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艺术文化史论考辨
45408600000001

第1章 引言

人类的艺术是以不同的媒介和形象化的手段来对世界和人自身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通过艺术来表述人的精神世界,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并形象化地反映自然状况和社会现实。艺术属于一种精神文化,同时它与物质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超功利性则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从本质上讲,它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

艺术概念一般有三种涵义:一是泛指人类活动的技艺,包括一切非自然的人工制品;二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审美标准所创造的审美物及实用品;三是专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纯艺术作品。本书论及的“艺术”主要是指美术。艾中信指出:“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同时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在其名着《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对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据说已达200余种。相对而言,泰勒的观点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学理上看,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与精神生产直接相关的人的精神生活及其成果。本书所谓“文化”从其狭义。

艺术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科学体系,它形成于19世纪末叶。德国美术史论家康拉德·菲德勒(1841-1895)最早将艺术从美的范畴中剥离出来,并对美学和艺术学(艺术哲学)做了区分和界定,虽然他还没有提出“艺术学”名称,但由于他在艺术学学科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因而后来被学界称之为“艺术学之父”。在菲德勒之后,德国艺术史论家格罗塞(1862-1927)着重从方法论上构建艺术科学,并开始使用“艺术学”这个术语。他的《艺术的起源》(1894年)成为艺术社会学的重要着作之一。他认为,艺术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构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的法则的知识,并揭示出文化的某种形式和艺术的某种形式间所存在的规律及相互稳定的关系,等等。此外,德国的美学家德苏瓦尔(1867-1947)和乌提兹(1883-1956)则从一般艺术学研究人手,完善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从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来看,艺术学是一门以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研究艺术的整体,也研究各门类的具体艺术。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在艺术学中,还不断产生许多分支学科;同时,艺术学还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等。

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现象或文化体系的科学。文化学在英语中亦称“文化科学”(TheScienceofCulture)。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理论、文化批评和文化史。它主要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以及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它的研究方式大体有两类:一类重在科学考察,强调分析实证;一类重在理性综合,强调哲学思辨。文化学研究最早萌芽于德国。19世纪中叶,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于1838年首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此后,德国另一位学者C·E·克莱姆(1802-1867)在其《普通文化史》(1843年)和《普通文化学》(1854年)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学”一词。1871年,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用英语来表述“文化学”概念。早期的文化学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开始的。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却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有着一定的差别。“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分化出来的。最早从事科学的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罗伯(1876-1960)。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并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它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同于人类在生物学上、心理学上、社会学上的其他规律系统。因此,对文化的研究,有必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化学。同时,他还提出了“文化决定论”,认为一切文化都是由其原型文化所决定的,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无不受既定文化系统的制约。在克罗伯的研究基础上,美国新进化学派的创始人L·怀特(1900-1975)进一步发展了许多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他被誉为“文化学之父”。怀特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文化,而文化的实质在于符号或符号能力。他将文化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分体系:工艺体系、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工艺体系包括物质工具及其使用技术。通过它们,人类个体和集体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社会体系包括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即亲缘体系、经济体系、政治体系、伦理体系、职业体系和军事体系。意识形态体系包括思想、信仰、知识、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怀特的研究为现代文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将艺术中的文化或文化中的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研究,是从黑格尔(1770-1831)哲学中开始的。“艺术文化”概念的确立标志着现代艺术学和文化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艺术文化是指人类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它是人类文化总体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身的特殊条件、机制和发展规律。艺术文化由艺术生产、艺术价值、艺术消费和艺术批评四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专门的功用、起源、特征和工作机制。文化学对艺术文化的研究主要以揭示艺术文化的组成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它的模式;叙述艺术文化的基本子系统的功用和艺术文化在文化总系统中的作用;寻求艺术文化的基本历史类型等。而从研究“文化系统中的艺术”的角度来说,揭示作为系统整体的文化的内部结构,以及作为它的必要子系统的艺术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艺术在文化系统中受到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制约的功能;艺术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状况和功用的历史变化,等等,则成为其主要内容。概括地说,艺术文化学“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艺术文化学处于普通文化学和普通艺术学的交叉领域,它重点研究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艺术与文化以及艺术学与文化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艺术文化学的产生也就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艺术文化学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影响较大的学者,如英国的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德国的伽达默尔、加拿大的弗莱、前苏联的卡冈,等等。诸多学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建树,为艺术文化学奠定了学科基础。

将艺术纳入文化的视界,通过文化来认识艺术,揭示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自身特征,并通过艺术来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这必将突破传统上艺术研究的孤立性和个别性的“自闭”方式,从而可以使学术边缘化的“艺术学”研究走向一个科学的研究轨道。学者们指出:“艺术文化学应当是一门在文化场中研究艺术场效应的学科。所谓文化场,亦即丰富复杂的处在动态过程中的整个文化背景;所谓场效应,亦即艺术在这一背景中由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连锁反应所构成的复杂境况。”“艺术处在其他文化因素(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包围之中,并不断地同它们形成双向运动的复杂联系。这里必然会涉及作为文化的艺术(他律)与作为艺术的文化(自律)的张力关系。一方面,社会的其他文化因素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深刻地影响艺术,这种影响体现在艺术观、艺术功能、主题、体裁、风格和技巧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独特领域,有它自身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性,正是通过这一特性的折射,映出赤橙黄绿的丰富文化色彩。”“艺术文化学应从文化的全方位、大背景以及各种角度和分支来研究包括文艺、美学诸方面在内的艺术问题,从文化场中考察文学艺术,又从各门类的文学艺术中反观更为普泛的人类文化。换言之,基于这种文化的意识和视界,我们着眼于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现象的文化,并且相信在这种意识和视界中文艺与美学的研究无可限量。”

无论从艺术学或者从文化学方面来看,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无不存在着分离的或片面的色彩。它们“要么站在艺术的外面来看艺术,虽然揭示了艺术受制于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然而艺术自身的属性特征却消失了;要么恪守艺术内部,对它以外的其他文化因素视而不见,其结果是艺术成了局外人,同其他文化因素事实上存在的联系被武断地割裂了。新的观念则抛弃这种人为的分离,采用两个平行视点,既从艺术外部来看艺术,作由外向内的向心运动,又立足于艺术内部来看其他文化因素的艺术折射,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运动。这两个视点相互联结,两种运动交错进行。”从而为科学地阐释艺术文化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艺术文化学理念的确立,并非是对艺术学研究的消解,恰恰相反,它正是对艺术学的一种新的解构和重建。“艺术文化学的相关性分支研究就使艺术既能超过自身。又能回到自身。相关性研究绝不意味着将艺术淹没在文化的·其他学科之中而丧失自身的独立品性。”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总体化对象主要是指艺术与文化的外在关系(他律)以及艺术系统内在的结构关系(自律)。这种“二律背反”现象,实质上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在艺术文化学中,当代学者提出了“文化域”、“文化层”、“文化史”等观念。所谓“文化域”观念即是将艺术置于文化范畴中去研究艺术及其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的观念;所谓“文化层”观念其要旨在于将层次分析引入研究过程中;所谓“文化史”观念即是指时间观念、年代学观念或历史观念。学者们指出:“从研究对象方面看,艺术本身就处在这三维相交的文化空间里:艺术与其他文化因素互相渗透,交互影响,连锁反应;其表层结构变幻无穷,又受制于深层结构的支配;过去、现在与未来依次递转,艺术在时间的连环中流变,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进入这一空间的各种因素不再彼此分离和单独起作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为复杂的交互决定关系所取代,静止的因素构成为生成发展的形成过程,这种复杂关系,便是艺术的文化场效应,而这种场效应恰恰就是艺术文化学的基本课题。相对于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从研究主体方面来看,必须采取三维相交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场效应,这就是当代艺术文化研究必须具有的文化视界或文化意识。”

本书是我近年来所撰写的有关艺术文化研究的部分文稿,有些文稿曾作为专题论文发表过,而大多数文稿则从未发表,具体内容主要涉及艺术文化史和艺术文化理论等,故名为《艺术文化史论考辨》。本书只是我在艺术文化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具有探索性质的实践,故望学界同行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正如我的导师周伟洲教授所说:“学术的繁荣和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都是在不断的争鸣和实践中才得以实现的。”