妈妈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还给他报了许多课外的培训班,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身上,却逐渐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在行为上,经常表现得神经质。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率其他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实际上,这种期望已然影响了他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孩子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生活中,父母为孩子设立过高目标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恐吓。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市重点——“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妈妈的筹码在增加,她对女儿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妈妈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女儿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冲。渐渐地,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总是焦躁与不安——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妈妈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也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

然而,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因此,孩子的发展往往就与父母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样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一是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他们以为孩子进了好学校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际能力并没有那么高。在重点中学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很容易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孩子会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是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不太显眼的积极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对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吗?

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